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0月,中央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经一年多艰苦转战,途经十二省,行程两万五千里,最终到达陕北。在伟大的长征中,一路上为红军提供敌军情报的主要是军委二局,他们通过破译敌军密电,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伟大的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红军在长征途中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红军的性质、目的、任务,瓦解了敌军的斗志,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使沿途的人民群众了解共产党、拥护共产党,了解红军、支援红军,为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对敌宣传,动瓦解敌军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敌军的宣传工作,把它作为动瓦解敌军,战胜敌人,增强革命力量的重要武器。正是由于红军在长征途中对敌军进行了各种有力的宣传措施,才收到了打击敌军、瓦解敌军士气、争取敌军官…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2016,(10):170-171
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相似文献   

4.
《新闻天地》2009,(8):46-47
掌握破敌密码独特方式 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中,有一批侦察兵,抓舌头、化装探路立下了大功,不过这类侦察一般只具有战术价值,很难了解到敌军高层计划和整体部署。在长征途中不间断地侦破国民党的密码,才是红军侦察工作最出色之处。如今,尘封的档案已公之于世,那些隐蔽战线英雄的历史功绩也终于可以大白于天下。  相似文献   

5.
《兰台内外》2011,(5):59-59
孔石泉,1909年12月28日生,湖南省浏阳县人。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底任总参谋部第一局作战科参谋(被朱德称为"孔夫子"),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孔石泉参与遵义会议的警卫和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6.
蔡晖 《军事记者》2013,(3):66-67
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大会师.宣告了长征的结束。“长征”一词是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几个月后.毛泽东首先开始使用的。他在著名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相似文献   

7.
<正>他,凭借破译敌军电报密码的高超技能,领导中革军委二局指引红军一再化险为夷,被毛泽东誉为:"没有他的二局,就没有红军",被周恩来看作"为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被叶剑英称为"是个可以认识‘天书’的人。";他,曾同时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和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成为唯一的一位兼任两个省委第一书记的人;他甘冒风险,率先在全省推行包产责任制,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把火……他,就是曾希圣。"没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没有红军"  相似文献   

8.
在7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起震撼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初从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跋涉,红军三大主力终在1936年10月于陕甘苏区胜利会师。在长征中,红军将士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以平均每天行军几十公里的速度,趟过几十条江河,翻过几十座大山,进行了数百次战役战斗。他们两占遵义、四渡赤水、智取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爬雪山过草地,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在地球的东方留…  相似文献   

9.
10月13至14日,湖南省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馆)长胡振荣带领15名干部,来到双峰县石牛乡湴田村,开展"领导干部‘一进二访'暨全体干部‘结对帮扶'"活动。根据省委省政府《开展"一进二访"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对湴田村60户建档立卡户、贫困户、五保户和低保户进行看望和慰问,并安排两名干部与一户结对,局领导带头联系结对两户,由局领导带队分成五批进村入户,吃住在贫困农户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四川境内行程一万五千里,历时一年零八个月,途经近70个县。四川是长征所经过的14个省中自然环境最险恶、敌我战斗最惨烈、党内斗争最激烈的省份,四川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先烈业绩,弘扬长征精神,四川省档案(局)馆特别制作了“红军长征在四川”档案网上展览。  相似文献   

11.
飞花拾零     
长征中的年轻将领彭德怀:红三军团军团长,36岁;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33岁; 叶剑英: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司令员,37岁; 任弼时:红二军团政委,30岁; 王稼祥:红军总政治部主任,28岁; 杨尚昆: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27岁;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29岁; 肖克:红六军团军团长,26  相似文献   

12.
三湘都市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刊《万水千山长征印象》:目前已出至第12期。这个特刊自7月25日出刊至今,已历时两个半月,见报12期,占用26个整版。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在省会各报中是首屈一指的。目前该报正在抓紧这个特刊后期稿件的编辑工作,为举行的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增添喜庆气氛。《万水千山长征印象》特刊,从第6期起尽管现场报道的新闻性有所减弱,但报道的整体风格仍然得到了延续,红军战士英勇奋斗精神仍然得到了充分展示。红军入川之后,除了敌军的围追堵截之外,还有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和红  相似文献   

13.
蒲晨 《新闻世界》2010,(11):135-136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在残酷激烈的城市巷战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心理战能够显著地降低作战人员的伤亡率,并且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因此,探索和掌握新闻传播媒介在城市巷战的宣传心理战中的使用方法,对于瓦解敌军精神力量、罢黜敌军物质力量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施扬 《新闻实践》2007,(2):17-17
浙江日报联合浙江在线、团省委、青年时报开展的“永恒的长征”——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创意实践活动,是一次当今与历史的对话,青年与长征的对话,青年和长征的一次“亲密接触”。整个活动形成了舆论强势,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5.
徐斌 《新闻实践》2011,(6):F0003-F0003
这么多年来,我国火箭、卫星一次次骄傲地升空,大家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火箭"标准照"(见图一)。而在今年的第七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获奖作品中,出现了一幅火箭的"生活照"(见图二),它拍摄的是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这幅照片的作者是《武汉晨报》的史伟。  相似文献   

16.
2010年8月27日,在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五届二次理事会上,新华社技术局副局长曹学会同志作了题为《新华社"新华08"金融信息平台的建设》的报告,从项目建设内容、总体架构、目前建设情况和发展规划等四个方面对金融信息平台及其产品新华08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8.
石仲泉 《湖北档案》2016,(10):47-48
长征已过去80年了,但长征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仍有一些需要厘清的基本概念和需要澄清的模糊认识. ●为什么说红军长征是“3+1”的长征? 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相似文献   

19.
红色经典,《长征组歌》是怎么写出来?它为什么会有如此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长征组歌》是为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由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将军亲笔创作的长篇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并得到周恩来、邓小平、贺龙、聂荣臻、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历届军委、总部、北京军区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创排完成的,杨成武、杨得志、廖汉生、孙毅等老首长都曾亲临创排现场具体指导。  相似文献   

20.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党的宣传工作,通过创新宣传手段,丰富宣传内容,广泛争取群众,从而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的污蔑,树立了红军形象,宣传了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了各阶层的开明分子,瓦解了敌军,扩大了革命的力量,统一了战士们的思想,增强了战斗力,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