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程与知识密切相关,知识观的发展变化影响着课程知识体系的创建.传统知识观导致语文课程知识体系单一化和静态化,语文教学关注确定的理性知识;现代知识观提倡知识的创建性和生成性,语文教学不仅关注陈述性的知识,也要关注程序性知识、语用学知识、缄默知识,建构全新的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2.
叶军 《宜宾学院学报》2007,7(10):114-115
语文课程"知识问题"是课程、教学、评价诸方面需关涉的对象。如何对待知识,持有什么样的知识观,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最有价值,这些是语文课程知识问题必须关注回答的命题。任何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均伴随着范式的转换,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从知识观而言也呈示着范式的更迭,即从旁观者之"占有"到参与者之"存在"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3.
反思"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知识的引入为现代语文教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基础。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导致了语文课堂的刻板和缺乏生机,原有的语文基础知识体系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更新和充实,与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不相适应甚至发生冲突。语文课程改革不是要淡化语文知识,而是要实现语文学校知识的除旧纳新,构建良好的学校语文知识体系,确保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由于当前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理解的差异,使得语文知识教学有被淡化和取消的趋势,但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基础,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学语文知识教学,给语文知识教学一个恰当的定位。这里的知识是指认知心理学广义的知识观。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问世以来,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成为语文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新课标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且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这个专门条目。这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重建语文知识体系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新动向和新问题。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语文知识问题?为应对语文知识观的变化,语文教学必须作出哪些积极变革?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新课程下的语文知识问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新的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提出了新的语文知识技能要求,是语文知识内容和要求的变革,而且是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的根本转变。从讨论如何丰富语文课程中知识的形态、分辨语文课程中知识的类型、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规律入手,寻找一个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关于语文知识的研究,一直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讨论的问题,从知识、语文知识的本性定义,从知识理论角度构建语文知识,为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语文知识教学的历程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知识教学经过了混沌期、分离期、融合期、形成体系期、逐渐淡化期五个阶段。笔者认为,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以广义的语文知识观支撑语文课程,重构语文知识教学体系,采用“精要、好懂、有用”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关于语文知识的研究,一直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讨论的问题,从知识、语文知识的本性定义,从知识理论角度构建语文知识,为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龚蕊 《孩子天地》2016,(5):296-297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程知识系统存在争议。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语文知识,从课标、教材等方面认识到自身教学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及时关注语文前沿研究成果,重视课标与教材研究,不断提升自我的语文教学素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语文教育深入持久的研究,语文知识体系构建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又再一次得到凸显。基于现阶段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近些年来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知识”做出的调整和更新,探究出三条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单列“语文知识”,不断更新调整语文知识体系,以及将知识体系与生活实际联系,以期...  相似文献   

12.
在谈论语文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以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说说我们要不要语文知识。这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有争议的学理问题,但现在却成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本体的学理阐释的错位,这也彰显出语文教育教学界对现代课程观以及现代知识观的学理缺失。课程问题本质上不是要不要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知识的问题。语文既然是一门课程,那么,当然需要知识来支撑这门课程。虽然,不可否认,一个人对语文能力的获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习得的而不是学得的。所以即使受过不长时间的学校教育,高尔基也能成为一代文豪。但这并不是说语文就不需要有关语文的课程知识,因为高尔基只是极少数自然习得语文的成功个例,而不是我们的普遍规律。因此,我们需要语文这门课程,需要有关语文教学的课程知识。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关于人脑生产主体语言以能动地反映世界的科学”这一新的语文观的建立,要求站在新的语文课程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再认语文知识、重构语文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同时具有活动课程的性质。作为学科课程,语文教学自然要传授和学习语文知识;作为活动课程,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这样,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课程因素。围绕这两个课程因素的认识,语文教学界曾有过一些探讨和争论,如近年来对以往语文教学过分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所谓“知识中心论”的批判;如以“新课标”为导向的有意无意淡化语文知识、强化语文活动的倾向。对于这些批判和倾向,我们要认真分析、理性对待。根据以上语文课程的特性,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显然构成了一对矛盾,既然是矛盾,就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孤立地认识,不能简单化地厚此薄彼,必须考察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是构成事物的动力因素,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定型。也许,语文教学的规律就包含在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这一对最基本课程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找到了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安静 《语文知识》2010,(1):39-41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需要深入理解课标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语文知识观。防止从"以语文知识为中心"的极端走向过度"淡化语文知识的极端",造成知识和能力的脱节,弱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基于此,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的基础;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吴玉军  程晓云 《天中学刊》2004,19(1):116-120
知识观的演变与教学评价的变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现代知识观确立了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排斥非理性在认识中的合法地位,使得评价出现了一元化、单向度的特点,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张扬,内在的丰富情感得不到理直气壮的表现。后现代知识观是对传统知识观的绝对性、无限性和精英气质的扬弃,体现着后现代知识观对差异性、多样化、宽容性的理解和把握。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教学评价的理念应该重新进行调整:从结果取向到过程取向;从一元化取向到多元化取向;从工具取向到意义取向;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了教学评价的下列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背《语文课程标准》的做法。重新建构的语文课程内客,应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精神实质,既应包括知识和能力的知识,也应包括过程和方法的知识,还应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知识。文章力求创建全新的、全面的、发展的语文课程内容观。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性质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课标层面,深入到知识(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过程)层面的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从语文知识的形态特征去归纳语文知识的性质可以发现,语文知识具有感受性(语感)、认知性(语识)、实践性(语文经历)和综合性(语言运用)。探讨语文知识的性质对改善语文知识的含混不清和语文教学活动的"跟着感觉走"具有重要影响。基于语文知识性质的语文教学可以划分为情境教学、活动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多维教学,语文教学策略的知识自觉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语文知识可分成三种类型:语文学科知识、语文课程知识、语文教学知识。三类知识各有其价值功能、形态特征和呈现方式。对这三类知识进行分类考察、研究和建构,对认清当前语文知识状况、解决语文教学问题、推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化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国语文课程的语言知识内容是在20世纪50年代汉语和文学分科、加强语文"双基"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审理百年语文课程中的语言知识状况可以发现,语言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动荡不定,并未受到足够重视。通过掌握语言知识的层次性、基础性、实践性特征,基于现象—概念—规则的语言发展思路、立足于培养人文内涵、语言知识教学应着重于体验、领悟、实践等策略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