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要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自主探索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发挥。  相似文献   

2.
质疑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就会有动力去探究、发现,在发现中进行创新、创造。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激励学生不断质疑,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究兴趣,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3.
对于学生来说,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培养质疑精神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质疑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质疑精神,质疑精神培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谈几点教学设计体会。  相似文献   

4.
周业佐 《考试周刊》2013,(35):40-40
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善于学习。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质疑精神与质疑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质疑 ,需要教师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超前的意识和过人的胆量。质疑 ,体现了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质疑是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独立思考。另一方面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空间 ,启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的精神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质疑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转化成巨大的动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位“老师”也是开启新知的创新的钥匙。学生的兴趣持久 ,就会变成一…  相似文献   

6.
汤娇君 《文教资料》2008,(8):110-111
质疑是科学发展的起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态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笔者就自己的几年的教学经历,谈谈对"质疑"的重要性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以科学——逻辑智能为核心来获取知识的思维能力,"疑"是思维的起点,创新思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而学会质疑是学生具有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的第一步.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乐于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常满足于将学生讲得一点疑问都没有,但是没有疑问了,学生也就不会去思考了,其创新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与锻炼.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为何低下?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刘用旺 《教师》2013,(22):54-54
质疑精神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前提。学生学会了质疑的方法,培养了质疑的思维习惯,就可以在思维过程不断地闪耀出精彩的火花。本文从氛围营造、情境创设和习惯培养等方面探析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途径,创新政治课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现在的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是很多教学专家所倡导的,这种合作的精神对于高中生的素质培养和提高也是有很大的帮助。要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需要教师训练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在学到新知识的时候,能够大胆质疑和探索。而且,教师应培养学生组织内合作和组组间的竞争的关系,以提升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对于中国的语文教学而言.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读与写的结合。尤其是初中语文,语文学科变成了一本素质教材.让人们在教学中不仅掌握到了知识.更能体会生活的滋味。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制度与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惰性思维。学生们很少去质疑书本的内容的真实性.似乎在潜意识里就已经确定了书本的正确性。那么.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现象是否常见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又有哪些缺乏质疑精神的现象呢?如何才能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本文将主要针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并深入阐述关于质疑精神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教学中要注重质疑,培养探索精神;创设情境,培养探索能力;动手实践,培养自主探索。正确引导训练、大胆尝试、活跃思维,我们就会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55):131-132
质疑是探究历史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注重对学生质疑、探究、求解的精神和富于创造的性格的培养,对于推进学生历史认识的深入与拓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历史教学如果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有效地产生问题,进而形成解决历史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进行创造性历史学习,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13.
<正>1.课中引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我们就可以从矛盾之处质疑。一次成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既获取了更多知识,也从中明白了质疑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花的时间多了,但我觉得很值。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明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多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唯有具有质疑精神才有形成创新思维。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对现有的知识提出疑问,才能不迷信权威、才有可能形成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还有,如果教师多注重开放题的教学,逐步就会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后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并且多开展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15.
胡适先生的书房里挂着自己写的一幅条幅:"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胡适先生学富五车,他自己把他所有的知识都归功于自己对学问的质疑。显而易见质疑式学习的重要性。语文作为获得知识的一门工具课,其质疑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语文教学中的"质疑",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一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学生大胆提出疑问,是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笔者将根据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关于质疑教学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谢立军 《考试周刊》2011,(49):81-8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将会越来越多的面临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转换观念,对学生的质疑热情要充分给予肯定。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多问,促进学生多种思维,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思维空间,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中讲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时,会提到巩固统一措施——筑长城,涉及秦朝疆域的四至。其中关于秦长城西端起点的争议颇多,历史教师理解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学生对秦长城西端起点的认识模棱两可。教学中我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着力点,试图引导学生就"秦长城西端起点"进行深入探究,用教师的质疑精神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  相似文献   

18.
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育的要求。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获得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数学学科属于基础学科,同时也属于理科。它特别强调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与语文、英语等文科所不同的地方。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从这一特点出发,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质疑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推动着人类不断探索未来的世界。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们的质疑精神。质疑精神意味着不盲从其他人的意见,而是经过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看法。空间想象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这要求我们的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否则很多问题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已引起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可见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在中专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教会学生质疑论争,并从中学会求异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