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邱少美 《文教资料》2007,(34):144-146
在全球化口号越喊越响的今天,全球化似乎成了不可更改的选择,异质文化之间因其自身思维方式和文化框架的差异面临着极大的冲突。本文从这一点入手,以著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的《青山青》为例,通过讲述一群具有不同心态与观念的东西方人物在尼泊尔这个青山缭绕的盆地国家的种种表现以及他们之间的争端,来阐明异质文化之间应该如何共处。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华裔作家经常对秉持中华传统文化的老一代移民和完全西化的亚裔青年同时采取他者化的书写策略,在对这两类形象的反思与批评中,华裔作家反省、认识自我,试图厘清自身的族裔文化特性。在短篇小说《爱的痛苦》中,华裔作家雷祖威通过庞氏母子的形象塑造展示了其对华裔族裔群体的身份认知。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特定的生活环境使得华裔作家对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反映在作品中常常表现为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一代移民和完全西化的华裔青年的形象的刻画。在此过程中,作家也加深了对自身华裔族群的文化属性的认识与思考,厘清了族裔文化的独特属性,从而有助于确认族裔集体身份。本文将以华裔作家雷祖威(DavidWongLouie)的短篇小说《爱的痛苦》为例,通过对文中的华人母子形象的分析,找出作家对其对华裔族裔身份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异质文化之间文学对话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因为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达成不同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补。因此。对话不仅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心襟广阔的学术精神。潘利锋教授的学术专著《全球化语境与东西方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正是这种学术精神的集中体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杨艳 《文教资料》2009,(30):78-79
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是围绕着几对母女之间因文化碰撞而产生的爱怨冲突展开的。本文作者从这一主题入手,从文化角度去分析母女之间矛盾冲突产生的根源,以及母女关系最终冰释前嫌,由冲突走向和解的原因,进而挖掘出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成熟理性的多元文化观。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研究不仅是个新兴的跨文化课题:即由中西双重文化背景的华裔作家带来的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对话,而且属于跨学科范畸,笔者希望透过汤亭亭的《猴王孙悟空》的中国文化书写研究,牵一动百,进而能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特性获得一种总体性把握或者提出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使中西方文化间的对话具有更多的共同空间。  相似文献   

7.
《骨》是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开山之作,讲述了旧金山唐人街一个华裔家庭的故事.文章将其独特的叙事形式与主题意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阐释,探讨小说中过去与现在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关联的关系,反思中西文化带给华裔族群的创伤与启迪,挖掘隐藏在作品深处的作者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文学、音乐、文化有着错综交织、互为表里的复杂关系。郑声与夷乐,是文化史上颇受非议的两种音乐概念。从正统文化的角度,它们均为背离于传统的异质音乐。作为观念,前者逐渐成为一个与经典相对的反面名词,后者也屡屡受到抵制。作为实践,二者随着时代的审美趣味蓬勃发展,刺激了新的文学体式的形成。二者的命运昭示着正统与异质文化的碰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雅俗、夷夏之辨的复杂性以及文化本身的价值与实践层面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探索美国华裔作家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给读者或外国人诠释更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乃至中国作家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吾国吾民》这部作品的仔细研读,提炼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深和扩大广大读者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关联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以其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的美国女儿的故事。谭氏淋漓尽致地勾勒了其间从冲突、对抗到适应、调和这爱恨交织的母女关系。对小说中典型的母女关系进行解析,并挖掘其所代表的异质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从隔膜、碰撞到最终交汇、融合这一趋势和过程,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文化翻译,以及通过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代际移民之间的文化冲突,即拥有不同文化属性与背景的母女之间的文化冲突,透视了处于主流文化中边缘化群体的美国华裔,不断追寻自己的文化属性以及文化身份的历程,并探讨了美国华裔作家在文化身份建构历程中,只有充当两种文化中间的文化传递者,才能在两种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成人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任重道远,既要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又肩负消除历史与文化隔阂的使命,促进时异质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使学员在知识爆炸、信息膨胀的21世纪,储备扎实深厚的文化素养,成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土著作家。其作品《爱药》以北科达他州北部靠近加拿大边境的齐佩瓦人居留地作为创作背景,真实地讲述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状况,是研究族裔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揭示了印第安传统文化和白人工业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冲突。本文从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来解读《爱药》中的异质空间,阐述了印第安人在异质空间中对自身身份的重新构建,传递出当代印第安人对印第安文化保持其独特性并能够得以传承的期望。  相似文献   

14.
如何使目标语读者在了解源文异质文化的同时得到顺畅的阅读体验,填补译出语与译入语之间的文化缺省,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及文化心理结构,是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文章以中文版《纸牌屋》的翻译为研究对象,认为通过跨文化阐释的方式能有效解决源文异质文化的译介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并且有吸纳异质文化的胸怀和能力。然而,由于地理的和中华传统文化本身的原因,唐代以后中华文化所融入的有活力的异质文化成分很少。在清末中华文化被迫接触异质的西方文化。中国引进、接受西方文化有两个重大转折点: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第一个重大转折点;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则是第二个重大转折点。曾留学法国和苏联的邓小平是第二个重大转折的关键人物。在改革开放中,之前不被接受的异质文化的一些重要内容,尤其是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等被创造性引进和接受。21世纪,中华文明融进有活力的异质文明后再次爆发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相似文献   

16.
出版界的许多问题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加以解决。《文化关怀中的现代出版》以文化为全书的脉络,探讨出版的诸多方面,思理有据,多有创获,特别是对出版物文化品位的强调,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穆时英早期作品《交流》的新近发现使我们得以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交流》中透露出了鸳鸯蝴蝶派的气息、"爱的哲学"和嗜血性,小说人物类似于命运之神,这些展现出与其后期作品的异质。  相似文献   

18.
在对原始民族文化或史诗、神话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清晰发现多元的、异质的因素是我们兴趣所在。而对其中生命的律动、情感的显达、文本的隐喻乃至民族精神的诉求都视而不见。在这些被遮蔽的存在和被隐藏的他者中,实有着难以言尽的情感和互文性的精神共通感。他者业已莅临,他会在自我抒写的同时予我们以无尽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白鹿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族小说,开篇的小单元就解构了人们惯常的认知思维模式,暗示性地提出了要构建理想中国文化问题。改造和建设中国文化的话题由来已久,但《白鹿原》已站在“超越”“中国结”的立场上思考这一问题,它既要中华传统文化,又要继承广义上的五·四新文化。同时通过一个个历史悲剧的叙述,解构了历史文化上的一元权威或者二元对立的认知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吸收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20.
分别夷夏——儒家传统面对异质文化的接受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分别夷夏观点的始作俑者.分别夷夏,构成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传统中潜在、持续而稳定的前定认知结构,形成民族文化心理面对异质文化的一种习惯性的无意识心态,强调“诸夏”文化对于夷狄文化的优越感,强化对异质文化的蔑视、拒斥.由于这一传统观念的制约,佛教自进入中国后,不得不一步步向儒家文化趋同,天主教拒绝中国化的态度决定了它在中国传教事业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