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6目,我收到来自江西九江的一封信,写信人是在河南商丘商业学校念书的女学主小曹。1998年10月以前,我与她一家素昧平生,有了1998年九江灾区的那次采访,我才算“认识”了她一家人。写信是为了她父亲被评英模和烈士的事情。她在信中说,去年洪灾过后,她去世的父亲曹桂镇被有关部门上报“二级英模”和”革命烈士”,这两件事情曾在当地传媒动静颇大地宣传过。小曹在信中说,眼下八九个月过去了却没有了下文,评上没评上,也设人告诉她家里。母亲不知如何回答亲戚朋友的询问,加上始终没有从失去父亲的悲恸中解脱,母杀整日以泪洗面。小曹在信上让我帮她一家找有关部门问问。我责无旁贷了。  相似文献   

2.
一组引起广泛重视的报道《老作家巴金以一颗慈爱火热的心,同‘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通信谈理想》——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六日,《解放日报》一版在这个显目标题下,发表了无锡十个孩子给巴老的信,以及巴老复信的全文,同时刊载了《呼唤与回答》的专访文章,第二天紧接着刊登了该报记者到无锡会见写信孩子的专访,十月二十日,这家报纸又登载了“寻找理想的孩子”来上海见到巴金爷爷的消息。这组报道发表后,立即引起舆论界的广泛重视和社会的热烈反响。《人民日报》在十月十八日全文转载了十个孩子的信和巴老的复信,(?)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秘密     
“罗伯塔,”父亲低声说道,“我有件事情要告诉你。”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几天前,妈妈因为癌症去世了,父亲一时接受不了而病倒。忙完妈妈的葬礼我就立刻赶到医院,从小我就喜欢和父亲待在一起。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和很多家里的“老二”一样,我感觉自己始终在家里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妈妈生病时,我每天都来照顾她,  相似文献   

4.
《新闻战线》上的《究竟信谁的?!》专栏,颇受读者欢迎。因为读者在报刊上遇到“究竟信谁的”这一类事是常有的。《究竟信谁的川》能为读者解惑释疑,它还能促使报刊注意审核,防止差错。这个密切联系读者的好专栏,曾一度停了,后来在读者的要求下,于前年下半年又恢复了,为读者提供了好多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宋建文 《大观周刊》2012,(31):332-332
“公生明、廉生威、诚生信”。诚信,既诚实,又守信。诚信何为贵?在于诚生信。信,指信念、相信、依信;信,出信仰、信心、信任;信,是亲和力、凝聚力、感染力、战斗力、胜利力。达此目的,靠于诚信,取于诚信,源于诚信。所以说,诚信是“宝”,正如《礼记.儒行》中指出:“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相似文献   

6.
有一年快过年时,父亲用自行车驮着一个大箱子回来了。我赶紧跑上前去问父亲是什么。父亲说:“是电视机,今年咱们就能看春晚了。”“什么是电视机啊?”我问。父亲说:“打开你就知道了。”当父亲把这个黑色外壳、莹亮玻璃屏的东西放在桌上时,我伸出小手指轻轻触了触玻璃屏,很滑。父亲接上电源,拔开天线,“啪啪啪”连拧几下,那玻璃荧屏上就出现了会说话的小人儿。  相似文献   

7.
西汉时,蜀中才女卓文君,十分思念分别多年远在京都供职的丈夫司马相如。一日,她挥泪写了首诗寄给丈夫:“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信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兰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此诗从“一”写到“万”,情真意切,妙在其中。文君写罢此诗,  相似文献   

8.
梅子 《新闻世界》2008,(5):17-18
画画对他来说是个意外。 小学二年级的暑假,他在村外山坡上遇见一位来写生的姑娘。姑娘一边快活地哼着小曲儿,一边往画纸上优雅地涂抹着色彩,绿树红花就栩栩如生移植到纸上。回到家。他对父亲说:“我想画画。”父亲说:“你能保证好好画吗?”他赶紧点头。父亲不再说话,走进羊圈。牵走家里的奶羊——那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2005年6月12日,著名编辑家王仰晨“和世界说再见了”。出版界又损失了一位老人。9月,其子王小平先生来信,求我寻找王叔叔的遗墨。我没有见过王叔叔,但常听父亲说起他,也见过信笺上,他那清秀、流利的字迹,知道他俩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我马上到鲁迅纪念馆的赵家璧专库中查询,找到了自1987年到1997年1月,王叔叔给父亲的十二封信,最后一封信写于父亲逝世前两个月,那时,给父亲写信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王叔叔和父亲的交往,开始于1975年前后,那时王叔叔正在编辑《鲁迅全集》。鲁迅著作征求意见本每出新册,他都及时地寄给父亲。父亲出于对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0.
近观数则征文启事,均有如下文字明示:“稿件一经刊用,即奉稿酬。”来稿录用了,即致稿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圈内人的常识,又何必正儿八经地添此“蛇足”?一位从未投过稿的同事见此启事后问我:“是否属于征文的给稿酬,不是征文的稿件不给稿酬?”我答曰:“不是这么回事。”怕他不解,我又解释说:有的征文,稿酬从优是真的。那么,作者的文章发表后,有关报刊社是不是“即奉稿酬”了呢?我看未必。我就亲身经历过数回这类怪现象,文章见报了,稿酬不是“即奉”,而是能拖则拖,有的则干脆不给。譬如早五六年,我在某家小报上发表了几篇杂文,但稿酬老被人大大咧咧地遗忘。好在编辑熟识,于是在数月之后,我函询于他,对方回信云:系财务人员之误也,已嘱其补寄。等这笔稿酬刚有着落,而后面又发生了几起同类的令作者不愉快的事,我再次函询该编者,这回他干脆来个“不予理睬”。遇此老爷作风的编辑,作为写稿者,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相似文献   

11.
近读书,得《吕氏春秋·察传》中有一则鲁哀公受骗的故事,说的是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乐正夔(音葵)一足,信乎。”孔于见问,略事思索,很有把握的回答说,“夔一足”并不是说此人只有一条腿。本意是说,象夔这样有才华、有学有识之士,能得到一个就足够了。原来在唐虞时期,舜帝向天下人求贤,群臣一致推荐伯夷,伯夷又推荐夔龙,说此人性知音乐,“调乐如夔一足矣。”这时“夔一  相似文献   

12.
“这不仅是一本女儿怀念父亲的书”──《我的父亲朱德》出版座谈会侧记王松1996年12月,对于朱德的女儿、年逾古稀的朱敏来说是一生中又一段最难忘的日子。在中央组织的隆重纪念朱德诞辰110周年的大会上,朱敏一家人荣幸地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和问候;她...  相似文献   

13.
又接到一包稿子,打开纸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照例是一封求助的信。所以说“又”,所以说“照例”,因为我经常收到这样的“不速”之稿,读到过不少这样的求助的信。第一行当然是称呼,有称“同志”的,有称“老师”的——真个惭愧,我怎么也有了“私淑弟子”。第二行往往是“您好”两个字,加上个叹号作为一段。下边才是正文。  相似文献   

14.
上海明年将举行APEC会议,申办“世博会”活动也正紧锣密鼓, 国际大都市形象越来越显现在世人面前。但我们上海的国际报道是不是与国际接上了轨呢?编辑和记者的国际基本知识能在轨道中运行自如了吗?以悉尼奥运会为例,明明是“美俄争霸”,通篇文章却说成是“美苏争霸”,八九年前尚可这么说,已是2000年,怎么还是“美苏争霸”呢?马来西亚不是一个国王制国家,报道中却说它的“国王和王后”参观了奥运会。还有把已经分家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硬是再“合并”成一个国家。列宁格勒进入俄罗斯时代后,已恢复原名“…  相似文献   

15.
读我书     
说的是一位笃信佛教的新文学爱好者,本来是跟我父亲通信的;父亲过世后,这笔遗产就归我继承,一年能收到他三四封信。父亲复信之快,恐怕没人比得上,七八封各色各样的信,只消两个来钟头;我是另一个极端,连写张收条也得打草稿。这一年的三四封信尤其难办,几乎封封一个样,说他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防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记者冲到第一线,用他们的职业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据《中华新闻报》4月25日报道,2月13日,《新快报》摄影记者王小明因1月到广东中山近距离采访“非典”病人被感染而病情发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已经治愈出院恢复工作。他在病中还想着他见过的其他病人,“在病床日记里他这样写道:‘其实我一直不以为然……但当我想起那次在中山采访时看到病床上那位小姑娘,当时她躺在床上剧咳不止,整个身体在咳嗽中颤抖,面带泪水,表情痛苦。想到这里,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网民发帖评论道:“这和…  相似文献   

17.
远去的父亲     
朱盛中 《新闻天地》2004,(11):55-57
真的不明白,2004年10月6日,对于我来说,是怎样一个沉重的日子啊!傍晚的7点钟,我还没来得及吃晚饭,手机里一个声音说,我的父亲不行了。7点半钟的样子,手机里那个声音又说,我的父亲掉气了。如果手机里那个声音不是我的亲弟弟,我立即就会骂他一句:“你他妈的父亲掉气了呢!”  相似文献   

18.
从前有个老翁接到女婿让他代买“否”的信,到处打听也没有,他戴上老花镜又仔细看后,忽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于是,他跑到街上买了几斤杏,写了封信,托人捎去。信是一首打油诗:“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你翁满街走;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有个学生在送给老师枇杷的附信上,把“枇杷”写成“琵琶”。老师见后痛心地说:“‘枇杷’不是这‘琵琶’,只因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只因这个学生“枇杷”、“琵琶”  相似文献   

19.
提起钱学森,他的鼎鼎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可以说尽人皆知;而提起钱学森博学多才、品格高洁的父亲钱均夫,却鲜为人知.可以说,在钱学森成才之路上,钱均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钱学森称“父亲是第一位老师”.那么,钱均夫又有怎样的人生传奇呢?  相似文献   

20.
孔子学音乐     
孔子向师襄学琴,学了十来天,还是老学同一个曲子。师襄对他说:“此曲你已学会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调已学过,奏曲的技巧尚未学好。”过了一会,师襄又说:“技巧已学好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能领会此曲子的志趣神韵呢。”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说:“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