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地协调观作为一种价值指向,其培养需要借助体验式情境,而教学案例则是感悟人地观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喀斯特地貌"教学为例,探究并解决人地协调观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认为利用体验式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感悟人地关系,逐步养成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2.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构建了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情境教学路径,并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为例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具身情境中的角色扮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行为模拟等身体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学习,逐渐达成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人地协调观培养难以落实的情况,文章以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文化景观为教学情境,将人地协调要素渗透其中,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人地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4.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真实情境引出地理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文章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以“泾渭分明”问题为主线,以成语具体含义的变化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体现人对地的影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贯穿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对生态脆弱区的整体认识,掌握生态脆弱区治理的一般思路,重点理解因地制宜原则的应用,自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主要提出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地协调观。因此,将其与教学的内容进行结合,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枯燥和乏味。那么应该怎么样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念呢?本文从设计问题、发展途径、实际案例这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基于培养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主要提出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地协调观。因此,将其与教学的内容进行结合,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枯燥和乏味。那么,应该怎样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念呢?本文从设计问题、发展途径、实际案例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基于培养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地协调观是考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聚焦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开展人文地理教学,将地理教学活动和人文因素结合起来,从而有效落实学科素养,达到学科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人地协调观是素质教育环境下衍生出来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学生需要具备的素养之一,将其有效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意识到自身需要承担的责任,从而促进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得以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自然地理过程类知识教学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自然地理过程类知识教学策略,其中包括解读核心概念、把握时空尺度、综合地理要素、回归人地协调观、借助多媒体平台等步骤,学生在该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内化人地协调观等.  相似文献   

10.
人地协调观是研究地理问题的核心基础,区域地理学习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途径。以"南方地区"为例,从课堂教学出发,阐述了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和实施应注意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11.
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它相对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其他三个素养更抽象、更综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易察觉和评价。基于UbD理论的逆向教学设计从“终端”出发,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价为准绳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悟,使其形成的价值观念与实际生活产生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12.
13.
人地协调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一定要重视对人地协调观的渗透工作。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人类和地理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相关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地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用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贾艳梅 《甘肃教育》2022,(21):105-108
人地协调观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体现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促使学生深入了解人地关系的具体指向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在此基础上,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促进作用,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大自然负责,进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如何基于人地协调观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为例,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策略,将学习地理知识与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5.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观念,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在协调发展方面的观念和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渗透人地协调思想,利用案例教学法对人地矛盾的现状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16.
17.
当今社会,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的人地协调观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核心观念,而如何有效地培养高中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8.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结合教学现状,以湘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Ⅱ第四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为例,阐述本土教学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基于人地协调观的新型城镇化教学的内涵,通过比较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教学、传统城镇化教学和中国新型城镇化教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出中国新型城镇化教学具有时空性、综合性和现实性的特征,依据特征提出基于人地协调观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教学的实施策略:把握时空尺度,培养动态思维;整合相关知识,优化教学逻辑;联系生活实际,融...  相似文献   

20.
秦戈 《学周刊C版》2023,(21):154-156
培养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是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必然要求。文章以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目标为导向,集中概述和阐释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意义和现状,在做好分析和总结工作的基础上,从挖掘教材资源、联系现实生活、巧妙设置问题和开展多元活动等多个角度,构建“培养人地协调观”—“形成人地协调观”—“发展人地协调观”—“增强人地协调观”的递阶式教学模式,以此强化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