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以载道”是通贯中国二千余年文艺历程的难以更移的传统观念,“道”一直是评价文艺作品的最高宗旨,而"道"则通过文艺作品发挥着它的德教功能。  相似文献   

2.
叶青 《班主任》2011,(7):43-44
我所带的初一(9)班是实验班,学生大多品学兼优。接手这样高起点的班级,班主任需要站位更加高远,为培养志向高远、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作为拥有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双重身份的我,注意发挥职业优势,有心为之,细心钻研,追求曲径通幽之效,感悟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3.
正北宋文学家周敦颐曾提出文学创作要文以载道的观点。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排也体现文以载道原则,所选作品文质兼美,有利于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艺术地载道,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编辑的编、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艺术地统一。笔者以最近观摩的《枣核》示范课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大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就是说让学生能够履行孝、弟、忠、信等道德行为标准。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取得“随风潜入夜,涧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相似文献   

5.
6.
我这里所说的“文以载道”,不是韩愈等古人所阐述的文道观,而是谈如何讲语文课。我的主张是: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把每篇文章真正讲成语文课,体现出文与质的完美一致、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文章的作者为表达其观点,在用字、遣词、构句乃致谋篇上无不经过精心的筛选、提炼、剪裁。语文教师通过字、词、句、章的认真分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遣词造句精当,悟出谋篇的好处。那么,作者的主张与观点就会跃然而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比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第一部分描写江南雪景,写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7.
传道     
秋天,师父召集三个弟子,说:“你们日夜诵经,但未能悟道。此时节正是明道的时候,你们去后山悟道吧。”弟子们领命而去。夏天,师父再次召集三个弟子,说道:“你们抬起头,看着我的嘴。”师父张开了嘴,看到三个弟子眼中一片迷茫,便重新闭上。“唉,我的牙齿都掉了吧?”“是……”师父  相似文献   

8.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语文教学更应强化教书育人的职能。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在语文课中,思想教育并不独立于语文训练之外,而是与其融为一体。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训练包容思想性,学生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寓情感教育于课文欣赏之中。语文课的内容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在讲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物思想性格时,我让学生谈从中受到的启发。有的说要学习蔺相如胸襟开阔,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有的说蔺相如在强国…  相似文献   

9.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教书”与“育人”、“文”与“道”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语文教学“古老”而“崭新”的课题,也是倡导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大师传道     
<正>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第三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得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点上。"三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翻得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  相似文献   

11.
文以载道,文学就是人学。文学阅读的终极目标应是提升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文章从理论上论述了在阅读教学应树立立人为终极目标的观点,阐述了阅读教学所达到的丰富中职生情感、提高中职生品位、健全中职生人格的立人目标。  相似文献   

12.
大师传道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就将书扔到了书堆上。又一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主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据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语文课所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主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据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语文课所  相似文献   

15.
“教学的教育性”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重要的教学原则。加强师德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发挥教师的师表作用 ,是坚持“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曾经过度重视“双基”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文以载道这一教学本质的认识和探究。其实,在对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章体裁的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够充分重视“道”的教育,并能结合教材的内容随时调整教法、随机生成教法,就不仅能达到现在语文教学改革设定的语文教学目标“智、能、情”的统一,而且还能有效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等“文与道”统一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18.
语文与传道     
我国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他的《师说》中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观。韩愈把“道”放在了第一位,足见韩愈对“道”的重视。古代士大夫的理想是“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始终把“道”与“德”放在第一位。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古代的教育才培养出了无数温文敦厚,心怀天下,志向高远,高风亮节的志士仁人,他们中有忧国忧民的杜甫,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执法公正的包拯、海瑞,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有“我以我血…  相似文献   

19.
杨俊 《考试周刊》2014,(12):169-169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韩愈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这个职业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新时期的教师该如何理解"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蕴含的深层含义,并做好自己的工作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