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茶文化是指整个茶事活动发展过程中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指广义茶文化中的"精神财富"部分。审美意蕴就是审美对象里面所包含的理性内涵。茶文化的审美意蕴是茶德精神的审美性内容和形象性表达。雅包括了正规、标准、规范及正直之意,是我们对美好、高尚而不粗俗的一种愿望和精神追求。中国茶是天然、健康的饮品,但最能表达它的显著特色是其具有超乎一切之上的人间情味和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2.
基于休闲美学视域观照茶文化,茶叶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休闲心境,茶肆是休闲审美空间,茶则因为自身被赋予茶道精神而具有"闲"的品格.梅尧臣通过以茶计时、以茶悟道、以茶会友的茶诗创作,体现出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休闲审美意蕴.梅尧臣的茶诗是宋代市民阶层崛起和士人思想觉醒落实于文学创作的表现,而茶在休闲文化中被赋予的品格成为国民休闲文化...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教师》2013,(5):117-117
茶起源于中国,于16世纪传入欧洲,可以说在国内外处处可以感受到茶文化的足迹。在中国既有高雅境界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也有在俗世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英国不但接纳了茶而且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中国的茶文化。英国和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茶的传入和茶文化的形成,不但改变了英国本土的生活方式,对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对于存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中的茶文化,对其精神内涵进行对比是很有意义的。以下是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4.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诗人以茶雅志,表现超尘绝俗的隐逸情怀;以茶悟道,追求"全性保真"之"道";以茶合德,营构清雅、简淡、高远的诗境。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反映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而又自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西凌云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结合生态美学、文化学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以凌云白毫茶文化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凌云白毫茶文化的地域性和可变性,对凌云白毫茶、茶文化特征、美学意蕴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凌云山水孕育茶香,树、茶、城、人相互成全,相互发展,共同构建出一个平等、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凌云白毫茶得以从中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生态之路。  相似文献   

6.
品茗审美的“意蕴层”是超越形式的审美体验。它是基于茶的存在与人的思考而进行的再创作。本文讲述了文学创作中的“深思”与茶文化之间的相关、相连之处。  相似文献   

7.
茶艺是以饮茶、品茶、制茶方式为对象的具有规范意识的审美创造活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愈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茶艺表演由中国古代的雏形逐渐成为普及茶文化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本文由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入手,论述了从汉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茶艺表演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茶禅文化既是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禅思想的重要体现。茶与禅在相互融通的过程中逐步催生出了“茶禅一味”的审美理念,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色命题。“茶禅一味”之美包含了三种层次的美:茶禅共通的本性“清苦”之美;心境上的正心、静心和平常心之美;妙悟所领会的精神自由、此岸人间和天人合一之美。“茶禅一味”蕴含了丰富的自然美学思想,肯定了生命本身的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具有悠久的历史。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日本的茶和茶文化来源于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本文着重介绍中、日两国的茶叶历史、现状及茶道艺术,分析异同,从而加深对其文化心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必需品.茶文化的涉及面很广,其中最吸引人的普及形式就是茶艺.茶艺是茶文化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有文化、美学等多种内涵,同时又是一种实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技能.茶事服务工作者需要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出发,广泛地培养自身的美学鉴赏水平,提高审美修养,在工作中充分展现茶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美.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在江南大学开设的“中国茶道与茶艺”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其教学内容设计了主线与辅线相结合的几个专题,主线专题主要包括八个方面,辅线专题根据茶文化的社会热点及兴趣点灵活调整;采用多媒体教学、动手实验和外出考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便更好地把茶文化的内容展示出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喜欢茶文化,受到茶文化的熏陶,从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美学命题.“不隔”的思想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切”;二是物我合一,景与情浑;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理论来源看,一方面,“不隔”来源于西方的直觉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诗学批评本身包蕴着对直觉的重视.从更深层次说,“不隔”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心物交感的哲学思维.王国维极为推崇“不隔”,并以此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然而,作为一种审美范畴,“隔”同样具有一种“意内言外”的美.“隔”与“不隔”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切”,它们都是紧紧围绕境界说而生发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周斌 《河池学院学报》2013,(4):14-20,56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禅三家是“游”范畴的重要文化渊源。“游”范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审美演进历史,并形成了其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审美特征。“游”范畴的审美理想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促进了“游”文学的生成,而“游文学”概念的提出则提供了一种文学史的新写法。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花椒利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中国古代主要将花椒应用于烹饪调味、酿酒制茶等食品饮料加工及食疗保健之中。花椒的利用推动了川菜的发展,麻味这种源于中国的特有风味,已成为食品的一种基本味,是中国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以另类日本人——战争遗孤返回日本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告别丰岛园》通过在日华侨女性的另类眼光与真实叙述,对国家的"他者"、文化的"他者"、他者(男人)的"他者"进行探讨,将一个社会学命题转换成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文本,从而获得历史纵深与现实意义。文化的"他者"创造出"他者"的文化,这是一种多元的新型文化,为中华文化及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界与空间。  相似文献   

16.
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别,"歌"本身能够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本文以陕北的"信天游"为例,从地理环境、生活形态、方言土话、审美情趣等文化方面的因素着手,初步分析了"民与歌"即文化背景与音乐本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品质,蕴含着儒道文化的精华。王旭烽在其小说《南方有嘉木》中塑造了一个时代"多余人"典型杭天醉形象,杭天醉身上既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两面性,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9.
南岳衡山素享“中华寿岳”、“寿山”、“比寿之山”的盛誉,“祈福谒衡山,求寿朝南岳”之习长盛不衰.其寿文化显性景观既有南岳大庙寿景大观、《唐南岳投龙告文》、“寿”字石刻等传统寿文化实景,也有麻姑仙境、寿文化主题公园、杉湾百岁村等现代创新寿文化实景,以及寿文化工艺美术品、养生长寿食品、土特产品等以寿文化为主题的购物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