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阅读课 ,首先要姓“语文”市级优质课展评 ,执教者都是一路过关斩将后脱颖而出的高手。执教课文 :林希先生的散文名作《石缝间的生命》。一执教者手托着由石子和青草拼凑而成的缩微假山 ,笑容可掬地问学生 :“这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征 ?”在得到了满意答复后 ,他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共写了石缝间的几种生命存在 (这是学生一节课里唯一和文字“亲近”的机会 ,计 3分钟 ,因为教者的提示是“搜索”)。在这种低级的搜索完成之后 ,他便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负责研讨一个问题 :你愿做石缝间的这几种生命存在———野草、山花、松柏中的哪一种…  相似文献   

2.
我喜欢读书,活到70多岁当然读了不少书,但并不是“读书”都有故事可讲。像现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总是要找本书随便翻翻,这大概没有什么故事可讲了。但有时读一本书会影响你一生,会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会让你常常记起,甚至你会一次又一次地向别人讲述。1950年我还是北大哲学系三年级的学生,现在是我妻子的乐黛云,她是北大中文系二年级的学生,我们一起在北大青年团工作。有一天乐黛云拿了伏契克的《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给我看,她说:“这本书表现的对人类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你会喜欢它。这本书是捷克共产党员伏契克在1943年…  相似文献   

3.
“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实实更有歌。”这是笔者近日观赏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匆匆》后的深切感受。支老师的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只是凭借引导孩子反反复复地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深深激起了全体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心灵共振。整整两堂课的时间内,执教者、学习者、观摩者,不时发出由衷的笑声和掌声,一股浓浓的春意始终盈荡在做课的现场。一、诱导孩子“用心灵去诵读”读,既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基本切入点,又是教师启发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这是2002年12月27日下午,六年级学生高婵在“徐州市新课程培训”作文教学观摩课上,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20分钟之内打造的“习作”。在热烈的掌声中,执教的我兴奋地将坐在前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堂公开课,学生配合得比较好,发言很踊跃。执教者是一个很有经验的中年教师,她面对全班说:“这节课大多数同学发了言,还有少数小朋友没有举过手,怎么办?”她停了一下,目光巡视整个教室,接着说:“你  相似文献   

6.
最近听了特级教师倪宗红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感受颇深,推荐她的一份教案,以期激起探究的涟漪。一天夜晚,接到倪宗红老师的电话,请我去听她试讲。当我在电话中得知她执教的内容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不禁脱口而出:“从学生讲,高年级学生谁没看过安徒生童话?谁不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从研究课角度讲.多少人执教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热衷于课文内容的钻研,却忽略对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认真研究,往往采取授完课后,学生做题,老师订正的固定模式,这已不自觉地把教师的“导”变成了“灌”和“牵”,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技能技巧的形成,这与三老的教学主张是相悖的。 之所以出现上面的固定模式,是因为执教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思考和练习”在高中浯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每一位执教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浙江海宁一中钱范老师的对学生口头能力训练的方法是:训之经常,练之有序。钱老师执教几十年,一直十分重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她接任初一新生以后,首先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同步训练的重要性教育,然后将说的训练贯串于每一堂语文课。在课前指定一、二名学生上台演说,每次用5—10分钟时间。从初一到初三,从未间断。只要走进钱老师的课堂,人们就会发现:这里的学生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讨论时气氛热烈,生动活泼;回答提问时语句通顺,出口成章。  相似文献   

9.
这是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一节展示课。上课伊始.盛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和发现词与诗的不同,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特点;接着.让学生把词读通读顺.再依据书本中的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词意串联起来:最后,通过扩展想象把词读“胖”,又通过概括提炼把词读“瘦”。就在这由“胖”到“瘦”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这首词意境的理解和体味。阅读这一教例.将会给我们的诗词教学扣‘开一扇新的视窗。  相似文献   

10.
想象是析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执教者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正如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气候,水分等条件一样。小学训言语文教材中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想象练笔,这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作文时“无米之炊”问题,更主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想象练笔,是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一条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公开课上,作为主角的她——执教者,始终是紧绷着脸,甚至还不时地叹气。课后,百余名听课者议论纷纷,有的说:“她今天这是怎么了,就象我们欠了她的债似的。” 事后,学校领导经过了解,原来在前一天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一堂课四十分钟,精力能比较集中的是在前20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力就明显呈下滑趋势。轻者听课走神,左顾右盼;重者弄东西,讲话甚至瞌睡。要想四十分钟都成为有效时间。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老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变被动、疲倦的学习为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孔圣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乐之”,则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凡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者,则会全神贯注地学习,千方百计地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反之,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丧失了信心就没有学习效率,成绩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一次公开课上,执教者让学生做课堂作业。约四分钟后,有两个学生完成了作业,他们一会儿看看身边同学的作业,一会儿看看自己的作业,一会儿望望老师,表现出炫耀自己的样子。执教者没有理会,只是继续巡视,督促其他学生认真做作业。又过了两分钟,约有一半学生完成了作业,悄悄讲话的人多了起来。执教者便提醒说:”注意检查,不要说话影响他人。”接着又说:“若不用检查,可以抄写词语。”于是,有的学生开始找本子,有的仍闻声不动。执教者提醒声较大,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也大都停下来听。  相似文献   

14.
回晓燕 《山东教育》2003,(16):30-30
对于《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多年来教师和学生几乎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但是在一次观摩课上,出现了意外: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一语惊人,听课的教师都低声交谈起来。执教者有些惊慌:“你为什么这样说?”她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亦是满腹狐疑。“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执教者显然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  相似文献   

15.
日前,笔者在一次语文阅读教学评优课活动中听了一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执教者为了让学生升华对司马迁“忍辱负重”这一高尚品质的认识,给学生补充阅读了“卧薪尝胆”、“苏武牧羊”及“胯下之辱”这些历史故事,一堂课下来,执教者海阔天空,但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与文本对话,去理解和体悟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校园幽默     
一位年青女教师初次执教小学生美术课。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呀?”学生异口同声  相似文献   

17.
陕西汉中的温霞老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被誉为忘我工作、爱心育人的模范。从教以来她获得过各种奖励,却不骄不躁,专心教学。本期呈现给读者朋友的是温老师的两个作文课例,一节想象作文、一节读后感写作指导。温老师一向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这组案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她用极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激情的技艺。她的教学思路清晰,无论是想象作文还是读后感的写作指导,其层次性极强,在她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呈螺旋上升之势。  相似文献   

18.
本课例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引领下,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数学式的“顿悟”. 1 以“疑”引“悟”——让思维灵动跳跃 自主疑问的产生是促使学生去思考和学习的原动力.执教者就是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特点,以“疑”引“思”,用明疑、暗疑两条线引导学生自悟,将学生带进了一个数学思维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我惊叹于“一分钟小站”那停车的一分钟:下车的农妇在一分钟内可肩扛手提,穿过拥挤不堪的车厢,将她的箩筐、扁担及孩子顺顺当当地带下车;上车的小贩可越过水泄不通的车门,将堆得小山般的货物稳稳当当地装上车:而那站台上沿车窗叫卖的小女孩,也能在这短短的一分钟内卖完她篮中的煮鸡蛋和玉米棒。这是何等高效率、大容量的一分钟呀! 我惊叹于“微型小说”(也叫“一分钟小说”)的一分钟:它只是有一分钟的版面。于是它惜墨如金,删去所有“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只留下结结实实的每一个句子和每一个标点。一分钟小站和一分钟小说的景观唤起我对提高课堂教学中每一分钟质量的感悟与思索。  相似文献   

20.
陈锋 《宁夏教育》2008,(4):45-46
“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实实更有歌。”这是我近日观赏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匆匆》录像示范课后的深切感受。支老师的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只是凭借引导孩子反反复复地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深深激起了学生与听课教师们的心灵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