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闵行区中心小学在80多年的积淀传承和发展提升中,在"以人为本,主动发展,规范大气,温馨有致"办学理念引领下,逐渐形成了"崇德敏智"的育人目标,即要求师生崇尚道德准则,并做聪慧善学善教之人。我们立足以"走进儒家经典"为重点的中华传统文化德育品牌教育,以"诚信"和"责任"为主要德育目标,致力培育有文化素养的学生。我们认为,培育学生做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不仅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也需要我们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过程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职责和使命。儒家经典滋养下学生诚信度的不断增强面对当代社会诚信品质的普遍缺失的现状,公民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从小抓起是一种必须和必然。我们认为以经典的优秀  相似文献   

2.
蔡毅 《辽宁教育》2015,(8):46-47
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自由化、欲望化、娱乐化的风气盛行,严肃文化和经典文学遭遇严峻的挑战,许多传世名著受到嘲讽与调侃,一些既有的社会道德与文化标准被消解与颠覆,快餐式的阅读应运而生,一地鸡毛式的精神状态十分常见——这种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变迁,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而首当其冲的,是大声呼唤对于经典的重视与呵护。  相似文献   

3.
每一位有理智的教育者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样一个现实:凭借着强大商业资本的运作以及当代媒体的推波助澜,受西方流行与时尚文化影响,以突出的娱乐性、消遣性和刺激性为特征的消费文化,正在以铺天盖地之势向我们的生活席卷而来,并且以越来越讲究的外观形象和装潢改变着人们的欣赏口味,在获得人们青睐的同时,也在不断消解着人们的理想、精神等人生欲求。而与此同时,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曾经维系了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几千年人格精神的经典文化似乎正在遭受冷遇,以无可奈何之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挤压到了文化的边缘。无疑,当下的中国已经陷入一场深度的经典文化危机之中。在这场空前的危机中,作为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经典文化的时代意义,自觉承担起经典文化教育的重任,巩固和加强年轻一代与文化母体的血肉联系,汲取东方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在消费文化时代保留其文化根性,保持其东方文化品格,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正因为如此,一些有远见的学者为了挽救经典文化的颓败,发出了儿童“读经”的倡导,希翼以此恢复经典文化的至尊地位,重拾经典文化昔日的荣光。更有甚者,已经从儒家经典中耙梳出十多册、洋洋洒洒近二十万言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并...  相似文献   

4.
国学经典对当今教育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睿 《江西教育》2006,(10):20-21
人们常提到国学经典,那什么是国学经典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理解为四书五经,有人认为是别的什么经典。这里需要一个准确的定义,首先弄清什么是国学。我们认为,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国学乃是使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中华文化之所以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对人类进步做出特殊贡献的民族文化体系。国学经典则是承担这一文化体系的载体。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它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先…  相似文献   

5.
国学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人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诵渎国学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班牙文学大师塞万提斯塑造的经典角色堂·吉诃德以其疯癫的形象,单纯的思想及对理想的坚持成为了我们心中理想主义英雄的化身。理想主义情怀与实干精神兼具的切·格瓦拉被很多人看作现代的堂·吉诃德。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经年不朽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熠熠生辉?面对自己的理想,是否他们选择的为之奋斗的道路也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浮躁却美丽的年代,我们哼着光良的歌在海边大声许愿,我们手牵着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这样活着真好”,流行音乐、电视剧、休闲小说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将我们紧紧包裹住,偶尔生出一丝迷乱,偶尔有些彷徨,但这并不影响对于真善美的认知。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流行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他并没有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人们通常用时间来衡量经典与流行文化的差别,因为只有时间才能公正地审视任何一种文化的内涵和所存在的价值,那些最丰盛的精神食粮虽保存了下来,但并不意味着那些被舍弃的都是文化垃…  相似文献   

8.
郑玉 《现代语文》2013,(5):35-36
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根,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根。它唤起的不仅仅是我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还有我们意识深处对祖国、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台湾对国学经典的重视,值得我们思考: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母语教育的传统和价值,应如何唤醒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9.
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注重道德教育,尤其儒家孝悌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文化中心提倡以《弟子规》等一系列先贤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从培养人的孝悌仁爱之心入手,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构建人人内心平和,与他人关系融洽,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曹禺《原野》的经典化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从1937年作品问世到八十年代,其引起的关注并不多,并且多为决绝的否定之音。曹禺本人面对剧作的“遭遇”也表现出了某些“摇摆”。但是,随着时间和文化语境的变更,《原野》潜在的思想艺术价值不断得到发掘,并在一时期出现了气势宏大的“翻案”。与之相应,《原野》也不断被改编和搬上舞台,受到了观众极大的关注。尽管艰难,其在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地位已经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记载于传世经典,践行于历代英贤.优秀传统文化超越时空,历久弥新,与当今时代精神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使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大同理想,正在变成越来越清晰的社会现实.当今时代,讲好传统文化,不只是吟唱诗文、训诂经义,必须扣紧时代脉博,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传世经典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贯通,以当代实践洗涤传世经典之蒙尘,使其思想愈加光辉;以经典所承载的不朽思想滋养当代之人民,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归依,让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相似文献   

12.
潘健 《师道》2021,(4):57-58
女儿:“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主持人用此句开篇,为我们拉开了历史的帷幕。一首首经典诗词被现代人演绎出来,酣畅淋漓,如天籁之音,余音绕梁。我特别喜欢陈彼得老先生演唱的《青玉案·元夕》———抱一把吉他,坐在舞台中央,脚打节拍,右手挥舞,震撼全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相似文献   

13.
时下,一些中小学校热衷于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启蒙读物备受推崇。这些经典或者被作为校园文化墙的主打内容,或者被作为学生诵读的重要素材,或者被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课程。诚然,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启蒙读物,确实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教会学生正确的待人处事之道,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但是,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的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改革的切入点。道德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培养什么人,始终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以德为先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儒学经典作为核心,以文化为脉络,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儒学经典中有一些超越时空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是千百年来积淀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昌盛并走向现代化的文化和精神力量,我们在教育中应充分重视,并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突破,将之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应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西学范式所造成的文化影响,让课程改革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保持一定的文化张力,应成为课程结构调整的一个基本原则。而把中国文化经典以完整的文化表象、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地纳入现代课程,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综合课程,则是结构调整的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16.
陈晔 《江苏教育》2014,(12):64-64
经典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传承经典文化,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源泉。教育,作为传承经典文化的重要推手,必须在校园内旗帜鲜明地开展国学经典的教学,这是“根的工程,花的事业”。当下,不少学校注重开展国学经典的教学,提出了“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培养目标,形成了“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办学特色,以经典文化为引领,使师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切入点,通过"能读、乐诵、爱写、会演、践行"的国学经典五大行动,和传统文化相约,和国学相约,使学生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浸润心灵,塑造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今天我们口喊经典阅读,年轻一代或者大众,却都不读原著,只读别人的解释,这就会误事,会造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的后果,说不定比不读更坏。为什么要如此热衷于"经典阅读"?"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这几年我提出过一个概念:"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  相似文献   

19.
羌族释比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生死观,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观念,表现在以物观人的豁达生死观、对生死原因的探究、为追求长寿而对死神的斗争上,体现了羌人面对生死的独到见解和认识,具有独特的民族丧葬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浮躁却美丽的年代,我们哼着光良的歌在海边大声的许愿,我们手牵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这样活着真好”。流行音乐、电视剧、小说以铺天盖地之势将我们紧紧包裹住。虽然偶尔生出一丝迷乱,偶尔有些人彷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真善美的认知。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流行文化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它非但不会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我们是同时读着经典与流行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在金庸的作品中寻找江湖义气、侠骨柔情,同时我们在李白和杜甫身上体味古人真实的豪迈或者沉郁;我们哼着《同桌的你》来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