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编进了《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81年9月版)文选部分,也选入了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对文中的“长烟一空”,《古代汉语》解释为“长烟:弥漫空间很远的烟雾。一空:完全消散。”初中语文课本注释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一些有关书刊的解释也都类似,这里不一一列举。可见,“长烟一空”即“大片烟雾完全消散,”几乎是一致的定论,然而,笔者却不以为然,恰恰相反,认为是“大片烟雾布满了(洞庭湖) 上空。”“一”,“全”的意思;也可以是“满”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对于《岳阳楼记》中的“长烟一空”句,二十多年来,笔者陆续地看到了一些语文刊物上的质疑文章,都从对偶的要求出发,认为此句应是“一丝丝的烟云布满天空”的意思①。由于这已经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了,特别有的又是影响较大的刊物,因此也就引起了有关同志的重视。笔者认为:课本中注释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并没有不妥之处,而“布满天空”说却  相似文献   

3.
《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诗》中的末尾四句。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二句,有的同志认为“比较容易理解,没有什么歧义”,我则以为不然。“死去何所道”二句,江苏编的中学语文课本注释是:“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尸体埋在土里,永远和山陵在一起。”部编中学语文课本注释是:“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撰《新版中学语文课本古文注释发疑》一文(载《宁波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1989年第5期复印),对新版单册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若干注释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是该文的续补,主要是对新版双册课本文言文若干注释加以辨正以及对当注未注的几个疑难词语加以补释,少数几条是单册课本的。失当之处,敬请指正。惜不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初二册245页注:“惜不得,就是‘惜之而不得’,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惜,舍不得。得,能够。”按,课本注解不确。惜本是爱惜、吝惜  相似文献   

5.
也谈“足用”江苏宜兴市周铁中学吴凉玉“兵精足用;英雄乐业”(《赤壁之战》,中学语文课本原注:“用,器用、物资。”修订本改为:“足用,足够使用。”于是有了张日铣同志的商榷,认为原注好,不应改(见《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11期《古义注释商榷三则》)。本...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口技》一篇中有这样一个文句: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对前一“乳”字,新编教材编者注云,“乳,作动词用,喂奶”。 薛儒章等编著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语言分析》在《口技》篇注释“说明”中亦云,“乳,喂奶,名词用如动词”。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在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时,曾喜形于色,笑看对儿子苏迈说道:“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对文中”汝识之乎“的译注,历来众说纷坛,执教者往往莫衷一是。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注为:“〔汝识之乎〕你记住了这个(景象)吗?识,同‘志’,记住。“一九八一年《中学语文教学》第五期发表的《中学语文古文疑难词句例释》一文则认为“从本文上下文关系看,‘识’不应通‘志’,当记住讲,而应作‘知道’讲。”其音“应读shij。课本注释“识”当通“志”这是对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  相似文献   

8.
释“得无”应顾及全篇安徽蚌埠市教科所陈章甫曾平东先生《也谈“得无”的用法与释义》一文(《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12期),对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中两处“得无”的注释都予以肯定,否定了其他的异解。现略呈管见,与课本编者及曾平东先生进行商榷。庄文中先生在《...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六册文言部分选编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该课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中“不毛”的注释为“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区。”认为“毛”同“苗”,意即生长庄稼。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六册》的译文将“深入不毛”一句译为“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薛儒章、孔祥珍等知名学者编译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语言分析》(初中五、六册)一书,该书也把“不毛”译为“不长庄稼的荒凉地区”,也认为“毛”“苗”同音,是个名化动词,为“生长庄稼”。于是乎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都把“不毛”译为“不长庄稼的地方”。或“寸草不生的地方”。对此诠释,笔者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0.
对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几例注释的匡正迟秀云随着中学语文教研的不数断深化,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社版)的注释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能发现一些不尽完善之处。现试举几例,谈一点个人看法,以供编者参考。一、词义、词性注释不准1.《孔雀东南飞》中有一...  相似文献   

11.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除排版印刷错误之外,注释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希望教材编写者予以重视,力求课本注释准确无误。现略举例: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36课《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某  相似文献   

12.
近日翻阅旧刊物,偶见《语文教学通讯》八○年第六期发表的《对<论积贮疏>几点注释的质疑》一文,细读之后,认为文中所提几点“质疑”是值得商榷的。一、关于“畜”字文章认为,课本把“畜”注释为通“蓄”是错误的,是“绝非通假字”。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查《说文》:“畜,田畜也。”《玉篇》:“畜,从兹。兹,益也。”《韵会》将“畜”作“稸”。“畜”字古文为“兽”。《说文》:“兽,(?)也,象耳头足,厹地之形。古文兽,下从厹,凡兽之属,皆从兽,许救反。”《经典释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范爱农》中说:“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从课文注释看,鲁迅怀疑他可能是自杀。在高中课本“自读提示”里,说他“酒醉落水而死”,显然看作是“失足”。我认为“自杀”与“失足”之说都是不足据的。1988年9期《名人传记》登了张士瑛《范爱农之死》一文。读了此文,疑窦顿开,原来范君既非失足也非自杀,而是遭人暗算,属于他杀。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中的“落英”一词,课本注为“坠落的花瓣”,有些专家则认为“落”应作“开始”讲。笔者认为课本注释是正确的。理由如下:一、“落”训为“始”确有其据,《尔雅》第一条就有,但只见于先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课本高中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课本注曰:“快于心,使心里痛快。快,使动用法。” 我认为这样的注释是值得商兑的。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的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而是使  相似文献   

16.
赵旭 《学语文》2009,(2):46-46
《墨子·公输》通过曲折入胜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墨子崇高的思想家、军事家形象,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名篇,长期以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新近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的07版语文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九年级下册的课本中收入该篇。但书中对“何命焉为”与“吾义固不杀人”两处的注释却不甚惬当。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教材,但对“好自相扶将”一句的注释,我们认为不妥。“好自相扶将”一句,课文下面的注释为:“好好服侍老人家。扶将,这里是扶持意。”这种解释,我认为起码有两点值得怀疑:A、在结构上,“自”的意思没有着落,遗漏了;B、如果此句如课文所释,那么,岂不与上句“勤心养公姥”重复?其实,在这句中,“自”字是有具体意义的,指对于自己。“扶将”是扶持意,此  相似文献   

18.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有“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之句.课本第200页将“百氏”一词注释为“指诸子百家”.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中对“射者中一的解释是:“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按规定的杯数喝酒.”这个注释是较简单的,“射”到底是种什么游戏,怎么玩法,课本没有注明。有关图书资料对“射者中”的注释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指投壶,一是认为指“九射梅”的  相似文献   

20.
《陈涉世家》是历史名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几十年了。看得出来,这篇文章的教材注释,是辗转沿用了刘宋时的集解、唐人的索隐和正义,这些注释无疑是古人注解《史记》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他们本身并非完美无缺,加上年代久远,后人对《史记》的研究已有了许多发展,所以不可以照搬照抄。本人在备课中发现《陈涉世家》的注释有几处不妥,为防止谬误流传,一一正之,并求教于大家。陈胜者,阳城人也阳城,课文注释“现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辞海》《辞源》说法相同,都是认为陈胜的家乡是河南登封。可是,这些传统的解释是经不起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