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刊88年第4期刊登的“瞳孔缩小与扩大自我测定”一文后,本人进行了多次实践,其效果不太理想。原因是因为人的手臂长度有限,靠持镜子的手臂伸直与弯曲来改变进入瞳孔物体反射光线的强弱,理论上还说得过去,但实践上较难以实现。经反复实践,本人探索到一种效果十分明显的“自则瞳孔缩小与扩大的简易方法,”想借贵刊一角介绍给读者。测试者在室内一般光线下,左手持一面镜子,距眼15厘米左右(远视眼可适当放远些),两眼注视镜中自己的瞳孔物象。在看清自己此时瞳孔物象大小后,右手用电筒照射自己的眼睛,此时可  相似文献   

2.
例1如图1,小丽为了能在镜中看到自己脸部更多的部分,她应( ) (A)将镜子靠近自己.(B)将镜子远离自己.(C)换面更大的镜子.分析有同学这样想:物体离眼睛越远,看起来觉得越小,所以当平面镜远离脸时,脸在镜中的像与眼睛的距离变大,  相似文献   

3.
眼睛的演变     
眼睛是地球上最神奇的结构,没有比它更让人惊叹的了! 我们的眼睛具有调节功能,既能看清远处的风景,又能看清近处的细物。当光线变强时,我们又能缩小瞳孔,保护眼睛。变色龙的眼睛能同时朝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在紧盯猎物的同时,还能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四眼鱼的眼睛被一水平隔膜分为上下两层,看上去就像有四只眼睛。它的上半部分露出水面,下半部分泡在水中,能同时观察水面上下的情况。无论是水面上低飞的昆虫还是水下游弋的鱼儿,都尽收眼底。  相似文献   

4.
一、例题选析 例1小明想在家里悬挂一面大镜子,便于家里三人梳妆、换衣时都能站着看清自己的全身,他的妈妈身高160cm,他的爸爸身高176cm,他自己身高168cm。且人眼到头顶的竖直距离为身高的1/10。请你帮他设计一个最节省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我们一直想看清自己。从湖面的倒影,到古铜的光亮,再到现代镜子的锥形,我们看到了自己,漂亮的就无比自豪,不漂亮的就用尽一切方法来弥补。我们看到的自己是真实的自己吗?当契诃大提笔写下《不平的镜子》,我们恍然大悟,镜子会骗人的。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你现在处于危难或困境中,那你一定需要一扇窗子,来开启一片不一样的风景。如果你现在被鲜花与赞扬包围,那你一定需要一面镜子,来及时地看清自己。人生在世,窗子和镜子都必不可少。窗子让你看到外面,找到生命的出口,渡过危机;镜子帮你审视自己,不被外界所干扰,超越原来的自己,从镜子中看到一个全新自我。所  相似文献   

7.
当你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时,一定会认为我很没礼貌,怎么能说自己的老师“怪”呢?其实,真不能说我不尊重老师,实在是老师太“怪”了。  相似文献   

8.
那好像是他第一次看清了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地方,他不再像原来从光亮的镜子里看到自己时那么慌张.他终于明白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9.
读了“瞳孔缩小与扩大的自我测定”一文后,有一些看法,一、题目与内容不符:本文应讲瞳孔大小的自我“测定”,而实际上讲的是瞳孔变化的自我观察。二、实验效果不理想,我在阅读本文之前,也曾考虑到用这一方法观察瞳孔的变化,并让两个班的学生及很多老师做过这一实验。实验效果很不理想,分析影响本观察实验结果的原因有许多。(略——编者)  相似文献   

10.
瞳孔最主要的机能是调节入进眼睛的光量,如同照相机上光圈的作用。当在光亮处时,瞳孔则缩小,在暗处,瞳孔则扩大。因此,当看近处物体时,由于物体的反射光强,瞳孔就缩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一直想看清自己。从湖面的倒影,到古铜的光亮,再到现代镜子的雏形,我们看到了自己,漂亮的就无比自豪,不漂亮的就用尽一切方法来弥补。我们看到的自己是真实的自己吗?当契诃夫提笔写下  相似文献   

12.
阅读的卫生     
阅读的时候,眼睛和脑要进行紧张的活动,身体的其他部分也要消耗体力。为了保护眼睛、脑和身体的其他部分的活动能力,减轻疲劳,提高阅读效果,就要讲究阅读的卫生,注意下列几点: 1.保持眼与书本一定的距离。眼睛看东西,就象照相机摄影,要看清远近、大小不同的物体,眼球里的晶体和瞳孔以及眼球两侧的肌肉就要进行调节活动。物体离眼睛愈近就愈需要调节。如果所看的物体离眼很远,几乎不需要调节。这种调节活动持续到一定时间,眼睛就会发生疲劳,疲劳了还不休息,长此下去就会损害眼睛,尤其是眼睛的调节能力,这是形成近视的一种原因。要减轻这种调节度,阅读时书本与眼睛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这种距离因年龄长幼和视力的好坏而不同。小学生一般最好保持在35—40厘米左右。  相似文献   

13.
1.干累活的时候,可以把WIN操作系统的光盘拿在手上当镜子,看看自己是不是还保持着帅哥靓女的形象。正放在桌子上的摩丝与口红当然就能让你在每一个时刻都神气活现。免得两眼发青蓬头污脸却不自知时,让老板一见心烦,大呼不爽,结果饭碗不保。  相似文献   

14.
一、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 具有创新意识的儿童往往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完《镜子》一课后,有个学生问:“老师,眼镜是镜子吗?”我说:“你认为呢?”“我认为不是,否则它为什么叫眼镜而不叫眼玻璃呢?”我哑然了,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但对这样的学生,我能摆“师道尊严”的架子  相似文献   

15.
一,调查目的眼睛是观察自然获取知识的窗户。所以保护幼儿视力至关重要。婴幼儿眼球生理解剖的特点是:眼球发育尚未成熟,眼的晶状体较扁平。眼球前后轴较短,处于远视状态;眼球的晶状体弹性较大调节能力很强,对距离仅有5厘米的物体也能看清;眼球玻璃体透明度大,视觉较敏锐,视力极不稳定,易受环境影响。鉴于上述特点,儿童用眼时往往与物体距离过近,容易形成不良习惯,如不及早纠正,导致近视,久之形成弱视。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专家刘家祺教授在呼吁社  相似文献   

16.
当你在大街上遇见一位外国人的时候,或许会奇怪,为什么我们的眼睛是黑色的,而他(她)的眼睛是蓝色的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楚眼睛的颜色是如何产生的.请拿起镜子对着自己的脸,并且尽量靠得近一些以方便看清自己的眼睛.  相似文献   

17.
存在决定思维、意识、心理这一原理已被说得烂熟,存在决定思维、意识、心理的机制却殊少论者,殊少论及。顽石是存在,它能否、如何决定产生思维、意识、心理?一面镜子或平静水面产生种种物象,镜子、水面与它物是存在,物象是思维、意识、心理,还是如镜子水面它物一样的存在呢?镜子、水面(?)它物→物象过程是否就是存在决定思维、意识、心理过程?如果是,物象就是精神,灵魂一类的东西,那么靠逻辑开关运行的电脑也便有了灵魂,这是否是还原论的变体或实际上走上了泛灵主义?如不是,那么镜子,水面之于物象同脑、神经、感官之于心象区别在哪里?难道它物与镜子水面的相互作用,它物与脑、神经、感官的相互作用不同是物理过程物质过程么?可见存在决定思维意识心理命题的许多方面需要在当代脑科学的启示下进行探讨:凡存在皆可决定思维意识心理,还是有所限定?若有  相似文献   

18.
教例一:错写特级教师靳家燕老师在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先让学生仔细看清书上的课题,然后看老师板书课题,老师有意漏写了“这样”两个字,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当即给老师指了出来。此刻,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有了这个词,你会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踊跃,思维也体现出一定的深度,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1.这样的小村庄是怎样的?2.为什会这样?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肯定急于想知道答案,此时,教者抓住学生渴望得到答案的迫切心理,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当学习能满足学生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要我读”…  相似文献   

19.
1、很小的平面镜也能形成完整的物体的像 无论镜子的大小如何,都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与物等大的像。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由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眼睛逆着反射光线的延长线观察到的虚像,所以无论镜子多小,只要整个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能射到镜面上,就能从镜中观察到物体完整的像,只是当镜子小时观察者需离镜子近些,镜子大时观察者可离镜子远些,例如从便携的小镜里,可以看到整栋的楼房。  相似文献   

20.
蜕变     
人生最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天涯海角,而是当我们站在镜子前,看着镜中陌生的自己。——刘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