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法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的,而要区别就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  相似文献   

2.
比较思维是人类古已有之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所谓比较,就是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相异之点。它是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辨别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这种古老的思维方法所具有的思维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宏观性等性质与特点,使它在当代学术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当代科学文化明显朝着整体化、综合化  相似文献   

3.
"比较思维法,是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其差异,求异存同的思维方法."因此比较在学术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好方法.同样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比较也不失为一种扩展思路,增加深度,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比较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指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之间进行对比,从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的存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从而产生新知,得出有创造性的结论.比较思维是让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常见且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生物学学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前沿科目,具有知识量大,系统性强,与其他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科目紧密联系,具备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比较就是在我们头脑里,确定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小学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比较是一种智力活动。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比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教学中怎样进行比较呢?  相似文献   

6.
比较法解题     
有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在学习上运用比较,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思维,并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比较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所谓比较法是在找到两种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找到它们的相似规律或显示差异的方法,通过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把握其本质属性,使知识深化、活化.比较的过程就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它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比较是头脑里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事物或现象间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在一定关系上进行的,也是根据一定标准进行的.没有标准无法进行比较.只有善于从相同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点,才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既是思维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8.
比较思维方法是指辨别几种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异同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求同存异,将众多的知识进行归类和区别,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归纳法这一逻辑思维方法,既是科学认识方法,也是说明方法.归纳法的这两种职能,在说明文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被广泛运用的.归纳法是从个别性认识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而说明文不论解说事物还是剖析事理,也常常是从个别性认识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由于二者的思维过程一致,归纳法在说明文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因而掌握这一逻辑思维方法,对说明文的写作与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归纳法主要包括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归纳法,求因果联系法以及比较、分类、分析与综合、下定义等逻辑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并且是在比较法的基础上综合在一起运用的.比较法作为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在综合运用中往往是其它逻辑思维方法的基础.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多半是从区别事物开始的.要区别事物,就要比较,在比较中识同和辩异.说明文在运用归纳法解说事物特征、剖析事理时,往往也要从区别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异同开始.因而比较这一逻辑思维方法在说明文中应用得十分广泛.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说明文用到了这种思维方法.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说明文来阐述比较与下定义、分类、简单枚举法、因果联系法综合运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比较思维是确定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比较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都是通过对一些事物与另一些事物的同异比较而实现的。没有这种比较就不能认识任何事物。通过比较,人们把杂乱的感性材料分门别类,区分其真假、精粗、彼此、表里,这样就为认识事物中的稳定联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比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源头”,它的产生基于事物的相关性与差异性;比较,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活动之中,是一种认识事物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笔者越来越体会到,让学生“学会比较”,进而能够“主动发现”,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学双方都感受到成功和快乐.  相似文献   

12.
广义上的比较思维用一句话来讲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而“同中求异”是求异思维,“异中求同”是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善于抓住事物的个性,利于把握事物的特征;求同思维则善于抓住事物的共性,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比较思维,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3.
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通过比较,人们便可以区分事物异同,抓住特点,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运用比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4.
比较思维就是对确定的事物进行共同点与不同点的辨析,确定事物异同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并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思维方法.比较思维能力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在实验题解答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课涉及的知识广泛,蕴涵有丰富的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因此在自然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自然课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人们在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比较、归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是经常使用的思维方法,它们之间是互相渗透、密切联系着的,但各有其特点。比较和归类比较是认识事物彼此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在观察自然事物和现  相似文献   

16.
由于思维过程是理性认识活动,人们通过思维,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事物,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因此,小学生的思维力成为其智力的核心。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要教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与思维的方法。一、提出假设,检验设想的思维方法。二、分析、比较和综合也是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三、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四、教师还要利用知识,特别是算术,促使小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比较法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物理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要区别就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比较法,能使各个知识点之  相似文献   

18.
一、预成性思维及其特征 预成性思维主要是指先在地设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按这种设定来认识和控制事物发展的思维方式.在认识上,预成性思维在事物之外预设事物的存在本质,在运动之先预设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认为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就是其本质和规律的体现;在实践上,它表现为运用已经形成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来控制和干预事物的发展,使事物按设想的轨道、朝预期的目标前进.其基本特征有:一是从它对对象的存在状态的观点来看,表现为实体性;二是从其对对象的运动状态的观点来看,表现为规律性;三是从其对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观点来看,表现为线性;四是从其对发展的关注点来看,表现为结果性;五是从其采用的认识方法来看,表现为抽象性.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农村中职学校初等物理学习状况调查中,发现约占40%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 1.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初等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道理学生应能较好地使用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如回答直流发电  相似文献   

20.
一、鼓励逆向思维 小学生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阶段,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从目前追溯到过去.由于事物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具有双重性和可逆性,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长的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引起突破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