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易经》是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易经》又是一套符号系统,用卦象来代表具体事物或特定状态,然后借卦象的组合与变化,指涉未来的发展。《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本文仅选取《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乾""坤"二卦经文,以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周易正义》为底本,重点选取《尔雅》词义与多个通行注本作简略比对校读,通过观察同义词语变化现象简要总结词语历史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具有重要文学、思想和史学、语言价值的名著典籍。本文以199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本为底本,在对《韩非子》进行细致的校对、对其语言事实进行穷尽性考察的基础上,对《韩非子》中表极度的程度副词做了细致详尽的分析研究,力图为博大精深的汉语史研究做一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扬雄集》明确以"集"命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编撰应始于魏晋。严可均《全汉文》本,为现今《扬雄集校注》的底本,也是目前为止最完善的古本。《扬雄集》的传本在篇章目次和正文文字方面均存在差异。对于《扬雄集》版本系统的梳理及对比,为校勘整理该集在选择底本和校本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是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西文明的重要途径,撰写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树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了中西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撰写《英国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设想,以图丰富中国哲学典籍翻译史的研究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熊紫莹 《文教资料》2014,(36):52-5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美教化,移风俗",使社会风气保持良好状态,以维持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圣谕广训》是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训谕世人守法和应有的德行、道理,本文兹以《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影印本为底本,参校以《钦定四库全书》文津阁本与文渊阁本,对《圣谕广训》一书进行简单的比较,希望借此略窥四库各本之间的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6.
《论语》《庄子》《史记》《后汉书》《晋书》《世说新语》等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了众多隐者形象,文章通过对这些古代典籍中隐者形象的梳理,归纳出拒官不仕型、佯狂型、归隐田园型、投身"无用"型四种隐者形象的类型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汪超 《巢湖学院学报》2008,10(2):141-145
《唐六典》是唐代遗留给后世的一部重要典籍,其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文章主要是围绕《唐六典》是否施行这一问题而展开的。重点分析了《唐六典》为何没有"明令施行"及如何被"参照施行"这两个方面,概括出《唐六典》在唐代并非一部成文法典,而是在唐代行政上成为一种便于征引之典籍。  相似文献   

8.
<正>在蒙昧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渴望着能对未来做出预测,周宣王时期流传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最早出现在《国语》中,由此可知,西周末年已经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谶语"。即使如有的专家推测,《国语》乃后人伪造,但以"伪造"的《国语》的成书时间来算,最迟也在战国初期。谶文化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古时凡有大变故,多半先有谣谶广传。而诸如《推背图》《梅花诗》《烧饼歌》之类,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那些富于神秘色彩的谶,就好像是有人无意中听到的神灵的私语,在古人的心中它具有莫大的威仪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庄子》等中华典籍的英译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着严重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典籍英译的质量和"文化走出去"的效果.为了打破这一桎梏,必须探索出一条用中国理论指导典籍英译的新路径.根植于中国深厚文化土壤中的"隐秀说"揭示了文学的本质诗性特征,对诸如《庄子》等兼具"隐美"和"秀美"的文学典籍的英译从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上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时下中国典籍外译状况不尽人意,甚至像《诗经》这种中国典籍的代表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伐檀》是《诗经》中的重要篇章,其英译本同样较难融入英语国家的目的语文化之中。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过程中交际维的选择与转换的作用,非常有助于中国典籍突破跨文化传播困境,实现真正的"走出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阐释,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伐檀》基于其劳动号子属性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评事录     
雾满拦江,传统文化研究者,作品有《神奇圣人王阳明》《权谋高手李鸿章》《推背图》《烧饼歌》《别笑,这是大清正史》等。本文选摘自其新浪微博。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是中华军事文化的经典之作,是最具海外影响力的中国典籍之一。其英译史漫长、英译本众多,近年来仍不断有新译本问世。新西兰汉学家彼得·哈里斯(Peter Harris)的《孙子兵法》英译本于2018年3月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同时出版,是海外《孙子兵法》的最新译作;该译本有美国军界高官作序,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西方对《孙子兵法》的最新认知;其底本选择颇具严谨性,具有现代性特征;其编排方法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体现了译者的细致入微和读者意识。但该译本也存在对中美关系认识不足和对原文理解错误、选词不当、表达不完整、文化特有词汇翻译欠妥等问题。研究包括哈里斯译本在内的海外《孙子兵法》英译本,能够了解西方对该典籍的认知与解读,补正其偏差,避免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扭曲和误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典籍西译肇始于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特定历史境遇,并先天携带异质文化因素和特定时代因子。传教士汉学家出于传教目的翻译中国文学典籍的行为,不仅有助于早期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化,而且使得中国文学典籍在西方国家得以传播。本文以王尔敏所编《中国文献西译书目》为例,梳理了中国文学典籍翻译的发展历程,分析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如何吸取成功经验、找到合理传播途径,增强中国文学翻译的海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哲学思想是极为丰富的,许多古代典籍著作中都应用了辩证法来对思想进行诠释与表达。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中就有很多的辩证思想,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的"小大之辩"就是辩证法的具体表现,它为中国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小大之辩"也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经久不衰的辩题。  相似文献   

15.
汪榕培教授于1994年提出"传神达意"的典籍英译观,并以此作为中国典籍英译总的指导原则。本文以汪教授《饮酒》(其五)英译本为例,探讨汪教授是如何将此标准运用于其诗歌翻译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追踪翻译生成行动者网络,结合手稿、修改稿、相关信件等一手史料以及底本与译本分析,考察各类行动者如何参与和影响《齐民要术概论》英译本的生成过程。经触发型行动者号召吸引和组织型行动者组织招募,先后形成以校释《齐民要术》和英译《齐民要术概论》为中心问题的行动者网络。后经实践型行动者石声汉与李约瑟等人的行动与互动,最终生成译本,同时扩展了行动者网络,推动了国内外中国农史研究乃至中国科技史研究,促进了研究成果的海外直接传播和外译传播;启发我们在翻译科技典籍时,一要着力科技文本转换,二要保留中文引文注明确切来源,三要传达引文原汁原味。  相似文献   

17.
宇文所安在其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中对湖湘典籍《楚辞》进行了英译。文章指出,作为中国文学语境中的"他者",宇文所安在对《楚辞》的英译过程中,采取激活原文在原语境产生的象征效应,构建中西语言及文化的互文关联以及重塑诗人精神品格的翻译策略,实现了湖湘经典《楚辞》的异域重构,促进了湖湘典籍及其蕴含的湖湘文化精神在西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的译入和译出问题上,译者们观点不一。中国《论语》《道德经》和西方《圣经》皆为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文化典籍。通过与《圣经》翻译历史和现状的对比翻译,分析探究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历史不尽人意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并从马士曼、马礼逊两位被译者熟知的双语翻译家身上反思自己作为中国译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汉学家尚德乐对《文心雕龙》中"文"的出现次数及意思作了解说,另外也有学者对"文心"或"文"作过相关阐述。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为底本进行研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为参考,联系其他文学现象展开具体分析,比如:"文"与自然、"文"与"雕画"等。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8,(2):29-36
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常常成为魏晋南北朝佛学典籍吸收的内容。典籍的编著者认为孟子善性与佛教善心相通,佛等同于孟子说的"先觉",其仁政包含了佛教的不杀生。宗炳对孟子是先贬后褒,《牟子理惑论》吸收了孟子距杨墨、夷夏之辨以及权变思想。魏晋南北朝佛学典籍对孟子思想的吸收,既显示了整个时期孟子学的共同特点,也显示了其独特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