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婷 《现代语文》2014,(8):27-30
《愚公移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经典文言文,自1935年入选初中国文科教材《国文百八课》以来至建国后,长年入选初中苏教版、人教版、沪教版等教材。尽管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内容存在诸多争议,但文章背后经久不衰的价值奠定了其长期立足于教材编制的地位。本文就教学一线教师及教学专家对《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在文本解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丰富和完善《愚公移山》的教学,为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科学地解读文本和进行教学提供借鉴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愚公移山》学校管理与教研尹建芳《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下面说说第二课时———分析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相似文献   

3.
《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故事是从《列子》的《汤问篇》节选的,现编入九年义务教材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是一篇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注意从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解决疑点三方面入手,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是历史著作单元,选入了两篇史传文《屈原列传》《苏武传》,以及两篇史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史传文"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叙事性文体,"史论"则是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主的说理性文体.如何以项目化的学习,来统合两种不同的文体,是教学设计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老子曰:"言有宗。"墨子曰:"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清代的刘熙载认为,所谓的"宗"和"类"就是文体,若文体不明,读解就容易产生困惑。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体比较丰富,不同文体的文章,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不同,因此,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的问题和理解的侧重面也就不同,学生语言运用的教学着力点也不尽相同。《诺贝尔》《詹天佑》和《钱学森》这三篇课文,从文体上看都是写人的记叙文。仔细分析,这三  相似文献   

6.
倒转来想     
晚秋 《初中生必读》2008,(Z1):17-17
学了古文《愚公移山》后,同学们都写了一篇"读后感"。有一人别出心裁这样写道:"愚公移山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与其让子子孙孙无穷尽地搬山,倒不如把家搬走更容易办到。"  相似文献   

7.
自治区民进组织我区一些中小学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我有机会听了一些课。其中南京市七中陶和平老师上的一堂讨论式语文课,别开生面,很有特色,给人留的印象特别深刻。 陶老师讲的是初二古文《愚公移山》一课。教学过程如下: 一、准备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师问:这篇古文选自什么古籍?(生:选自《列子·汤问篇》。) 师初中以来,我们还学过另一篇《列子·汤问》的文章是什么? (生:《两小儿辩日》。) 师现在我们一块学习古文《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8.
任淑玲 《成才之路》2013,(21):70-70
《台阶》应该算是解读最为复杂的课文之一了。比如说:(1)文中的父亲"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教师教学用书》)(2)其实《台阶》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说,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读李森  相似文献   

9.
刊林撷思     
《师道》2023,(12):61-62
<正>文体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问题。我国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文体问题便引起普遍的注意,此时不仅“文体完备”,而且有“文”与“笔”的区分。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通变篇》《定势篇》《总术》等篇,探讨的都是文体的问题,由此可见刘勰对文体的重视,亦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文体学的兴盛。  相似文献   

10.
一、文体辨正《愚公移山》节选自《列子》。《列子》一书共八卷,相传是周朝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保存了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杞人忧天》《歧路亡羊》《愚公移山》等。《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还是神话传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又带有神话色彩。”此说值得商榷。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正是由于拟人化,一些动物故事在长期流传中形…  相似文献   

11.
正我是一位退休八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一位校长的办公室里偶尔见到《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封面上有一行十分醒目的标题:《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出于专业的缘故,我打开了这篇文章,原来是一篇"编者按"!我十分惊讶!为什么"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值得中国最权威的教育杂志,用洋洋洒洒5个版面一万余字来表示"关注"呢?那么"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真的值得如此高  相似文献   

12.
案例背景《愚公移山》是一篇经典文言文,愚公面对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于是,我在备课时为这篇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了理解、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愚公移山》是一篇经典文言文,愚公面对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于是,我在备课时为这篇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了理解、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也是几易初中语文教材后的保留篇。然而,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待“愚公移山”,我认为愚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属愚人之举。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九下第四单元选录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出师表》等几篇古文,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均彰显了人物的语言艺术。或如愚公直白说理、或如诸葛亮苦口婆心、或是邹忌委婉规劝,而曹刿之"论"也如邹忌之"讽"一般在教学中受到重视。大多数教师会借"论"或"论战"来揭示文章写法上的详略安排,并归纳出曹刿这一人物形  相似文献   

16.
"依体定教"是演讲词教学的总路径,"辨体""定性""选点""操作"是演讲词教学内容确定与呈现的分路径。《最后一次讲演》一课教学,通过辨识文体,塑造"这一类"的体形;通过锁定个性,咂摸"这一篇"的味道;通过精选教点,明确"这一篇"的抉择;通过操作突围,呈现"这一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术界对《文心雕龙》之《史传》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从文学角度批评并加以贬抑的观点,似嫌片面;从史学角度批评并加以赞许的观点,则显得公允。这是因为,探讨史书编撰理论是刘勰撰写《史传》篇的初衷,总结"史传"的文体写作理论是《史传》篇的既定目标,适应我国古代史书编撰工作发展需要是《史传》篇的宗旨。《史传》篇作为一篇史学专论,它应当全面地论述历史著作的编撰问题,而不该仅仅"着重从文学的角度来总结古代历史散文和传记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曹魏鉴于汉末浮华弊病,政权运行推行"尚实"之风,如《求贤令》一类政令及以"浮艳"处死孔融等;又有专门的"文质之辨",正方、反方都"尚实","尚实"上升到"道"的层次。在如此政风的笼罩下,曹丕提出作家评论"尚实"的途径,在于同文体之间的比较,于是有"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体论的提出;又有桓范《世要论》中三篇文体论提倡"尚实",《赞象》篇称"实有勋绩"方可配得上画像有赞,《铭诔》篇批评"势重者称美,财富者文丽"之类铭诔,《序作》篇批评"浮辞谈说"、"泛溢之言"之类的著作书论。朝代政风对文体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此即刘勰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体学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浅谈杂文     
杂文是一种评论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灵活多样、短小精粹的文艺性政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文体.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且介亭杂文·序言》)中国古代就有什么"杂著"、"杂记"、"杂拟"、"杂言"之类的文章.例如柳宗元的《黔之驴》、《捕蛇者说》,《庄子》上的《庖丁解牛》、《坎井之蛙》,《列子》中的《愚公移山》,刘向所著《新序》中的《叶公好龙》,马中锡的《中山狼  相似文献   

20.
孔庆来 《学语文》2007,(4):10-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七年级上册语文的寓言教学内容共有三处:第二单元周国平的《人生寓言》(节选)两篇、第六单元的《寓言四则》和名著导读中的《伊索寓言》。鉴于同册同种文体,多篇材料,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