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上海曾是中国最大的米粮消费市场与最主要的米粮集散市场,但“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对上海米粮市场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繁荣平稳的米粮转口贸易市场,沦为日军大肆劫掠搜刮国产米粮等战略物资的基地,致使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可以说,上海米粮市场在日本八年全面侵华战争中的遭遇和变迁,是整个中国社会经济遭受日本侵华战争破坏和摧残的一个缩影。因此,研究抗战时期的米粮市场,对于了解、认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及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是很有意义的。纵观这一时期上海米粮市场的变化,以1941年12月8…  相似文献   

2.
所谓"孤岛",是指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之手,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对上海公租界和法租界的指称.①这一时期,虽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其他地区施虐,但是身在"孤岛"中的上海却暂时避免了战火的纷扰,经济获得了短暂的发展.由于拥有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和暂时繁荣的经济,上海近代体育依旧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这时的上海近代体育赛事及其规模大不如前,但是却也呈现了独特的个性:接连不断的慈善赛和救济赛成为体育赛事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本组史料记载了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起新的侵略战争后,中国十九路军的奋起抗战、第五军的增援和中国军民在淞沪抗战中的英勇斗争;记载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上海金融界的态度和国民党政府关于淞沪抗战“适可而止”以待国际进行干涉的决策;国民党政府精锐之师用于反共的政策导致淞沪抗战的失败;以及陈立夫等人所谓的以东三省经济利益换取英美支持,进而败日防俄等项建议。对研究中华民国史、日本侵华史均有参考价值,特选辑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外媒介     
《新闻与写作》2006,(11):51-51
由于日中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显著增强,日本业界对更专业的中国产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为此日本各专业报纸近日相继在上海设立支局。  相似文献   

5.
《档案与史学》2000,(6):10-16
1937年12月24日,日本内阁会议"处理中国事变纲要"规定了"以上海为据点,确立帝国向华中方面经济发展的基础"的经济侵略目标.1938年初,日军在先后占领了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后,为实现上述目标,扩张日本在华中地区的经济势力,掠夺华中资源,日本华中派遣军召集现地日方各界首脑会议,制定了其经济扩张与统制的纲领计划.该项文件对研究抗战初期日本统制华中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较具参考价值.庄志龄选编,黎俊玲翻译.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 2 0世纪 ,历经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 ,上海的 2 0世纪亦复如是。以一个日本人的眼光来看上海的百年 ,则有必要列举几个贯穿于这些时代的“关键词。”自治从集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中心于东京一身的中央集权国家日本来看 ,上海的那种远离中央的自治风尚着实引人注目。尤其是 ,一直到民国时代 ,构筑上海的主角仍然是以地方士绅为中心的市民们。辛亥革命在上海的成功 ,勿宁说是他们努力的结果。此后 ,自治运动之风依然承继 ,包括仿效租界来建设华界城市的做法在内。我认为 ,上海的自治运动与中央集权的日本有显著的…  相似文献   

7.
出门在外,人们很爱把什么都拿来和本国本土比较。例如在日本,常有国人把大阪比之于上海。但我觉得,大阪是远远不能和上海相提并论的,因为上海是中国的一大文化中心,而大阪在日本绝然没有这样的地位。其实,从城市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看,大阪更近乎香港。日本电视上笑声不断,这种笑声来自大  相似文献   

8.
别了,GDP崇拜     
2月中旬,从邻国日本传来消息:中国GDP总量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然而,在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公布的十二五经济增速目标悄然调低至个位数。此前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未提及  相似文献   

9.
微记录     
<正>@布兰戴斯冯老师:中国烹饪变化很快。《齐民要术》中的烹饪方法很像现在的日本菜,实际是日本在唐朝跟中国学的,学了以后很少变化,而中国却在不断变化。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还很少有炒菜。而川菜中最常用的辣椒,是17世纪方才在江苏开始大量种植的。@上海老克勒:宝山区罗店镇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经济贸易繁荣。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罗店已是一个物产丰富、商贸辐  相似文献   

10.
2月中旬,从邻国日本传来消息:中国GDP总量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然而,在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公布的"十二五"经济增速目标悄然调低至个位数。此前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燕深 《新闻窗》2008,(5):115-116
广播的发展历史 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上海出现了3座广播电台:1922年,美国人斯奥斯邦以日本华侨的资本在上海注册了一家“中国无线电公司”,并与《大陆报》合办了中国第一家无线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美商“新孚洋行”办的电台;美商“开洛公司”办的电台。  相似文献   

12.
不如早还家     
陈喜儒 《传媒》2002,(4):57
来到日本半年多,已听到数起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 刘达庆,来自上海,31岁,1994年来日,考入静冈大学理学部,1997年4月以优异成绩考入静冈大学理学部大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但年初回上海时,查出患乙型肝炎。经治疗,病情渐趋稳定。回到日本后,由于劳累,肝病加重,不能打工,经济陷入困境,不但交不上学费,吃住也无保证。2月10日从上海回到日本至3月1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10,(12):77-77
由人民中国杂志社和日本朝日新闻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上海世博增刊5月27日起通过东贩、日贩在日本全国各地的书店销售。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今年对外宣传报道的重点,人民中国杂志社在做好《人民中国》刊网报道和《世博周刊》日文版的同时,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7日,是中国人民没齿难忘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日本侵略者用刺刀挑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长达8年之久的苦难。上海作为日本侵华战争的重灾区,曾经受过两次战争的蹂躏及长期的殖民血腥统治。为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教育后人毋忘历史,上海市档案馆在纪念中国人民神圣的抗日战争爆发60周年之际,编辑出版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罪行史料汇编》,以无可辩驳的凿凿事实.揭露了当年日本侵略者对上海人民欠下的累累血债。本书所选用的史料有约40%是来自旧日文档案.档案全宗形成单位有华…  相似文献   

15.
传媒新思维     
《声屏世界》2006,(9):64-65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警惕日本动漫背后的政治图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传媒经济学;如何提升社会新闻节目的内在品质;收视率分析中存在的偏差;江西电视台记郑忠杰荣获第七届长江奖;我国首家博客研究机构诞生;上海媒体打造“百名记博客秀”;[编按]  相似文献   

16.
诈为战前日本的上海史的研究者,虽然著有《上海史话》的米双秀夫很有名,但另一位日本研究上海史的先驱者冲田一也是不能忘记的。冲田一的上海史研究,于太平洋战争期间在上海集中地进行。那些研究主要是弄清上海和日本的关系及上海日本人的历史,调查上海的古迹。此外在上海的地名志研究上也执先鞭。在此基础上,冲田一作成了战前最完备的《有关上海的文献目录入如此众多的研究业绩由于都是战前上海出版的,因而随着日本的战败而流失。现在要看到它们实属不易。此外,战后冲田一由原来自身的研究领域转向以享利·琼斯为中心的英语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热血五卅     
韩峰 《湖北档案》2023,(5):42-44
<正>上海,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拥抱着十里洋场的繁荣,也同样因袭着历史的悲凉与沧桑。1925年5月15日,设于上海的日本内外棉七厂资本家枪杀了身为共产党员的中国工人顾正红,并打伤十多名工人。中共中央立即发布第三十二号、第三十三号通告,指示各地党组织号召各群众团体援助上海罢工工人,掀起反帝爱国运动。十余天后,青岛又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镇压中国工人罢工的“青岛惨案”。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5,(7):67-72
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并非是单一的,而是"腾飞的"中国经济形象与"衰退的"中国经济形象并存;在中日竞争型关系的背景下,NHK纪录片中所塑造的是带有等级观念的、不对等的中国经济形象;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往往与政治问题混杂在一起,以经济威胁入手,导向军事威胁、政治威胁和文化威胁等议题。本文通过一系列典型文本,分析中国经济被NHK纪录片重塑的过程及其呈现出来的形象特征,进而讨论日本媒体塑造中国经济形象的话语策略和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这场战争完全是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1937年夏,日军入侵上海,野蛮地进行惨绝人寰的屠杀,震惊中外,举世谴责!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仍否认侵略中国的事实。前不久,上海收藏家王毅向笔者展示了当年日本战地记者木村毅旧著精装本《上海通信》,给予侵略者当头一击!此书真实而客观地记录了1937年日军入侵中国、挑起"八一三"淞沪战争,疯狂屠杀中国人民的材料和情景!  相似文献   

20.
1896年,罗振玉等人顺应重农时势在上海创办"农学会",次年创刊《农学报》,将日本及西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播到中国来。特别是日本的除虫技术,在日本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条件下,引起中国广泛关注。日本除虫技术的传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农业教育的发展,加强了中国对驱除害虫的重视,开拓了农业学者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