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关于“主体性”的哲学诠释 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关于人的主体性研究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文艺复兴时,新兴的资产阶级率先发出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他们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指出人应理性地参与世俗社会,承担社会义务,享有应有的个人权利,提倡民主、自由、博爱。  相似文献   

2.
立足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现状和学生心理需求,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融入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究,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丰富当前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注入生机活力。相应的教学举措,使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并养成健康的心态,以期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和学习效果提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是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主体人格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主体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了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并多方面去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国内6所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查,发现高校存在明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现象。精心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面对西方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流行文化中不良文化的挑战,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实践育人体系和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中,加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达,信息传播速度惊人,南国发生的一件小事,几分钟就可以传到北境。网络信息媒体又是一个自由言论的平台。同样的事情,总有不同的评论。学生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群体,然而也是一个极其容易被人带上歧途的群体。在古代,我们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近代,我们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现代,我们有徒手接捧十一楼坠楼人而牺牲的大厦保安李国武。学生的理想信念、所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在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初步接触并逐渐形成的。在现代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丰富的新形势下,保持我们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教育以培养、弘扬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是对传统的客体性教育的超越,主体性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审视其研究历程与现状,主体性教育的研究还存在着认知上的落后、基本概念缺乏厘定、本质内涵被萎缩、教育实践滞后等研究缺陷。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主体人格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主体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着重论述了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并多方面去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9.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帮助高职学生实现今后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吸引力的重要路径,还是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劳动者的必然需要。然而,以社会学冲突论的视角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统高职教育在育人的理念、方式、过程以及评价上存在价值冲突。为此,必须对传统高职教育进行改革和积极调适,使其适应并成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文化传播上也有着不可低估的能量,如果将两者结合,能量相叠加,无论是对汉语的推广还是对武术的普及,都是很有益处的,同时也必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本文通过对武术和对外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特点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武术教育融入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教育具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学会做练习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普职教育融合符合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是解决我国教育现实困境的重要突破口。但是,目前社会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认同仍存在较大偏差,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沟通不足、纵向融合不畅等问题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加快转变"重普轻职"旧观念,以课程建设为纽带加强普职教育横向融合,以打通升学渠道为载体加强普职教育纵向融合。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让人自由的大学精神.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大学践行通识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可以在理念层面设计清晰的培养目标,在制度层面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模式,在组织层面推进深层次的变革,在执行层面注重师资的培养以及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德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波 《江苏高教》2001,(1):81-83
处于教育活动中核心与灵魂地位的德育,应积极面对新时期浪潮,变工具性德育模式为主体性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表现出与工具性德育模式截然不同的面貌、观念和思维方式。主体性德育模式将德育的现实性功能与超越性功能、个体享用性功能与一系列社会性功能有机地整合于“受教育者主体性”这一目标的培养上,既通过道德教育传授现时代的规范,又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它深刻地触及了德育的根本性问题,给出了德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具身认知揭示了传统认知的重要缺陷——对个体身体的忽视,突出了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与环境性特点。根据具身认知生成的路径,可以分为实感具身、实境具身和离线具身。此为教学带来新的启示:从纯粹大脑认知的传统教学转到身心投入的主动体验式学习,师生互动的身心融合为生成式学习达成了路径,情境教学则为加强身心体验的重要教学方式,消除对学生和教师身体束缚的负性具身效应。具身认知观还为教育教学评估提供了体验性、参与性与生成性的评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经世致用与格物致知作为中国历史上曾经盛行的两种思潮,不仅对中国的思想界与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在治国方略与道德修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阐明经世致用与格物致知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旨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的曾志?,本该十分注重音乐自身的审美功能及其审美本质,但他却格外强调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而将作为音乐艺术审美性质中要素之一的娱乐性视为“治身之末”,甚至有时还流露出否定倾向,在音乐审美属性与社会功用关系上,明显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性。其音乐教育思想上的这一矛盾性,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示一种教育理念与思潮的人文主义教育;二是以文、史、哲、艺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学科教育;三是体现某种教育理想与目标的人文素养教育。目前,人文教育受到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挑战,正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危机。正确认识并加强人文教育,应从知、信、行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并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质量管理"的传统范式亟须向"质量发展"范式转型。"质量发展"范式丰富和发展了传统质量范式,具有时代需求与历史基础。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范式的基本内涵为: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是一种复杂、开放的"系统质量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是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过程与事实的统一体;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以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为核心任务;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具有协同性和建构性。  相似文献   

20.
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凸显了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反映在儿童教学中,就是教育应体现儿童的天性,要以儿童作为主体,根据儿童的特点,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进行自主、能动的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本文对其作了详细的整理和系统的阐释,在介绍理论与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论述该思想的内涵及目的,思考其对现代儿童教育的启示,以期望能丰富现有的教学理论,为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