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籍的《咏怀诗》向以幽深、隐晦著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阮旨遥深",钟嵘《诗品》评阮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后人多赞同,但因角度和解读方法的相去各异,对阮诗的读解有不少忽视诗歌本身,笔者试图采撷前贤今人之高论,结合一己之感悟,略述读《咏怀诗》的浅见。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情感性,这是由语文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古人讲究"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荀子·儒教》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在阅读的时候强调"披文以入情"。  相似文献   

3.
大舜云:“诗言志,歌咏言。”《诗大序》里有段较为详细的说明:“诗者,志之所向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简而言志,就是“诗言志”。“志”的内容究竟指的是什么?杨树达先生《释诗》一文中说:“‘志’字从‘心’,‘出’声。”其实,“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所以汉人释“志”为“心意所趣向”,是有道理的。“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亦是蕴藏于心的。故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  相似文献   

4.
<正>读诗歌要注意分辨诗人之志与诗人之心。什么是诗人之志呢?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意思。而什么是诗人之心呢?就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心理变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些情通过诗人的遣词造句显现出来,需要我们仔细去诗中寻找,因为这些情有时候连诗人自己也未必能够察觉。  相似文献   

5.
自有桔尔来,屈原乃首位,为桔作颂,始咏物而赋,以比兴象征自况一己洁亮、独立、超卓之人格精神,期望建功立业也.曹植有灵犀,首继而为桔作赋,自寄托非凡高举之志情,而身遭悲剧.<桔颂>与<桔赋>两相辉映,俱绝妙好辞,堪称前后之姊妹篇,具有文学原创性也.前者热颂表以乐观昂扬,后者高赋参以悲悽感伤.影响深远,值得探索,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浅论《西厢记》中张生形象塑造的理想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生是《西厢记》中的典型形象,历来为读者称道。本文认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充满理想化。这不仅是出于戏剧创作本身的需要,更多地是出于作者自身的意愿,即借张生这一形象,抒发一己之情志。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早的诗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后来又经过文人加工而成。关于诗歌的内涵,《诗大序》阐释得十分精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诗歌的产生,乃是由于内心为外物所感,在口则发而为诗了。诗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情"和"韵"。"情"是内在的,"韵"是外在的,"韵"依附于"情"。诗人表情的主要手段是创造或选取与情相吻合的"意象",并且找到与内在之"情"相吻合的外在之"韵"。  相似文献   

8.
人为什么要写诗?《诗经·大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9.
对于"诗言志"这一命题,以"志"释"诗"自古有之,然而"志"不等于"诗",其中"言"关系两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志"的表现形式,"言"能否"足志"曾引发不少探讨,然而终究可说"言"是不能废弃的。对于诗歌的语言应是什么样的语言,古今学者发表过独到见解,其观点可归为四种,即"韵"言、"微"言、"兴"言和"象"言,各种诠释均表明诗歌语言应是一种诗化的审美语言。  相似文献   

10.
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书写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言我之志,抒我之情.创作如此,鉴赏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随着社会的开放,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向思维的空间,同时也要求散文教学适应多元共生、互补共融的文化格局.否则,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散文之美,散文的审美特质也会在老师"不厌其烦""孜孜不倦"的讲解中被人为地磔碎,失落其人文性和文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