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宋代是咏梅诗的高峰期,梅花自宋以后,文人对其认识发生了变化,审美意趣得到深度的开拓发展.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写作了大量的咏梅诗,对其咏梅诗的分析,能窥视北宋初期咪梅诗的发展情形及趋势.对梅氏的咏梅诗进行分类,并将他的咏梅诗置于其整体诗歌的创作中和咏梅诗发展的整个历史中,来阐释其咏梅诗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全面揭示了咏梅成为元遗民诗人话语特征的历史文化原因与现实因素,及咏梅诗的时代特征,从而明确元遗民咏梅诗在中国咏梅诗史和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阳羡词派是清代非常重要的一个词派.阳羡词人创作了数量颇多的咏梅词.其咏梅词中萦绕着深深的故国之思:题梅花图以抒故国情怀、咏梅怀古以抒故国之思、相约探梅中流露故国之思.阳羡词人咏梅词中故国之思的产生与他们对咏梅文学的继承,阳羡地域的探梅习俗,以及他们身处易代的人生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的接受史程中,与其精神脉承之佳作,甚具代表、别有深意的当推瞿秋白与毛泽东同词牌、同题目之咏梅词。从陆游到瞿秋白,再到毛泽东,同题咏梅,异代心声,灵犀相通,各具神韵。在这三位诗人的咏梅词作中,瞿秋白的《卜算子·咏梅》在词心的抒发、精神的展示、境界的提升、艺术的创新诸方面,皆具承前启后的津梁作用。  相似文献   

5.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的接受史程中,与其精神脉承之佳作,甚具代表、别有深意的当推瞿秋白与毛泽东同词牌、同题目之咏梅词。从陆游到瞿秋白,再到毛泽东,同题咏梅,异代心声,灵犀相通,各具神韵。在这三位诗人的咏梅词作中,瞿秋白的《卜算子·咏梅》在词心的抒发、精神的展示、境界的提升、艺术的创新诸方面,皆具承前启后的津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两个方面浅议李清照咏梅词的个性特征:一是借咏梅表现恋爱婚姻中的女性情怀。二是以咏梅表现南渡流亡时的今昔之感与乡关家国之思。  相似文献   

7.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的接受史程中,与其精神脉承之佳作,甚具代表、别有深意的当推瞿秋白与毛泽东同词牌、同题目之咏梅词。从陆游到瞿秋白,再到毛泽东,同题咏梅,异代心声,灵犀相通,各具神韵。在这三位诗人的咏梅词作中,瞿秋白的《卜算子·咏梅》在词心的抒发、精神的展示、境界的提升、艺术的创新诸方面,皆具承前启后的津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苏轼所创作能编年的四首咏梅词中,除《西江月·咏梅》一词具有文字游戏性质外,其余三首分别作于密州、黄州、惠州时期,在某种程度上,以咏梅的形式折射出了作者在三个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费静珠 《考试周刊》2010,(32):29-32
纵观历代咏梅诗词,诗人们或从花时(如早梅,盛开之梅,落梅)来写,或从花色品种(如白梅、红梅、墨梅、腊梅)落笔;或者写其形貌,或描绘其精神品格;或咏梅以托情,或咏梅以言志。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似文献   

10.
陆游的咏梅诗词数量之多,内容之丰是空前绝后的。这既表现了梅的外在美,也表现了梅的品性美,并借此象征其人格美。长期以来,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专家学者认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在意境上与陆游完全“相反”,甚至于对陆游的其他咏梅诗词也给予否定。本文全面分析了陆游的咏梅诗词,兼对郭老的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1.
不少咏物诗词蕴涵谜趣。根据它们咏物时对“形”与“神”侧重点之不同 ,可分为三大类。而咏物是否有寄托 ,则需顺应自然 ,不必强求。要做到咏物而有谜趣 ,其共同之处是必须“避题”。  相似文献   

12.
张问陶是清朝中叶乾嘉时代冠绝蜀中的诗人,其诗独抒性灵,讲求自然、天真。诗人一生四度往返京蜀,经长江三峡两次,沿途写下了大量吟山咏水、观风赏物之作,最著名的是摹写三峡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文物古迹的诗歌,真切自然而空灵,极富艺术特色;其诗歌理论代表了性灵派的文学主张,与他的诗歌创作桴鼓相应。  相似文献   

13.
宋傲雪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4):39-40,43
辛弃疾作品奋发激越,慷慨悲壮,以"豪放"称长。其人才情富艳,其作清丽委婉,是两宋词人及作品所难以比拟的。辛弃疾的咏花之作俊逸清婉,表现出其词典型的婉约风格。从情致、色彩、神韵、节操等方面分析了辛弃疾咏花之作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咏物诗发展到唐代,已臻完美。宋人只能抛却陈规、另辟蹊径。陈与义的咏物诗的遗貌取神、侧面着墨的手法正是宋人所开辟的蹊径,并且非常恰当地体现了宋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宋代咏花诗非常繁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对梅花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在其现存4200百余首诗中有140首咏梅诗,这个数目在宋代、乃至历代诗人中都不多见。分析其原因,梅花不但契合了杨万里在诗中表达情志的需要,更与他个人的志趣、品节有关。通过考察杨万里咏梅诗,我们将不难发现,清新可爱的梅花是杨万里诗品和人格最好、最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王昌龄受当时激昂的盛唐精神和对边塞生活切实感受的影响,在他的边塞诗创作中,把自己个人的功业追求,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欣赏,对戌边将士杀敌报国豪情的感动,对将士们艰苦寂寞的戌边生活的感触等情愫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他边塞诗创作的主体特色。  相似文献   

17.
就诗人情怀而言,孟浩然"壮逸"诗的典范不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而是《自洛之越》《寻天台山》。他的《采樵作》《万山潭》《九日于龙沙寄刘大?虚》,表现了淡泊自足而又豪迈潇洒的情怀,既冲淡又壮逸,无论在他自己的诗歌中,还是在盛唐诗坛,亦或是在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史上,都有鲜明的特色和不容忽视的价值。这些诗表现了孟浩然独特的超越体验,在庄玄和佛禅之外别开新境,使山水田园诗人笔下较为暗淡的人生归宿问题具备了敞亮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罗隐诗歌的语言,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感怀身世之作,“善作亻宅傺之言”,慷慨悲凉,调高韵响,犹有楚骚之遗风;那些咏物抒情小诗,则绮丽与清绝并存,其精邃自然处,不让唐之初盛;而那些深含哲理的议论之诗,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咏桂诗的研究,揭示其形式美、意境美和精神美,展示其所包涵的中国传统化品格。  相似文献   

20.
李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105-106
梅尧臣个性精神是老硬、直诚、朴钝、刻厉和率性。这种个性精神一方面使梅尧臣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要求严格,反复锤炼,臻于老境,另一方面也使梅诗"用字稳实,句法刻厉",且论议争煌煌,兼有古硬和老健之美。其中率性任意、稍乏沉着冷静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梅尧臣的仕途晋升,但给诗人提供了接触广大穷苦百姓的机会,促使了其诗歌取材的变化和老健古硬诗歌艺术个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