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思维是语言的脊梁和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能反映思维的特征.汉语是形象语言,重意合,以整体思维为主导;英语是声音语言,重形合,以抽象思维为主导.研究汉英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看出两个民族的思维差异:汉民族敏于形象思维,重整体、重悟性;英民族善于抽象思维.重逻辑、重理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与西方人由于地理、历史、化、人丈的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句法结构特点的不同。英语表达比较抽象,汉语表达比较具体;英语语序是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则是从“整体”到“个体”;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本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特点。概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在中西方民族各自思维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语言和思维是辨证的统一体。从语言结构看,汉语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英语则借助词尾屈折变化、主从复合句、介词短语等语法手段来帮助分析和表现事物间的关系。汉字和以英语为代表的字母文字与各自所服务语言的语法一起分别促成了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各有自己的思维特点。英语是声音语言,汉语是形象语言。英语强调刚性定位、固化指谓,汉语强调意义的积聚性。英语多为意合句,汉语多为形合句。英语是线性因果推理,汉语是因果相生推理.英语是原子论语言结构,注重单词、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汉语注重整体定位法,强调位置的重要性.英语求衔接而多推理,靠逻辑而非灵感,重论证而轻直觉;汉语求简捷而少推理,靠灵感而非逻辑,重直觉而轻论证。然而,英汉语言思维也有共同点,也在不断变化,并互相吸收彼此的优点,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有趋同性.  相似文献   

5.
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一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既反映其思维模式,又受其思维模式的制约.本文从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的形成背景和主要特征出发,探析了其在英汉句式上的影响:英语民族逻辑分析思维使英语句子抽象,重形合,形成"树权形"句式结构,汉民族的综合具体思维客观上使汉语句子具体,重意合,形成"流水型"句式结构.  相似文献   

6.
笔者通过对汉语"重意合"的思维特征在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的分析,指出了克服汉语"重意合"的思维特征在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的方法,即写译结合、读写结合和注重范文欣赏、背诵及模仿写作。  相似文献   

7.
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这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其背后实则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英汉互译中,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方式转换。本文提出了一些实用的观点和方法.并探讨了英汉互译中的一些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8.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是两种语言间重要的区别。本文在对国内以往形合意合研究简要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在形合和意合的视角下讨论了两个民族的哲学观和思维模式,以及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化、思维与语言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文化的诸多因素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因素.东方思维呈圆形,强调归纳、悟性和形象思维:西方思维呈线形,强调演绎、理性和逻辑思维.东西方思维方式的这些差异在英汉语篇上表现出各自的不同特点:英语语篇总体上呈直线形,重形合和客体意识;汉语语篇则呈螺旋形,重意合和主体意识.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英语语言注重形合,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前后对应,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汉语语言注重“意合”,借助语言意义传达句子意思。所以在解单项选择题时。学生经常按照汉语语言表达习惯和汉语的思维方式来解题,与英语的“形合”特点发生碰撞。本文从三方面分析汉语思维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对英语语言“形合”特点的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语言反映思维。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使其各具特色。本文从英汉句子结构的特点反观中西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审慎汉语造句依序、英语造句搭架、汉语句子重意而英语句子求形的可能内在成因。本文认为,汉句语序是汉民族的直观感性思维的结果,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和综合、模糊思维是汉语意合趋向的能动的理性根源;英句呈框架结构及形合特征则是西方民族依照原子观哲学观念,分析性逻辑思维方式和形而上法则对其语言的发展走向做出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语篇的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是英汉语篇对比研究的重要内容。英语思维重逻辑、分析,汉语思维重悟性、直觉,这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上的最大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形合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意合是遣词造句的内在认知事理。英语注重显性衔接,结构完整,以形制意;汉语则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讲究功能和意义,以意驭形。  相似文献   

13.
汉语社团的语言和思维模式发源于《易经》的辩证法,西方的语言和思维是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基础形成的。中西方思维方式是两点论和三段论之间的差异,两点论是直觉式的思维,而三段论是推理式思维。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汉英语的语言组织模式:汉语的两分结构、意合语言和对偶句;英语的三分结构、形合语言和三项并联排列的散行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14.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大不同的语系 ,语言结构差异悬殊。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因此在汉译英时 ,就要进行必要的语言结构转换 ,此转换表现在 4种意合趋势中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语言思维是英语语言符号运行的影响因素,在英语思维过程中,会产生特别的、与汉语不同的运行特性,其中包含抽象性、构设性及贯通性等.贯通性意为单独的语言单位可以在思维的映照下发生相互作用,让话语的联结变得更有意义.英语语言思维的特性在于:其贯通表现为回指功能及预指功能的强化,这和汉语是有很明显差异的,这种差异,正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产物,人类思维的某些方面总不可避免地在语言中留下印记。汉语词汇中,事物的形体因素和情景图像表现突出,这是重直觉、重类比、重了悟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意合和形合是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的两种连接手段,但由于两种语言性质不同,使用侧重点也不同。本文从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注重“话题”;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注重“主谓”;以及汉英两种句式的不同,说明了在汉英互译过程中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  相似文献   

18.
一、引盲 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都要借助主动或被动这组语法形式和手段.英语是重形合(hypotaxis)的语言,若主语或逻辑主语只是其后面相应动作的受事而非施事,那么此动词常以"be 过去分词"这种被动的形式出现.汉语中虽也有相应的"被"字句,但相对较少.汉语通常重意合(parataxis),因此,汉语词语搭配较随意,句型较灵活,汉语中存在着大量主动结构却表示被动含义的句子正是缘于此.本文拟从分析英汉语中被动句式的不同之处着手,探讨英语被动语态的译法.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决定了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不同.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多静态,汉语多动态;英语表达比较抽象,而汉语表达比较具体.本文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概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及其对翻译T-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决定了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不同.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多静态,汉语多动态;英语表达比较抽象,而汉语表达比较具体.本文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概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及其对翻译T-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