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农业社区正在经历着转型之痛。而《转型之痛》一书以赣中南地区的路东村为个案,展示了村庄中家庭与宗族,文化、经济、社会秩序,弱势群体及政治秩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转型之痛》及其所研究的“三农问题”启示我们,运用分类研究、共时性考察与历时性考察相结合、结构分析与能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转型时期的乡村问题,对于探寻一种合目的、合道德与合规律的乡村发展之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铁凝的《谁能让我害羞》、邵丽的《明惠的圣诞》和须一瓜的《雨把烟打湿了》三篇小说并置阅读,分别选取男性进城、女性进城和乡村学子进城三个层面来探讨乡下人进城的融入之痛。此类叙事在城乡二元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城乡对话,在三类人物的进城故事中揭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之痛。  相似文献   

3.
乡村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带来农村社会整体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全面变迁.由此揭开了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大幕,这一社会背景和发展体制的根本性转换在乡村民主政治的体制结构和农民日常的政治生活当中都能找到其深深的变化印迹。市场化本身固有的能够推动社会主体的多元分化、利益需求的整合联动以及社会结构的分层别类等制度性特征,使得人们的行为和需求越来越关注利益。利益在市场化过程中受到重视,成为人们的行为动力,因此需要对农民的利益诉求渠道和保障机制进行制度性的调整和整体性的规范。农村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使得农民的民主思维、政治理念、法治观念、权利意识等开始萌芽并逐步稳固化。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参与到乡村社会具体的事务管理和政治运行当中去。面对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农村的民主政治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根本命脉。然而,乡村文化在当代转型中面临着物质文化美学凋敝、组织制度文化公性衰落以及精神文化内涵贫瘠的问题,给乡村振兴带来文化能量受限与精神支撑不足的障碍。作为重塑乡村文化的重要场域,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当代转型负有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因此,通过审美教育提升乡村文化的文化品质、公德教育重塑乡村文化的文化秩序以及精神教育丰富乡村文化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乡村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倒逼就业市场人力资本的提档升级,对职龄农民的就业创业提出更高要求。为此,职龄农民培训的提质增效尤为重要,迫切需要数字化技术的加持和支撑。然而,职龄农民培训数字化转型的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着数字设施薄弱、个性需求遮蔽、数字手段僵滞、数字素养偏低等现实藩篱。据此,应通过完善数字基建、彰显个性需求、驱动数字教学和培育数字素养的实践路向,推动职龄农民培训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6.
面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成为被“毁掉的一代”,可能会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这一论断尽管我们难以接受,但绝非危言耸听。本刊上期刊登了《1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农民之痛中国之痛》的上半部分,本期请您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7.
森鸥外是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启蒙家、思想家,他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更是成果辉煌,留下了众多惊世之作,因此历史小说对森鸥外的文学生涯意义重大。文章从森鸥外当时所面临的第三次人生危机——小说《性欲生活》的禁止发行、成为陆军部医务局长之后的不平坦的仕途,乃木希典的殉死对森鸥外的影响等几方面分析研究了森鸥外创作转型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被带入深刻转型中,这种转型在新世纪小说中多有表现。这些嬗变不是简单断裂,而是文化之根和人们心理、精神的复杂变化,主要表现为:既有乡村伦理的剧变,自然生态的恶化,也有价值观念的裂解;既有人际关系的冲突,也有焦虑创伤体验,等等。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乡村现代转型的问题源于现代性发展不充分。  相似文献   

9.
海宏 《华章》2005,(11)
2005年2月《,华商报》记者参加“博士访农”活动,在陕西省凤翔县、汉中市、永寿县等地,他们看到一幕又一幕后,心情沉痛、苦涩。他们切身体验到了税费改革后中国乡村小学的经费之痛:国家的“一费制”、“两免一补”政策虽然让很多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但税费改革后农村学校实际上处在农民不用掏钱和县级财政拨款下不来的夹缝中生存。农村学校仍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经费紧张等问题;因掏不起电费,微机课只能由教师拿着键盘给学生演示;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教师工资低,很多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初中毕业的小学教师除了美术课,其他课全上。  相似文献   

10.
100多年以来,"东亚病夫"这个带有强烈羞辱色彩的称谓,一直是几代中国人心中的彻骨之痛。清朝末年,从城市到乡村,吸鸦片者不计其数。这些瘾君子吞云吐雾,麻秆身体,面黄肌瘦,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1895年,甲午战争败给日本后,全国上下反思中国文化的声音开始萌发。改良派思想家,后来担任过  相似文献   

11.
乡村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带来农村社会整体结构的深刻变革,由此揭开了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大幕。这一社会背景和发展体制的根本性转换在乡村民主政治的体制结构和农民日常的政治生活中都能找到其深深的印迹。市场化本身固有的推动社会主体多元分化、整合利益需求等制度性特征,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利益在市场化过程中受到重视,成为人们的行为动力,因此需要对农民的利益诉求渠道和保障机制进行制度性调整和整体性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民主思维、政治理念、法制观念、权利意识等开始萌芽并逐步稳固化,强烈要求参与到乡村社会具体的事务管理和政治运行当中去。面对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农村的政治治理方式开始发生变革,农民的民主政治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乡间集市是适应传统农民自足生产和生活需求而自发形成的基层市场,对传统农民的自足性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促成了传统农民社会行动的一体化,是乡村文化的主要活动场所和承载者.在以传统生产方式占主要地位的农村社会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村社会转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使农民生产扩大、面向市场寻求经济利益或使家庭农业向产业化发展.以及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型农民的转变.乡间集市难以和新的生产组合方式相适应,因此需要乡间集市功能的转型。在农民生产能力和乡间市场能力共同扩大的过程中,最终促成了农民的终结。  相似文献   

13.
乡间集市是适应传统农民自足生产和生活需求而自发形成的基层市场,对传统农民的自足性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促成了传统农民社会行动的一体化,是乡村的文化的主要活动场所和承载者,在以传统生产方式占主要地位的农村社会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村社会转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使农民生产扩大、面向市场寻求经济利益或使家庭农业朝向产业化发展,以及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型农民的转变,乡间集市难以和新的生产组合方式相适应,因此需要乡间集市功能的转型。在农民生产能力和乡间市场能力共同扩大的过程中,最终促成了传统农民的终结。  相似文献   

14.
正"哎,你的门牙怎么了?""你的牙齿摔断了?很痛吧?"见到我的人只要看到我断裂了一半的门牙,总会如此好奇又充满同情地问。但是他们哪里知道,那是我的"没齿"之痛,让我"没齿"难忘啊!四年级的某天放学后,我背着书包像往常一样高高兴兴地跟着班级的队伍,走向"八"字楼梯。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队伍前头有个高高的男生下楼梯的时候不是一阶一阶地走,而是大阔步地、一次跨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农村秩序转型中的制度供给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的现代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国家对乡村的制度探索呈现着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法理型的制度供给与传统宗族制度及政治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对农民基层的民主建设有着积极意义,它的实现是农村秩序转型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模式也跨入转型时期,当代乡村治理转型呼吁着乡村公共精神作用的发挥,公共精神的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的转型和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厘定了公共精神的概念,认为乡村公共精神的独特性体现在乡村发展中村民展现出的对村民公共利益的认同与维护的一种理念;其次从治理视阈论证当前乡村公共精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公共生活空间萎缩和农民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最后从治理视阈对培育乡村公共精神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痛”是甜蜜之痛,那是母爱 的原始表达方式;有一种“痛”是希望之 痛,那是生命新的延续。孕育宝宝的10个 月就像是过了一道道关口,而迎接宝宝的 出生又将是更加紧张而刺激的瞬间,妈妈 这个角色给予了女人更加无畏、更加坚强 的力量,她将在今后的岁月中继续“痛” 并快乐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18.
乡村城市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农民教育广东省珠海市香州区成人学校宋佩英,姚日超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趋势──乡村城市化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伴随着乡村向城市转型的趋势,大量农民转移到城市生产和生活,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增长。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结合学理和现实,从权力配置与权利保障这两个要素出发,研究了现代大学治理权力配属之痛、实现功能之难和大学治理之要,提出了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构中存在的柔性治理的可能、权利制约权力的可能、议行合作的可能、统一与个性结合的可能、可变治理体系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能力较强、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教育的高端发展。然而,当下的中国教师却承担着种种沉重负担,忍受着种种巨大压力,遭受着种种严重“病痛”,步履维艰地爬行着,艰难痛苦地支撑着,真可谓是“累并快乐着”、“烦并坚持着”、“痛并幸福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什么会“累”、“烦”、“痛”?“累”、“烦”、“痛”在何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