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1年1月,陈毅元帅在挨整中得了结肠癌,曾山夫妇去医院看望他。他们谈到“文化大革命”那么疯狂地迫害广大干部、专家、教师、艺术家,十分气愤。陈老总说:“天要报应。”陈老总过去还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不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他还在诗中写:“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相似文献   

2.
一梁启超当年在谈到中国历史的研究时曾说过,根据中国的历史的发展,研究中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及“世界的中国”三个阶段。所谓“中国的中国”的研究阶段是指中国的先秦史,  相似文献   

3.
谈诗的美     
美,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关于诗的美学,也有许多专门的著述,我不搞文艺理论,对这些问题没有认真研究,今天谈这个题目必须把“我”字强调一下,不是“自我表现”,而是告诉大家,我讲的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经典”根据,只是我“自产自销”的“土特产”、“家做鞋子”,是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一个诗歌作者的浅见. 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也可以说,在哪些方面着力,可以把诗写得更美一些?从我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会到这样两点:  相似文献   

4.
诗之为诗,其特征之一在于:譬如你可以向我转述一篇小说的情节,但你不可能向我转述一首诗。这就像歌.除非你向我直接唱出它,否则你无法让我知道这首歌。我们常常将诗等同于诗歌,这说明诗不是视觉的。所以哪怕你将一篇散文截断成诗的书写形式,也不是诗;诗是听觉的.这不仅仅意味着它的节奏,还意味着它与我们的难以名状的生命世界息息相关。视觉是透明的,也是向外的.它向我们显示的是眼前这个世界.即唯一可能的世界,是我们的条分缕析的理性去应对的一个世界。但听觉却不同,它是向内的.如果说视觉与我们的生命世界之间隔着一道理性的滤网,那么听觉就直通我们的浑沌的原始的存在.在那里,完整地保存着被这个世界所否弃、压制、遗忘或尚未实现的无数其他的可能性。保留着全部的希望与恐惧,它唤起一种远比视觉更为辽阔、高远、深邃的关于存在的总体之思。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说诗比历史更真,在于历史只是无数可能性中已经实现的那种可能性。由于诗总倾向于从一事一物而达于普遍的或总体的思。它就是一个隐喻.它必须在个人的内在经验中展开它的意义。所以海德格尔阐释的荷尔德林其实只是被他自己的经验世界内在化的荷尔德林;同时。诗也必须在它自己所属的语言中展开自己,因此当阿波利奈尔的诗Le pond Mirabeau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其实已变成了另一首诗,在另一种语言中展开自己。  相似文献   

5.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6.
写评论首先要寻找论题。怎样寻找论题,获得评论的机缘?不同的评论作者有不同的方法。清代有位诗人在谈到寻诗的问题时作过这样的概括:“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这位诗人将诗的寻找概括为两种方法:其一,“诗来寻我”,其二,“我要寻诗”。并描述了各自的情形:“诗来寻我”,是诗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一题材,在瞬间的咀嚼与思考中,形成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便呼唤着、吵着要诗人去表现它;“我要寻诗”,则是诗人脱离现实生活,缺乏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思想储存,冥思苦想,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7.
最近从友人处提到了一本《千家诗》。这本诗选我儿时只看见过,却没有读过.这次我从头至尾浏览了一遍,发现有署名司马光的一首绝句《客中初夏》,其末句云:“惟有葵花向日倾,”我一下发蒙了.前些日子我还在《闲话》中说宋人不可能看见向日葵。司马光的诗不是要打我的耳光么?急忙找来《四部丛刊》的影印绍兴本《温国文正司马光文集》,一查,没有发现这首诗。我就怀疑它是明  相似文献   

8.
近日我看有篇报道中说:“就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抱怨市场无情,感叹“无力回天”之际,位于辽河入海口的营口天力电机厂成功的经验是:“事在人为。”在谈到厂里决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时又写道:“这时好言好语从厂外飘来:‘全套引进,一步到位’;‘宁可多花钱,买他个现代化’。厂长邰金铭微微摇头。”还看到一篇报道在谈到江苏肖赣榆县13岁男孩李新哲的求医经过时说:“背着孩子,牛凤莲(男  相似文献   

9.
放评要讲理     
新闻说事,评论说理。 “东湖放评”虽只有200多字的容量,但以我的理解,它仍属评论体裁。因此,放评不能仅停留于“复述”的层次——用诗一般的文字,散文化的语调,把已经见报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再描述一遍。  相似文献   

10.
“杂”与“专”(上)(谈编辑人员的修养) (一) 前边曾经谈到,编辑应当是个“杂家”而又有所“专”。什么是“杂家”呢?我们不能抄《汉书·艺文志》下的定义:“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也不能说“杂家”就是具有“杂学”的人。因为以往“杂学’的含义又有两种,一种大致就是“儒、墨,合名、法”那类学问,另一种是指科举考试用的“八股文”以外的各种学问,包括诗、词、小说那些在内。我们说编辑应当是个“杂家”,应  相似文献   

11.
翻阅着刚出版的《郭小川诗选》,我想起了这个在创作生活的后期被打击、被诬陷的诗人,想起了他的一生.在他这最值得一说的创作生活期间,我正好也在同一环境里.我觉得应该做个见证人,帮着证明这本集子里最后这部分乐观的诗,坚强的诗,勇敢的诗,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来的. 我们那地方在湖北,叫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  相似文献   

12.
俄国大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在其名作《沉默》一诗中说,“词啊,请回到音乐中去”……。这是一句并不突兀独立的诗行,因为此段诗中的内容一直在呼唤着音乐。“她暂时还没有诞生,/她就是音乐,就是词”,“但愿我的双唇能够/获得那初始的哑音”/。诗中之“她”是谁?是缪司,是诗神,自不待言——实际上,是曼德尔施塔姆对于诗之产生孕育时一种音调之没有发生——即将发生时,孕育与酝酿于胸的一种节奏感,旋律感  相似文献   

13.
谈到新闻播音,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播”,一种是“说”.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深深感受到:新闻播音不可一味地“播”,也不可单纯地“说”,要宜“播” 则“播”,宜“说” 则“说”,“说”、“播”结合.有什么样的内容就  相似文献   

14.
八十八岁的红学家俞平伯今天乘飞机赴香港作《红楼梦》研究演讲。在首都机场,记者为他送行。他说,早晨五点钟就起来了,六十五年前去香港,香港还象个村落,如今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记者看到他衣着单薄,问他冷不冷,他说他不怕冷。谈到这次乘飞机,老人的童心再现,说“一九三五年我乘飞机,由上海来北京,还瞒着母亲,自那以后没乘过飞机。”因飞机晚点,到民航宾馆小憩.他高兴地说:“真有趣,想不到跑到这里过了半天。”  相似文献   

15.
日前与戏友说艺使戏,流派唱腔,名伶轶事,意趣盎然。在谈到马派唱腔俏丽潇洒时,戏友说,马先生对自己的演唱要求极严,缜密无间,他中年时录制的《甘露寺》唱段,其中“他有个二弟汉寿事候”,一句温唱了“汉”字,对此,他一直惴惴不安,耿耿于怀。直到老年时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把这段唱腔重新录制后,这才心安理得。戏友十分赞赏马先生这种一字不苟、认真从艺的艺术道德。接着戏友的话茬,我谈了唐代诗人高造欲改“-”字为“半”字的故事。高适任观察使时,一次路过杭州,下榻寺院,题诗一首,诗中有“前村月落一江水,增在翠微角分房…  相似文献   

16.
人们谈到“酒、色、财、气”时,大都含有贬义……其实,“酒色财气”也未必都是消极的一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历史上曾经有着一段美妙的传说,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雅量     
我们民族传统是以具有雅量为美德的,有“宰相肚里可撑船”、“唾面自干”等等流传民间或见诸书面的说法,也有不少类似对韩信的“不耻胯下之分”的赞扬.近来更有不少的人谈到这个问题,像郭沫若同志在“我怎样写‘武则天’”中提到的“高尚的情操”,实际就是雅量.他说,“武后爱好文艺,具有比较高尚的情操.例如她读到骆宾王讨伐她的檄文时只是‘嬉笑’,并且还说有这样的人才不用是宰相之过.这是难能可贵的.”在提到武后和上官婉儿的关系时.他说:“武后在她14岁时  相似文献   

18.
“特殊商品”论──关于新闻是不是商品的对话杨思迅甲:老乙,我看你一篇文章谈到大众传媒要有市场观念,其中“新闻是商品”这个论点大概站不住。我最近在刊物上看到两篇文章都不同意新闻是商品。一篇文章说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等同于商品”;一篇文章说“新闻...  相似文献   

19.
君子郭齐勇     
在一定的学术圈子里,也就是哲学史圈子里,有“北陈南郭”一说。北指陈来,乃北京大学的教授,张岱年先生的高足;南是本文的主人公郭齐勇,萧(?)父的门生。当一位朋友这么告诉我时,还特为加了如后一句:真没想到,郭齐勇已经弄到了这分山水和这步田地。好个郭仁兄,前些年他还自述“半路出家,根底甚浅”,我还只知道他是研究熊十力的专家,萧(?)父先生的博士生。一段时间不通音问,现在早已是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的学者了。这样,对于他的治学的对象和路径,我便所知无多,说多了会露馅,不去说为好。可心里又总想说点什么。说什么呢? 想起许多年前,有一回和朋友聊天,谈到郭齐勇,彼此都有一种同感,就是感到这  相似文献   

20.
中外名记者谈到采写经验时,差不多部有“身体健康”这一条。范长江在《我怎样做新闻记者》一文中谈了五条经验,其中最后一条是“健康”。他认为,新闻记者的生活流动性大,衣食住行都不可能照常人安排。他说:“西安事变前后,我两三个晚上不睡眠是很普通的事情,为了赶时间,有时连续四五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