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国文学家阿尔贝.加缪在其成名作小说《局外人》中,以其感受世界的独特方式表写着"未曾投入,却已疏离"为重大主题的美学哲思。他以最深刻的笔墨勾勒、审视着当下人类生存的遭际处境。加缪通过默尔索对己身存在意义所隐含的生命意识的追问与反思,强而有力地导出"荒诞"意识背后隐潜着种种生命精神关联的"存在之思",势必给活在当下的人们以人类命运极深巨的视境启悟。  相似文献   

2.
“荒诞”是法国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哲学美学思想表现的主题之一。加缪认为“荒诞”是人自身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一种相互冲突与抗衡,更是人对存在本身意义的一种生命意识的关注与反思。《局外人》小说的内核旨要正是对人类生存遭际中“荒诞”感的刻画与呈现,诠释了“荒诞”意识背后隐涵着种种深刻的生命意识哲理,给活在当下的人们以深刻的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3.
指示"不合乎理性或不恰当,与理智不相符"的"荒诞",在文学世界里揭示了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主题深受"残酷戏剧"的影响。在荒诞派作品中,主题、话语地位和"物"的地位等方面都显现了"残酷戏剧"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活得过瘾     
正假如说生命有度——把心与身的存在状态从低到高排列成刻度,那么“瘾”就是一种超乎寻常的生命度。《纽约客》上有一篇文章,讲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家们的生活方式时,总结是“他们或许活得不长,但都活得很浓烈”。写作之于我,便是一种秘密的过瘾。我每天写作,就是图这份浓烈。一连多日不写,就如半打盹儿地过活,新陈代谢都不对了,完全像犯了毒瘾的人。对我来说,生命一天不达到那个浓度和烈度,到不了那个敏感点、  相似文献   

5.
活得过瘾     
<正>假如说生命有度——把心与身的存在状态从低到高排列成刻度,那么"瘾"就是一种超乎正常的生命度。《纽约客》上曾有一篇文章,讲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家们的生活方式时,总结"他们或许活得不长,但都活得很浓烈"。  相似文献   

6.
弗朗茨·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文学的鼻祖,他生前默默无闻不被世人关注,他的作品是在他死后才引起世界的轰动,并以"卡夫卡热"席卷全世界,经久不衰。卡夫卡小说的显著特点是隐藏作者思想的真实内涵,将荒诞作为一种特殊体验。荒诞,构成了卡夫卡小说的核心思想。一、卡夫卡作品中"荒诞"意识的表现荒诞(absurd)的起源是拉丁文的(adsurdus),意为"难听的",它起源于悲剧美学,有悲剧和喜剧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沈从文精心构建的"湘西世界"中,存在着一个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是"湘西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沈从文的"动物世界"具有烘托环境、渲染心境、推动叙事的多重功能,以动物朴实本真的生命之美映衬美好的人情人性,以动物鲜活生动的野性之美揭示城市文明的虚伪做作,构成了沈从文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加缪的系列文学作品所凸现的生命哲学之思,正是其对"生之绝望"与"生之热爱"两大生命本质蕴涵的深层追问——"没有对生之绝望就没有对生之热爱"。只要人们对己身的"当下存在"进行静观或反思就会产生荒谬感,投身于荒谬的世界生活本身就隐含着"反叛意识"随之产生,这正是加缪对生命之思的哲学阐释的内核思想。  相似文献   

9.
老子特别重视"婴儿",因为婴儿自身包含了众多"道"的特性。婴儿是生命的开始,其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婴儿"是生命永恒的象征。但生命不可能只停留于"婴儿"时期,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是从婴儿走向衰老、从生走向死的过程,这一过程所体现的是生命远离道而不断地"沉沦"于世界中,成为非本真的存在,同时又超越非本真的存在,回归于"婴儿",与道为一,成为本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科学的课堂应该是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尊重、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融,而这一切都是以教师的主动倾听与否为前提的,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缺乏主动倾听的意识。因此,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并且学会如何倾听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乡下人"意识是研究沈从文湘西小说不可忽略的重要角度。"乡下人"思维浸润于沈从文乡土生命理想书写的全过程,它表征着沈从文对文学创作及思想边缘身份的确认,昭示的是沈从文与五四以降的"现代性"思想的不同路径。在"城"、"乡"互文性的参照网络中,沈从文的乡土理想被显在地放大和彰显。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是异于当时主流“大叙事”的一个“传奇”。在张爱玲小说中不仅展现着世界的荒诞性和生命的残酷性,也蕴藏着华丽而苍凉的时空意识,这与张爱玲审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独特视角有着密切关系,张爱玲小说也因此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倪红梅 《文教资料》2011,(5):13-15,33
本文通过"创造底宇宙"去触及梁宗岱的宇宙意识之源,从而丰富梁宗岱研究的角度和意义。纵观古往今来文人创作中的宇宙意识,或者像哲学家那样去探究宇宙的本源,或者与生命意识相伴而生,与人生体验相观照而诱发生成生命意识。梁宗岱的宇宙意识却另辟蹊径,为了超越时空和生死的局限和孤独,独具匠心地创造一个"创造底宇宙",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对个体生命的和谐和超越。象征的"契合"最终指归"宇宙意识",而宇宙意识又指归到"创造底宇宙"。  相似文献   

14.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加缪,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把“荒诞”视为哲学问题来严肃地探讨。在他看来,荒诞笼罩着一切,它无处不在。荒诞不是生活的结果,而是真正理解人生、世界的开端。人与世界相对立、人与社会相冲突、人与自身相分裂,这就是荒诞产生的根本原因。加缪明确地向世人宣布:面对荒诞只能反抗,反抗与人性共存,因而与人共在。加缪的“荒诞”是欧美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5.
阎连科在"耙耧系列"小说中以狂放不羁的话语方式展现了民间的生存图景,表现了荒诞世界的客观性、虚无主义下的苦难与温情以及缺失历史理性的自由选择。这与西方存在主义者所阐述的世界的荒诞性、生存的苦难与自由选择主题上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因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异质性,笔者将其通过文本表达带有东方色彩的哲学内涵的方式概称为存在主义的东方化表达。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世界图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在语言中形成的结晶。"时间"观念作为最基本的俄语心智之一,折射着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语言中的成语、俗语、谚语与该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凝聚着民族的智慧。本文主要以俄语成语、俗语、谚语为语料,阐述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所体现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在必要的时候,能够迅速集结全身心的能量,凝成一股不可抵挡的战斗力。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在重压袭来之时,心灵能筑成一堵刚毅的"墙"。对于俞敏洪来说,这支队伍筑成的"墙",无疑是支撑他成功的"砥柱"。首次"攻占"高考阵地惨败的他,刚毅倔强,在梦想召唤下,重整心灵的队伍,第二次亮剑高考。可是,第二次的"进军"再次失败。这时的他,面对困窘的家境,压力"山"大。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李贺历来以"鬼才"的面目出现在中国文坛上,因他的困顿的身世、不幸的遭遇、短暂的生命然而却具奇崛的才思。李贺弥漫着鬼气的"虚荒诞幻"的诗作,可从心理角度透视他意识深处鲜为人觉察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小说浸润着浓烈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论文以生命意识为视点,从生命价值意义的沦落、生命本体意义的虚无、荒诞等终极问题的思考来追寻萧红作品艺术魅力的真正来源.  相似文献   

20.
族类生命意识区别于"爱国"的政治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包括族类生存与发展双重含义,并可以脱离国家的政治依托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概念。中国历史延续至宋代,与中原王朝跨入后期封建社会相对应,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军事关系开始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汉族在与周边民族争取政治生存空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劣势。亲身经历着这一历史过程的苏轼在这种民族关系环境的刺激下,结合汉族原有传统中的族类生命观念,以及家学渊源,对汉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与不为空言的特点,诠释了他自己以汉族为本位的族类生命意识。尽管苏轼的这种族类生命意识在北宋时代还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今天世界文化交融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对以"中华民族"为整体概念的宏观性族群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