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初中校园欺凌具有高发性、隐蔽性、反复性、群体性、易被忽视性等特点,校园欺凌危害大,应以预防为主,可通过家长反馈、教师观察、学生举报等渠道发现校园欺凌行为,并以学校为主导,对被欺凌者、欺凌者、围观者进行心理干预,构建初中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2.
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基础在于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当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探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观意图恶劣、违背他人意愿和重复性、持续性等传统特征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校园欺凌问题的实际情况。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政府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确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欺凌定义,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对于现有政策法规的进一步修订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奥维斯欺凌防范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应用国家最多、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的校园欺凌防范项目。该项目专为学校设计,有完善的欺凌调查问卷,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认证培训师,包含四个核心维度的内容,分别针对学校、班级、个人、社区不同层面实施具体的欺凌行为干预。学习挪威经验,有助于我国尽快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欺凌行为干预机制,提高教师处理欺凌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心理问题的疏导。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中小学中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校园欺凌事件具有严重的危害,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就需要引起学校管理工作者和教师的重视,结合校园欺凌事件的特点和危害,谈一谈如何在中小学建立起防范干预机制,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特征。校园欺凌是一种人际暴力和社会冲突,其中的欺凌者往往热衷于寻求暴力对抗的成就感。在欺凌者的伤害因素以外,校园欺凌还包含旁观者的道德冷漠以及被欺凌者受到的侮辱等因素。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反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各级学校应优化教育内容、完善校园治理手段,重点培养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心理素质与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好预防与善后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律的方式从外部治理校园欺凌。第一,国家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文件并严格司法;第二,立法机关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立法,通过立法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教育并建立校园欺凌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逐渐呈现网络化、低龄化、隐蔽化的特点。校园欺凌不担扰乱了校园环境,侵犯了学生的人身安全,还给社会、学校和家庭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何有效治理校园欺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日本校园欺凌问题的概念演变、生成原因及防范机制进行分析,建议我国应该从立法体系架构、主体责任划分、监管平台建设三个维度出发,建构三位一体的防范机制治理校园欺凌,共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7.
8.
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为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治理行动,其中,英国中小学校在校园欺凌防治上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进一步明晰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健全和完善校园欺凌的防治机制,强化针对校园欺凌者的惩戒教育,增强师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不断的报诸媒体,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引起了家长们的担忧,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就提议要把校园欺凌事件纳入法律轨道,这显示了校园欺凌事件严重性。  相似文献   

10.
法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校园欺凌概念的界定、欺凌监测软件的运用、角色职责的明晰、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培训以及欺凌者的惩戒措施五个方面,具有政策内容系统明确、监测系统严谨专业、角色职责划分明确、培训课程内容丰富详实以及惩戒手段人性化的特点.政策实行多年后成效显著,2015年,法国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校园欺凌行为呈下降趋势".然而就反校园欺凌政策内容而言,仍然存在些许不足,譬如部分学校政策内容简单不够具体、缺乏奖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被欺凌者作为校园欺凌中组成的一部分,他们是受害者也是属于弱势的一方,更应被人们所关注。校园欺凌中的被欺凌者存在着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自我认同感低等特征,校园欺凌行为对受欺凌者学习、心理、身体等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采取相应举措,如学校加大重视程度、引起家长重视、提升受欺凌者应对能力等,降低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英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是英国政府为了遏制与破解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校园欺凌难题,通过立法、行政干预、技术支持等手段,促使全国中小学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治理措施与方案.该政策实施多年后成效显著,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欺凌行为骤降”.该成效的取得得益于政府立法先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技术支持、各校政策制定的因地制宜以及政策内容课程化实施等.但是,就反校园欺凌政策本身而言,尚存一些问题与不足,譬如部分学校的政策内容简单、缺乏激励措施等.  相似文献   

13.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及周边强势学生持续对弱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进行的持续性故意侵害行为.欺凌易导致被欺凌学生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学业适应困难及出现社会化障碍等问题,也会导致欺凌者形成不良人格和攻击倾向.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不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校园欺凌的现状、含义、类型、特征、结构的描述,及对校园欺凌主体的心理特征、角色及心理成因的分析,试图探求以校园为核心的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心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4.
15.
16.
校园欺凌现象是严重危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毒瘤,其致因众多,我们需要更多、更恰当的应对策略来提升校园管理的有效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严肃查处校园欺凌事件、建设家校共管网络、加大社会法制力量介入,都能够对校园欺凌形成有效围剿,为学生营造祥和、安静、和睦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校园欺凌是在主导欺凌者、从属欺凌者、旁观者以及受欺凌者共同影响下生成的。在欺凌事件的发生过程中,主导欺凌者通过各项动员措施引导从属欺凌者共同参加欺凌事件,而旁观者与受欺凌者在面对欺凌群体力量时,只能陷入一种被动局面。而在治理群体性校园欺凌的过程中,教师往往缺乏对于群体力量的运用,在事件处置过后欺凌群体依旧存在于班级,而旁观者群体也未被引入欺凌治理之中,这也是导致欺凌事件无法根除的重要原因。并且,受欺凌者在欺凌事件发生以后也难以重新融入群体。有效治理群体性校园欺凌,应当由群体力量入手,通过瓦解欺凌群体、构建保护者群体以及培养受欺凌者的群体能力来帮助受欺凌者摆脱欺凌困境。  相似文献   

18.
初中阶段正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成长阶段,维护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近年来,初中校园欺凌问题越发严重,这也是教育部门需要加以重视的重大问题,如何有效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初中校园欺凌的成因做出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治校园欺凌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威胁校园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一度成为热门词。随着研究的推进发现,大量学者在文章中将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相互替换、混淆使用。而实际上,"欺凌""暴力"并非同一概念。本文中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联系表现在:目的性、伤害性和研究空间的一致性;其区别有:本质、类型、行为主体和年龄划分方面。本文从暴力、欺凌的词源入手,证明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不是一个概念,并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地深入开展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工作的深入推进.防范和遏制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事件,要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前期调研为基础,以预防干预为重点,以防治制度为保障,以资源整合为抓手,在本区域内构建中小学防治校园欺凌的长效机制,突破当下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