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一生是爱恨交织的一生。他痛心于国人的“瞒和骗”,批判他们麻木地追求“圆满”;但同时,他深爱着我们这个民族,他不愿看到国人悲苦的命运和民族前途的灰暗。因此,他在小说创作中有时使用“曲笔”去添加“圆满”。鲁迅对待“圆满”的矛盾心态,形成了他部分小说与杂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结构一切文章都有一定的结构。刘勰认为结构的原则是“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他把安排结构比作“筑室”。(《文心雕龙·附会》)李渔认为作文如“工师之基宅”,“必俟成局了然,如可挥斤运斧”,“袖手于前,如能疾书于后”,这是很有见解的。正如刘勰所说:“若术不索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文心雕龙·镕裁》)为此,他提出构思布局应“先标三准”。首先是“设情以为体”,即按一定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改革中,听到有位新教师说:“我们初出茅庐。要教改,首先是老教师,他们业务熟悉,经验丰富。”这话的意思是:老教师才有条件进行教改,新教师则很难有所作为。其实,凡事都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新”与“老”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新”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老”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不能看得过  相似文献   

4.
“杂”字不应归“木”部方德教学“杂”字时,被学生指出了一处误写,由此也意外地发现一个问题:“杂”字应归哪部?查《新编小学生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它们都无例外地把“杂”归到了木部,但“杂”的下半部分分明是“木”;在《说文解字》中,...  相似文献   

5.
建立中学班级管理的激励机制刍议肖军,荆品娥,姜维耀中学时代既是一个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同时也是易于出现问题的“危险年龄”阶段。当外界环境对学生有利时,就能激发其如火的热情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当外界环境对学生不利时,就会刺激其产生烦躁不...  相似文献   

6.
导议中议题的设置文/徐军导议,设置议题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设置议题呢?议题要“精”。所谓“精”,就是议题必须能“以一当十”,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善于抓“牛鼻子”———课题、重点段、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等,在教学重点处和在最能开掘体现课文主旨、特色...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柔弱”并不是在一个狭隘意义上与“刚强”相对的名,而是一个抽象的、具有形上色彩的哲学概念。它总括了万物存在的共性,既是一切事物生命力的象征,也是“道”的表现形式。关于“刚强”,老子虽然有“强大处下”的名言,但实际上,对于体现“道”的力量的至强性的东西,他是赞赏、推崇的。“柔弱胜刚强”的论断既体现了老子对于宇宙万物之本源--“道”的理解,也表现了他济世救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鲁学与齐学的异同及其影响,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王葆玹先生在近著中论证的“鲁学系统始于荀子”、“齐学系统始于孟子”的新说,似乎不能成为定论。因为从开放与创新精神所体现的学风来看,荀子就近于齐而远于鲁;荀子“隆礼”也不能作为他专属于鲁学而不属于齐学的判断标准。不宜于轻言孟子“杂博”,并由此推论孟子为汉初齐学之源;孟子对齐人齐风的贬斥态度,证明他有明显的宗鲁抑齐情结,不宜将其列入齐学范畴;他只能是鲁学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0.
有山处必有水,有水处必有山。有山水处必隐约着英才俊杰的身影,而英才俊杰的不凡却也正枕着对山水痴恋般的寄寓。狂放山水这个人世原本就不属于你。如椽大笔,何以栖居蜗角虚名之华堂?诗仙傲气,何以委身蝇头虚利之盛殿?你的选择是明智的。浊世太小,太杂,惟有山水的胸怀可以容纳你;人间太俗,太暗,惟有山水的性情可以抚慰你。于是,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于是,你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把一生的潇洒都融入行迹中,把回归的人性交付给了山水。你信任山水,赞颂山水,泼墨着山水,思维着山水;山水是你惟一的泊口,也…  相似文献   

11.
教法一 :抓文眼 ,变序激趣文眼 ,即课文首句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此义为 ,首先詹天佑是“爱国工程师”故而才会有“杰出”之举 ,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丰碑 ,他“留下的伟大工程”才足以令外宾“赞叹不已”。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主旨 ,思考如斯 :一、于无疑处设疑 ,体现“爱国”之情在学生熟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于无疑处设疑 :“课文题目是《詹天佑》 ,但第2小节并没有具体写他 ,可不可以把这一小节删掉 ,为什么?”(学生讨论)答案可能有二 :其一 ,可以。删后课文依然有开头、经过、结果 ,仍是篇完整的文章 ;其二 ,…  相似文献   

12.
薛宝钗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审读原著,对照他的言行举止,能在得杂生活环境中,将人际关系处理得天衣无缝,人人夸赞,恰到好处,立于不败之地。归结到一点,是他恪守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处世哲学的结果。然而,他在同贾宝玉之间的爱恋和婚姻问题上,仍然使用这一套方法却产生了悲剧性的效果。此事给人以启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真正地奉行“中庸之道”,这也是人的素质普遍提高的表现。对于社会环境的安定大有好处,值得提倡和发扬,反过来说,对于一些重大事件和决策“中庸之道”则是不足取的,往往又会成为失误甚至失败的祸根。  相似文献   

13.
张君劢的合作化思想贯穿于他全部的现代化构想,是实现他经济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修正的民主政治”、化现代化新儒学的必经道路,也体现了他对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关怀。他的合作主义有地域移植的化默契,是化选择理念与化实用主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秦军于肴殳之战惨败而归,秦穆公勇于自责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问题是,既然他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承担了全部责任,又为什么要补上一句“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呢 ?换言之,孟明等“大夫”必有微“眚”,穆公此言才有落脚点。那么,孟明之“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  笔者在教这篇课文时,觉得“灭滑”之举正是孟明之“眚”。对于孟明灭滑之举,人们可以理解,那么对它造成的消极后果也不能弃而不论。孟明率师东征远袭郑都,无功而返,心理上难免有些不平衡。为了回去能有个交待,于是爱面子的孟明就顺手牵羊地“灭滑而还”。滑虽是…  相似文献   

15.
哲人其萎,巨星殒落。随着以“三钱”为代表的一代学界泰斗的渐次乘箕归去,也再三引发国人对钱学森大师暮年多次提问“我们何以培养不出大师”的思考。钱老之问,反映着钱老的忧切和焦虑,同样,这也是整个民族的忧虑与关切。钱老之问,必有他的心底之答,但他没有明言,留白于人间,也就成了国人共同企求、探寻的谜底。  相似文献   

16.
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有自信心的人能够充分发挥长处,坦然自若,落落大方,以积极的姿态处理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即使在自己处于不利境遇时,也能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变不利为有利。拥有自信心固然可贵,但切不可因过于相信自己而变得偏执。  相似文献   

17.
诗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从“诗无邪”诗歌的本质探讨,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功能揭示;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广泛的受众基础,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教学方法的推介,无不体现诗歌对生活的深邃概括和诗教与时代的紧密结合,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对诗歌的热爱与对诗教的推崇。  相似文献   

18.
名学陆世仪说过:“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心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我认为在教学中“悟”即指人的感悟、创新精神,“敲击”即指课堂教学中生与生、师生之间的不断争议。因此,正如击石取火一般,课堂争议能直接体现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不少同学在写作中总是关注大人物、大题材,而对小人物、小题材多有忽视。其实,现实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鲜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琐事。那么我们写作时为什么不能就从生活的“小处”着笔呢?“小处着笔”也能写出好文章,只要你能从“小处”发掘出“深意”,于“大处结旨”。  相似文献   

20.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的词广泛流传于宫廷和市井,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但柳永也是词史上最受鄙薄的词人。究其原因,是由于柳永的行为与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格格不入且审美趣味不同。也是宋人激烈的党争意识在文学创作领域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