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初期,词体创作除遵循晚唐五代花间一脉外,还逐渐呈现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张先则是其实践者之一。文章主要论述他在词体创作手法上对诗体的借鉴,突出表现为典故运用的日益频繁和化诗入词手法的大面积使用,这使得张先的词无论是从内容上、语言上还是意境上都不同程度地散发着诗的味道  相似文献   

2.
北宋初期,词体创作除遵循晚唐五代花间一脉外,还逐渐呈现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张先则是其实践者之一.文章主要论述他在词体创作手法上对诗体的借鉴,突出表现为典故运用的日益频繁和化诗入词手法的大面积使用,这使得张先的词无论是从内容上、语言上还是意境上都不同程度地散发着诗的味道.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和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这组代书百韵唱和诗详细描写了两人登科初遇、长安宦游和官场遭际一系列相识、相处的经过,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彼此的思念之情。这组唱和诗由白居易赠诗,元稹以高难度的次韵相酬和,铺排对偶,法律井然,诗中运用了诸多典故史实,在创作形式上始开风气之先,并且对中唐时期"元和体诗"的诞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陇南礼县籍五代作家王仁裕不仅创作了《开元天宝遗事》、《玉堂闲话》、《王氏见闻录》等笔记小说,而且创作了万余首诗,留有"诗窖"的美誉。蒲向明《追寻"诗窖"遗珍—王仁裕文学创作研究》的出版发行,填补了王仁裕及其研究方面的空白,它是第一部全面研究王仁裕及其著作的力作。该著对王仁裕生平事迹、文学典故以及文学作品进行了多维考释评记,理清了王仁裕研究中的诸多阙疑,获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相似文献   

5.
北宋初期,词体创作除遵循晚唐五代花间一脉外,还逐渐呈现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张先则是其实践者之一。文章主要论述他在词体创作手法上对诗体的借鉴,突出表现为典故运用的日益频繁和化诗入词手法的大面积使用,这使得张先的词无论是从内容上、语言上还是意境上都不同程度地散发着诗的味道。  相似文献   

6.
运用典故,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在诗词创作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遣词造句、传情达意表现现实生活,大大增强了作品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探讨毛泽东用典特色,化用诗句、神话入诗和民谚民谣的使用。毛泽东的诗词用词风格与曹操、辛弃疾进行纵向比较,彰显出毛泽东使用典故的豪迈气魄。  相似文献   

7.
奥登的诗歌《美术馆》是因布鲁盖尔的名画《伊卡洛斯的坠落》以及伊卡洛斯的传说而创作的,诗中还间接提到了布鲁盖尔的另两幅画——《伯利恒的户口调查》和《屠杀无辜者》。典故知识是理解这首诗的第一要素,该诗典故包括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在此基础上再析《美术馆》,诗歌的意义将更为明了。  相似文献   

8.
沈德潜<说诗啐话>云:"援引典故,诗家所尚."古代不少咏花诗或以花喻人诗常用典故,在诗歌鉴赏中也会出现借助典故来辨识花名的题目,如湖北八校2009届第一次联考试题第14题是阅读金人段克己的<满江红>词:……  相似文献   

9.
晚清民国新乐府创作具有明显的诗史特征,在此以马寿龄《金陵癸甲新乐府五十首》以及民国年间邹弢主编的《希社中兴续编》为中心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晚清民国新乐府诗中史实的即时性及完整性,二是晚清民国新乐府诗多引用典故,三是晚清民国新乐府诗讽刺之意仍存、献谏之旨尽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荒原》是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大多数学者、批评家从社会历史角度对其进行阐释,如果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来审视本诗的创作背景、诗歌中出现的各种女性的声音、典故反讽的运用、“死亡”主题,就会发现此诗表达的是一种个人情感,即情感的麻木与缺失以及意欲恢复它的欲望。  相似文献   

11.
该文着重研究"浙东唐诗之路"山水诗与英国山水诗比较以及英文翻译。先从典型风景描绘和诗歌的生动形象度比较"浙东唐诗之路"山水诗与英国山水诗的相同之处,再从两国特色风景、意象和典故比较中英山水诗的相异之处,最后提出相应的英译策略来改善浙东山水唐诗翻译,以促进浙东唐诗的世界传播,并使浙东文化和浙东诗歌闪耀世界舞台。  相似文献   

12.
约翰·济慈的《秋颂》和清朝晚期王闿运的《秋晓风日偶忆淇上》都可谓是十九世纪咏秋的名作代表之一。诗中无不包含着对秋天的赞美与歌颂,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传统、诗学理论以及个人性格等,虽同样是咏秋,却在情感、创作手法等方面有所不同。济慈的诗注重"自我"的隐蔽,是对"客观感受力"诗学主张的诠释,而王闿运的诗则重在"自我"的张扬;其次,济慈的诗中包含着无限的希望,更为乐观,而王闿运的诗的基调则为悲观;再者,济慈的诗包含着神话的典故,而王闿运的秋诗多为白描。  相似文献   

13.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4.
《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多义难解的作品之一,这与诗中蕴藉含蓄的语言修辞和大量典故的巧妙运用有密切的关系。从文化解读的视角出发,《锦瑟》之所以最终呈现出一种诗意朦胧多义、诗境幽隐奇缈、情感复杂曲折的艺术特色,其深层原因是儒释道思想对作者创作的交错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诗教散谈     
王玉贞 《中国教师》2010,(16):51-53
<正>一、诗教及其意义孔府有个"诗礼堂",孔子教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这个典故见于《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  相似文献   

16.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  相似文献   

17.
<正>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创作手法。典故不仅可以使诗词表达更加形象,还让其句含蓄典雅,别有意趣。现在从古诗词中采撷一些常见的文化典故,供大家品味。1.采薇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周朝建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许浑在历览名山大川中两次途经商洛,商洛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其在商洛的创作以恬淡的隐逸诗、闲适诗居多,诗歌风格清新婉丽,语言自然,诗意直白易懂,意象大众化,很少使用令人费解的典故。许浑在商洛的诗歌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同时也可以体现出商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人教版六册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妙用了历史典故,曲折婉转地表达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笔者以此为线,牵出一组化用典故的诗作,吟咏玩味,方觉古代诗人心有锦绣,妙口成章,表情达意曲径通幽,化典之妙用,增诗之灵秀. 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用典"释义和来源: 典,即典故;典故也即典事;所以用典也称用事.比较权威的辞典是这样解释的:"诗...  相似文献   

20.
《锦瑟》是李商隐创作的一首名诗,"锦瑟无端""庄周梦蝶""杜鹃啼血""沧海明珠""良玉生烟",诗中的每一个典故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含义,都是诗篇题旨的形象体现。认真解读这些典故,有助于体会诗作之主旨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