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理想变压器空载时原线圈电流为零吗》一文(下称"原文")中,作者根据理想变压器的等效阻抗关系得出了"变压器副线圈断开时,原线圈中电流(即空载电流)为零"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一结论应做进一步的探讨.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当副线圈断开时,副线圈中无电流,从而对原线圈无感应,原线圈相当一自感线圈,显然原线圈中电流不可能为零.同时我们还实测了一部手机充电器上的小型变压器,充电器上标示额  相似文献   

2.
谈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压器是否经济运行,通常用视在功率这个物理量描述比较,但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视在功率测量表,让变压器经济运行技术转化成效益是不容易的,可把视在功率转化为运行电流(配电柜上一般安装有电流表)这一人们很容易掌握技术。通常公式中用到的是视在功率,而实际工作中电动机容量都是给出额定输出有功功率。经过计算得到视在功率既麻烦又不准确(系数K、thΦ、K∑都为参考值引起,况且有的用电设备组此参考值就没有)。同样可利用运行电流可直接求出视在功率,获得视在功率迅速、准确。  相似文献   

3.
变压器是否经济运行,通常用视在功率这个物理量描述比较,但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视在功率测量表,让变压器经济运行技术转化成效益是不容易的,可把视在功率转化为运行电流(配电柜上一般安装有电流表)这一人们很容易掌握技术.通常公式中用到的是视在功率,而实际工作中电动机容量都是给出额定输出有功功率.经过计算得到视在功率既麻烦又不准确(系数K、tgφ、K∑都为参考值引起,况且有的用电设备组此参考值就没有).同样可利用运行电流可直接求出视在功率,获得视在功率迅速、准确.  相似文献   

4.
王保华 《山东教育》2011,(32):41-42
变压器是一种理想的基本电路元件,由于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各类考试中考查的频度较高,由于高中阶段将变压器做了理想化处理,称为"理想变压器",因此考题通常以"理想变压器"为载体,考查交流电有关知识。近几年的各类考试中除了考查"理想变压器"的电流关系,  相似文献   

5.
鲍明丽 《物理教学》2015,(2):17-18,38
用DIS测量变压器的电压和电流,计算机显示出交流电压和电流的瞬时值变化图线,由电压和电流的峰值,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压比与匝数比的关系、电流比与匝数比的关系。分析了理想变压器几种电压和电流间的相位关系,并与实验中采用DIS测量方法得到的电压和电流图线作对照。  相似文献   

6.
随着变压器制造技术的提高,变压器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越来越小,为降低仪表测试系统变压器空载试验的测量误差,有作者提出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反三角接法的测试方案,本文作者就该测试方案中的两点疑惑提出探讨,以求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针对普通物理学中理想螺线管外磁场为零的问题,提出建立与实际更接近的螺线管模型,并给出其磁场分布。从理论上说,管外磁场是否严格为零,与管外和管内磁场扣比是否可以忽略,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对于无限长载流直螺线管磁场的计算,似乎不难,但在分解电流时易出错误,本文给出清晰的分析和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1设计思想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3—2第五章第四节《变压器》一节,探究原副线圈的电压和匝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理想变压器模型,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并没有探究副线圈的电压与原线圈电压的关系,也没有给出归纳实验结果的方法,只是用一句话“得出探究的结果后,要力求用准确而精练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如果可能,最好用数学式来表述”。由于变压器并非理想变压器,所以很难归纳出电压比等于匝数比。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给出详细的探究过程和结论归纳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多份试卷中看到此条题目,题目如下: 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22∶5,原线圈接u1=220 √2sin100πt (V)的交流电,电阻R1 =R2 =25Ω,D为理想二极管,则 (A)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50 V. (B)二极管的反向耐压值应大于50√2V. (C)原线圈的输入功率为200 W. (D)通过副线圈的电流为3A. 对于此题,不同的试卷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分歧主要在(D)选顶"求通过副线圈的电流",此电流指的是电流的有效值.笔者上网查了一下,有的给出了具体解答,有的没有.笔者和多位同事进行了讨论,综合网上的查阅,共有下面几种解法:  相似文献   

10.
<正>含理想变压器的动态电路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原、副线圈的匝数比变化引起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等物理量发生变化;也可以是保持原、副线圈匝数比不变,副线圈所接外电路中的负载变化,从而引起原、副线圈电路中其他物理量发生变化。分析此类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明确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厘清理想变压器的特征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制约关系,掌握恒定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定量关系。一、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变压器工作的基础是互感现象,即通过  相似文献   

11.
变压器是以互感现象为基础的电磁装置,对理想变压器做如下假设:①没有漏磁,即通过两绕组每匝的磁通量函都一样;②两绕组中没有电阻,从而没有铜损;③铁芯中没有铁损;④原、副线圈的感抗趋于无穷,从而空载电流趋于零.  相似文献   

12.
变压器是以互感现象为基础的电磁装置,对理想变压器做如下假设:①没有漏磁,即通过两绕组每匝的磁通量φ都一样;②两绕组中没有电阻,从而没有铜损;③铁芯中没有铁损;④原、副线圈的感抗趋于无穷,从而空载电流趋于零.  相似文献   

13.
陈禹绩 《物理教师》2001,(12):32-32
理想变压器是对实际变压器作理想化处理后得到的结果 .中学物理教材对变压器的讨论 ,都是在理想化基础上进行的 ,即认为变压器线圈电阻为零 ,磁通量全部集中在铁心中以及变压器运行时内部损耗忽略不计 .由此导出原、副绕组的电压平衡方程 :U =E1,U2 =E2 ;电压关系 :U1U′2=N1N2;电流关系 :I1I2=N2N1和功率传输关系 :P1=P2 .上述关系基本上反映了变压器的运行规律 ,但理想变压器与实际变压器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某些条件下 ,这种差距还相当大 ,以致个别公式并不适用 .下面从四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 .1 原、副绕组的电压平衡方…  相似文献   

14.
变压器绕组直流电阻的测量是变压器试验中很重要的试验项目,直流电阻的测量值可以检查出绕组所用导线的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验生产过程中变压器产品的工艺质量以及变压器故障后的检查、分析与判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以Cortex-M3为基础的整体方案,采用可调40A恒流源对被测变压器绕组通一电流,以测量变压器绕组的直流电阻。给出了系统测试原理、系统组成框图以及软件设计主流程图;并给出了AD转换器AD73360与Cortex-M3,硬件连接电路、电压、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实践证明本系统测量准确度高、使用方便,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变压器是交变电流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内容,具体的考点有下面三个方面。考点1:理想变压器基本规律的应用例1如图1甲所示的电路,已知电阻R_1=R_2=R。和R_1并联的D是理想二极管(正向电阻可视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在A、B之间加一个如图1乙所示的交变电压(电压为正值时,UAB>0)。由此可知()。  相似文献   

16.
金逊 《新高考》2007,(12):14-14
理想变压器及其变压规律是交变电流部分一个最重要的内容.理想变压器本身不消耗能量,可以说,理想变压器本质上是一个理想的能量转输器,其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有关理想变压器的电压、电流等各种物理量的关系都是基于这种原理推导出来的.认清了理想变压器的本质后,我们就会发现,在许多物理现象中,都存在类似理想变压器的“能量传输器”.例如,通过绳子连接的系统,绳子两端的输入能量等于输出能量,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据此,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求解许多物理问题.图1例题如图1所示,一条不可伸缩的轻绳长为L,一端用手握着,另一端系一个小球.今…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三册“变压器”一节的教学中,将理想变压器的电压关系和电流关系(以下称两个公式)置于并列的地位,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两个公式的因果关系在理想变压器中,电压关系是根据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在忽略漏磁和副线圈产生的磁通等理想情况下推导出来的,而电流关系则是在忽略变压器的能耗时,根据变压器的输入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变压器的相量理论阐述了变压器原副边的电压、电流关系,揭示了"互感"才是变压器工作运行的本质所在,为教师讲好理想变压器的几个结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含理想变压器的电路类试题一直深受高中物理各大型考试命题者的青睐。考生在求解含理想变压器电路类试题时,一般利用理想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功率关系等常规方法求解。但当理想变压器原线圈回路中有电阻时,用常规方法求解就会变得特别困难,且很难厘清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此时,若对理想变压器输入端电路作等效变换,试题求解顿时柳暗花明,较为简单。1.问题提出【例1】(多选)如图1所示,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用Mathematica对电流模式电路进行符号分析的方法.利用Mathematica强大的符号分析功能,可以极大地简化电流模式电路的符号分析.有源器件的理想模型用零泛器表示.给出了对CCI构成的电流模式滤波器电路的分析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