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每个教师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品德与生活教师,面对的是刚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儿童。究竟如何认识、看待、评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或者说,这些孩子在教师心目中究竟占有何种地位?这些极为敏感的问题,关系到儿童自身的价值和尊严,涉及师生之间会建立起什么样的关系,教师能否从内心深处妥善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并确立起相应的信念,将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功或失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核心是要珍惜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可从以下四点剖析其要义。  相似文献   

2.
王老师曾问我,什么是“儿童观”?应该有什么样的“儿童观”?我开了一些书名和文章给她。几个月后,她来信着重叙述了她对改变传统教育观点和儿童观的看法。她认为,正确的儿童观应该是尊重儿童,热爱儿童,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她似乎明白了。情况究竟如何?我来到王老师任教的班级。活动室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的绘画,玩具柜上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墙角边放着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学,让孩子快乐的文学,是语言文学构筑的精神世界,是儿童享受并获得人类智慧与精神的源泉。它滋育着儿童爱的根系,在阅读和感悟中让孩子从小爱生活、爱文化、爱自然、爱社会以及爱自己。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究竟为什么要读儿童文学呢?又该怎样更为有效地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呢?  相似文献   

4.
每个教师必须正确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必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必须在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一、创设学习条件,提高教师认识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首先必须让她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对孩子态度亲切和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就是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有的教师给孩子取了绰号,还认为这样做是喜欢孩  相似文献   

5.
教育实践中,发现普通学校会有一些特殊儿童。这些特殊儿童的家长普遍认为,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未来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给普通学校教师带来一些思考。这些孩子最需要什么?日常工作中要如何教育这些孩子?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更新教育思想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儿童观认为儿童就是儿童,他们好模仿,喜欢游戏,好提问,喜欢成功,喜欢称赞。但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对孩子的好奇、好问、好动等表现出不耐烦或过多的管束,有的教师甚至当众讥笑孩子的缺陷,随意数落孩子的缺点,这些都是不懂得幼儿年龄特点,不按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的表现。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特点、需要和应有的权利,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爱护儿童,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去滋润每个孩…  相似文献   

7.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满足孩子的需要成为了我们研究的焦点。孩子们究竟有哪些需要?什么才是满足孩子需要的教育?我们该怎样做、从哪做起?这些问题常常使我们困惑。通过对先进理念的学习和具体的幼教实践,笔者认为,满足儿童的需要应从关注做起。  相似文献   

8.
一年级孩子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一识字工具以后,究竟是怎么开始阅读的?作为教师,如何帮助他们在阅读起步阶段顺利起航?通过跟踪观察和访谈,发现影响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文化背景、汉语拼音基础和日常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据此设计活动,激起儿童阅读兴趣,挖掘学生阅读潜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孩子语言文字的能力,面对儿童提出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我们树立怎样的教学观积极参与课堂?怎样实现课改的可持续化发展?这是语文教师面临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的价值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观、教师观以及教学观是基础教育三个最重要的价值观。但是,纵观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追问。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才算是好学生?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学校的教师?究竟我们的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或功能?本文试图从比较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记得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课改来了,理念更新了,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一、情感的课堂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学生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来书写的,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书…  相似文献   

12.
习题课是常见的一种课型,那么新理念下进行习题教学究竟做得如何?实际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化学习题课的教学怎样才能体现新理念?这些都是值得教师认真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学生”这个词,几乎天天听、天天说、天天用,那么,“学生”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教师工作有什么要求?不同的人看法不同。有的人把学生看作天真烂漫的儿童,不同的只是来到了学校;有的人把学生只看作是没有长大的、需要成人悉心呵护的孩子,等等。这些理解虽不能说大错特错,却不准确、不全面。通常,我们并不特别区分“儿童”、“孩子”、“学生”这几个词。谈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通常以儿童的年龄特点来替代,如“儿童生性好动、好奇”,“低年级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当表示对学生的亲切态度时,常把学生称作“孩子”,如好多老师会说:“…  相似文献   

14.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5.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6.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7.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8.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9.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20.
课堂真正的主体是儿童。在准备"认识周长"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究竟是要教师教学设计的精彩还是要对儿童的学习真正有帮助?教学究竟应该如何顺应儿童已有经验,怎样理解儿童的学习困难,促进每一个儿童更好更深入地学习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