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迈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变革“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Trow)于70年代初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近30年来,这一阶段划分理论尽管存在着缺陷并不断引发争议,但许多国家仍把其当作重要的高等教育发展参照指标。在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传入我国初期,大家感兴趣的首先是其数量概念,因为15%的大众化目标对我国而言似乎并不“遥远”。直到近一、两年,高等教育学术界才感到单是数量区分未免过于简单、量变必然会导致质的变化,开始重视对各阶段差异的研究。根据马丁…  相似文献   

2.
陆素菊 《江苏高教》2005,(1):127-130
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共同性课题。在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引起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本文主要通过对日本在高等教育领域“体验式就业”政策的实施及其意义的考察,探讨与就业问题相关联的高等教育的改革课题,如培养目标的调整,产学合作领域的拓展,学生的职业指导等,提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进行了调整,普通本科教育办学重心客观上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重合。为了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认为,一要扮演好中高职衔接的预备教育角色,二要依托本地特色产业,搭建技能人才的培养平台,三要扩大培养对象范围,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同时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长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政策分析的角度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还存在决策机制不健全、片面追求量的指标、路径单一等谤多问题。创新与健全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需要加强政策研究,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积、极发展民办高校,实现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协调发展;贯彻科学发展观,追求量与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略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主体选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柯森 《高教探索》2000,(1):16-19
去年高等院校的大幅度扩招行动,象一个高悬的风向标一样,清晰而明确地告诉人们,我国的高等教育再次步入了一个迅速扩展时期。实际上,在经过多年的争论之后,高教界已经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否要实现大众化,主要还是决定于社会的现实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尽管对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人们还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看法,然而,不论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开始。显然,这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扩展的问题,而且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性质和类型的转变。正如我们所熟知的,许多事情都是从数量的变化开始…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   总被引:84,自引:0,他引:84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包括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 ,两者呈非均衡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其核心则是教育质量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高等教育融入终生教育体系。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方面 ,应注意解决好规模速度、资金投入、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毕业生就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某一阈限时,高等教育系统的状态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要顺利地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建立与大众化入学人数相适应的、符合本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制度。我们面临着规模的快速扩张与体系制度变革滞后的矛盾,必须打破制度变迁对原有路径的依赖,从"单一化路径"转向"多元化路径"。"多元化路径"的制度安排重点,是培育形成多元的经费投入渠道和多元的调控力量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近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趋势相向而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情况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人口变化、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为了应对相关挑战,国家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包括改革高考制度、发展高等教育的内涵和特色、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国际化、运用市场机制以及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这些政策正在实施中,其中的矛盾与冲突,包括规模与质量、人文与功利、计划与市场、集权与放权、本土化与国际化等,对当前和今后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初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但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为此,国家应在高等学校实行分层分类管理、稳定重点大学规模、严格控制博士点数量、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教育为化开辟了道路,使化代代相承;化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倾向,成为一种教育的民族范式。在我国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正确对待化选择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过程中 ,人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若干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丰富内涵的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就是其大众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包括规模特征、多样化特征和不平衡性特征。面对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所面临的新变化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1)树立“求优、求特、求新、求活”的高等教育办学新理念 ;(2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内在协调的运行机制 ;(3)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趋势 ,改革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超前地做好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工作 ;(4)适应“大众化”需求 ,以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为指导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两个全面” ;(5 )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监督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多维立体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备受推崇,但其影响所及问题也层出不穷;需要对其理论的"普适性"进行反思。特罗的"量变带动质变"理论已在我国"扩招"实践中受到质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要处理好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及其关系,走综合提高、多维立体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和5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协调发展。因此“,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式。本期专题组织的四篇文章,分别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政策选择、发展趋势、策略调整和价值取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也产生了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和就业“难”等问题,通过对高职教育阶段发展产生“四难”的原因分析,探讨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应着力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公平与学费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学费政策取决于政府效用与教育公平的匹配情况,当存在完善的贫困生资助制度时,二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兼顾,高学费、高资助政策是满足激励相容条件的最优选择.但就我国当前而言,由于资助制度不完善,高学费仍会冲击教育公平,政府必须通过高财政投入来控制学费水平.此外,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有较大不确定性,应据此制定差异化学费政策.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非大众化倾向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化的内涵包含质与量两个方面,但是人们过分关注量的指标.高等教育的扩招使量的发展大大超越了质变的进程,而精英教育的缺失、质量理论与标准的滞后、大学负债经营等非大众化倾向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解决非大众化倾向必须强化政策导向,从层次和专业学科两方面促进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分化;创新质量理论,实现宏观标准的统一化和具体标准的个性化,树立社会评价的权威化;在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优化区域布局结构中解决高校负债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远程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人民群众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推进现代化,必须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本文在分析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有关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母语教学的意义与作用不宜估计太高。促进学生母语运用由自发走向自觉应该成为其主要目的。在这一目的指引下,补课和口语训练应该成为其主要任务。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人生中母语运用的困惑与问题,是当今高等母语教学特别是高职院校母语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自根本上改变其目前尴尬处境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