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皇帝的新装》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传统篇目形成了传统的理解:“皇帝”昏庸腐朽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骗子”阴险毒辣欺骗有术,“大臣”明智保身曲意逢迎,“老百姓”被愚弄被压追胆小怕事人云亦云,“小孩”不怕丢失什么毫无顾虑说出真话;童话以讽笑之鞭无情的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皇帝、道貌岸然的大臣,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以上“理解”均见人教社《教师用书》) 如此理解《新装》(简称,下同)中的人物和中心意  相似文献   

3.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文中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在看似啼笑皆非的故事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文章将重新解读该文,探寻在这场骗局中暴露的人性弱点,揭示文章深意。  相似文献   

4.
《皇帝的新装》讲述的是一个西方古代的传说故事,很荒诞、也很有趣,是否真有其事,值得怀疑。但它却揭示了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有着极强的艺术概括性和象征性,达到了一种哲理层面的真实。发生在那位皇帝身上的荒唐故事,其实在历史上、在现实中是屡见不鲜的。譬如“指鹿为马”,就是说的秦朝时期,宰相赵高阴谋篡夺帝位,可又怕大臣们不服,于是想测试一下大臣们对他是否忠诚。一天他牵了一头鹿,献给秦二世胡亥。说是一匹马。秦二世说丞相你怎么把鹿说成马呢?赵高就请在场的官员辨认。赵高在朝里大权在握、专横跋扈,有的大臣吓得不敢说话,  相似文献   

5.
有人撰文推测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故事可能源于中国,此种推测即使属实也算不得中国的光荣。对这种考证我不感兴趣,但是“新装”的故事剧在中国,在中国的语文教育界上演历久不衰则是不争的事实。执教《皇帝的新装》,免不了要提问题,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回忆我过去教学的情景,听从外地取经回来的骨干教师执教样板课,每当教师提出“这个童话最后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话说明什么”这个问题时,总有几个胆大的学生脱口而出:“小孩子不懂事!”“小孩子太幼稚!”“小孩子说话不管不顾!”于是教师皱着眉头继续提问,答案…  相似文献   

6.
皇帝是个极爱慕虚荣的人,他为了在老百姓面前炫耀两个骗子给他织的新衣服——不仅华丽,而且举行游行大典。结果呢,这次游行大典使他大出洋相,尴尬至极——竟然光着身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游行起来。后来,皇帝在确信老百姓说他没穿衣服的情况下,摆出了一幅傲气十足的模样,继续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便迅速回到了皇宫中。这次荒唐的游行大典可把皇上气坏了。他一回到宫中就大发雷霆、怒发冲冠。见瓷器就摔,见桌凳就砸,见书本就扔。皇帝发泄累了,就咬牙切齿恨声恨气地骂道:“该死的骗子,竟然骗到朕的头上来了。哼,真是气煞吾也。王八蛋,朕一定不会放…  相似文献   

7.
8.
“丁零零……”上课铃声响了。老师面带微笑走了进来。教室后面正襟危坐着二十多位来自县教育局、乡教育所以及外乡、本校的领导和老师,这是我校规模最大,听学校领导讲也是“规格最高”的一次教学方法研讨课。同学们毫不紧张,个个“镇定自若”。  相似文献   

9.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其实大家在此之前早已对这篇童话烂熟于心了,是吧?(学生肯定)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的已经不是一个崭新的文本了,而是被大家在脑海中过滤了无数遍的老文本,再来阅读它,怎样才能读出点新意呢?或者说,你最想和大家讨论这个文本的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10.
师:同学们,开始上课。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皇帝的新装》。师:我们知道这是一篇……?生(齐):童话。师:作者安徒生我们比较熟悉了。小学的时候就读过他的很多作品。早晨有没有预习这篇文章?预习了,  相似文献   

11.
皇帝被小孩喊出没穿衣服后,回到宫中,恼羞成怒,下令将说真话的小孩逮捕入狱,并且决定于下月15日在皇家广场实行绞刑,罪名是:"愚蠢!而这个国家是不允许愚蠢的人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13.
正语文知识是通过一篇篇完整的课文传授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但在上课时又往往照顾各种知识点,使语文课显得费力繁琐。这种教学方法突出的问题是"贪多嚼不烂",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由于各知识点要占用必要的时间,就难把重点和难点分析到位并做到又精又细,出现"水过地皮干"的现象。而且,学生的精力有限,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做了一点新的尝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书造 《学周刊C版》2014,(10):187-187
语文知识是通过一篇篇完整的课文传授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但在上课时又往往照顾各种知识点,使语文课显得费力繁琐。这种教学方法突出的问题是"贪多嚼不烂",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由于各知识点要占用必要的时间,就难把重点和难点分析到位并做到又精又细,出现"水过地皮干"的现象。而且,学生的精力有限,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做了一点新的尝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关于《皇帝的新装》的主题“,教参”归纳为一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吏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但通过深层解读,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有失偏颇。首先,当故事发展到皇帝准备“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时,有这样一段插叙“:……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纺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而当故事发展到高潮——赤身裸体的皇帝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时,又有这样的交代“: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认为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在这些描述中,安徒生不仅无情地嘲讽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也以犀利的笔锋毫不客气地扫到了另一个群体,那些怕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而发出“乖乖”称道的市民;指向那些渴望借机测验邻人“有多么笨和傻”的“全城的人”。如果说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庆典是喜剧的高潮,那么促使...  相似文献   

16.
窦桂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的一篇童话,题目叫——  相似文献   

17.
著名的丹麦童话家安徒生以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写成的《皇帝的新装》,无论是立意还是构思,均使人心悦诚服,然而人们对主题的概括却往往是从揭露和讽刺皇帝的方面予以归结。如《中学语文教师手册》和现行的《教学参考书》上也都说是塑造了一个穷奢极欲、昏庸、虚伪的皇帝形象,以他受骗出丑的故事讽刺封建统治者奢侈、昏庸、愚蠢。并且大学教材等也未脱这个窠臼。  相似文献   

18.
《皇帝的新装》主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明 《现代语文》2006,(2):76-76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一代一代中外读的喜爱。这除了和作品丰富精妙的想象、极度的艺术夸张有关外,还和它的主题内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陈丽萍 《现代语文》2006,(12):34-35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皇帝的新装》。[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2.体会精妙语言,把握人物形象。3.发挥丰富想像,深入理解主题。教学重点:体会语言,把握形象。教学难点:训练想像,深化主题。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圈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其他途径解决。2.试着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可填词、短语等,并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将来结识一位大师。他用他的童话唤醒人们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他也用他的童话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生…  相似文献   

20.
教《皇帝的新装》,我大胆地运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法,逆向教学法,即是上课一开始就较全面地对这篇课文的有关问题提问,然后再回转来读书、补充完善、巩固、加深。收到了用时少,收效大,学生兴趣浓等意想不到的效果,分述如下。钟声响过,我就走进了教室,问:“同学们《皇帝的新装》都读过吗?”生:“读过。”师:“好,那下边我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分别题了如下的问题,括号内为学生所答。师:本文的文体是什么?(生:童话。)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安徒生其人其事。(生:答案略。)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梗概。(生:答案略。)目的是熟悉课文,为下边的提问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