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技术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昀  江林茜 《软科学》2001,15(3):24-27
本文提出了“技术社会生态”的概念,将技术纳入大社会生态系统中,并作为其中的要素,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因此,技术社会生态环境比一般的社会环境更强调了技术与其它社会自然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相互组合与匹配关系,即技术社会生态平衡。为了阐述这一观点,文章从社会生态技术与技术社会生态的概念;技术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技术发展的社会生态适应机制三个方面构建了本论题的逻辑框架,并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针对我国的一、二、三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技术环境效用是技术能够有效满足主体环境需要的一种特性。人之所“要”是技术环境之“用”原始生成的动力之源。物之所“是”是技术环境之“效”原始生成的客观之基。技术环境效用是技术创造主体在物之所“是”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以人之所“要”为导引,通过选择、设计、试验、检测、调整等生成环节和借助“因(自然因 目的因)果”转化链条机理的作用来实现其原始生成的。  相似文献   

3.
地图是以二维或多维形式在平面或球面上科学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图形或图像,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和文字注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地图已成为越来越生动、直观和精确地展示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空间特征的重要工具,比如人口地图、资源地图、军备地图等,  相似文献   

4.
何冬妮  易达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1):1685-1697
打造区域科创高地是破解“中等技术陷阱”难题的重要抓手。区域科创高地承担着突破原创性技术、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吸引汇聚全球高端科创要素、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重要角色和重大任务,是我国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引领者”“探路者”及“试验田”。为此,文章尝试在回顾和梳理区域创新系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释区域科创高地的角色,分析打造区域科创高地的要素,提出区域科创高地引领我国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生态技术是具有生态性质的技术,它是从天然自然到人性自然的一种技术应用,是人、技术、社会、自然作为整体生命存在的澄明。生态技术表现为三个层次:从技术自身来看,生态技术具有自我协调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从人与技术的关系来看,生态技术就是人诗意的实践方式与生存方式,是人、技术、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从天地人的相互关系来看,生态技术是与天地人相协调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技术演化的集成研究及新兴技术演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敏  银路 《科学学研究》2008,26(3):466-471
 本文对不同研究领域的技术演化进行了集成研究,分别从单一技术、技术系统和“技术-经济范式”三个层面分析了技术演化的内涵,与以往讨论技术演化的研究不同的是,本文的分析中不仅考虑了技术的自然属性,更从社会属性的角度提出技术演化是包含多要素、跨层次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演化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贫困区难以摆脱社会贫困、经济贫困和生态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由于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维持系统稳定性的要素比较单一,生态经济系统与自然界的光热水分的交换和循环构成了开放系统平衡的关键环节。系统自身自组织能力不能推动系统向高等级状态演化。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演化,既需要区域创新系统的不断完善,更需要外部推力作用。该文以定西为例,剖析了同类地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化过程中,存在于系统内部的和系统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指出了干旱缺水、垦殖砍伐、人口增长、结构单一、现代化水平低是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了定西生态经济发展的国家宏观政策环境、国际和国内的机遇与挑战,区域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人类活动的区域重点创新对策和外部推动战略。具体包括:“教育移民”战略;节水型生态农业战略;优势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生态补偿战略;环境友好型资源配置战略;财政转移支付战略。  相似文献   

8.
"技术-环境悖论"与技术自然属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技术自然属性角度审视“技术-环境悖论”,可以发现:技术同时作为自然环境变化的来源与补救方法,这一矛盾在技术自然属性的生成中孕育,在技术自然属性的表现中产生,在技术自然属性的“软化”中“弱化”。这一认识对于深入理解技术的辩证本性以及技术在自然维度上的“后现代”转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罗天强  殷正坤 《科学学研究》2016,34(9):1287-1293
自然规律是随着宇宙的演化而自然生成的,而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新规律的人工生成。科学实验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人们能够通过纯化简化实验发现自然界原本存在的自然规律,也能够通过强化激化及特殊实验和技术科学实验人工生成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规律。人工生成新规律,改变了人与规律关系的传统认识,并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设定新技术目标、加强实验仪器和设备的研制、加强稀有资源的研究开发与保护、加强技术科学研究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技术:改造社会的实践性知识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技术”是存在的,就其本质而言,它是社会科学在实践应用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是由一定社会的政府或执政党(主要是)创造、发明(制定)的,由全体社会成员(主要是)或一定社会阶层接受、使用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进而实现改造社会目的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可分为“作为意志的社会技术”和“作为制度的社会技术”以及“原生的社会技术”、“次生的社会技术”、“再生的社会技术”等;“社会技术”与社会科学、与社会意识形态、与“自然技术”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社会技术”具有保障社会运行、改造社会和导向、组织、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胡昌平  向菲 《情报科学》2005,23(2):161-165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状态。本文试图从企业流程管理出发探讨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化管理的基本理念、操作方法、网络技术、系统平台和机构变革,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面向流程的改革模式和组织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的内涵进行探讨,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中应包含技术成熟度和商业成熟度两层含义,就技术成熟度评价和商业成熟度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形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评价研究进行综述,将其分为评价实践的初探和评价实践的逐步深入两个阶段。最后,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在种业振兴战略背景下,重点关注种子龙头企业与农业科技园区的协同创新。文章利用2013-2015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及种子企业公开年报,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种子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作物育种两个子系统及其协同创新复合系统进行协同度测量,并对其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两系统的大多序参量有序度逐年增长,其中种子龙头企业普遍高于农业科技园区,育种体系建设相关指标对子系统有序度贡献率最大;中部地区种子龙头企业、东部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子系统的有序度最高,但两系统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水平偏低,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因此,我国未来应继续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加强子系统各要素的配合,促进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园区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企业化转制既是大学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发展趋势,也是建设主管部门对其的现实要求。转制的内涵涉及到产权制度变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和组织文化的转变等三方面。大学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化转制,涉及诸多利益方的重新调整,在目标、性质和利益等方面均面临困境。对此,应从政策支持、机制创新、经费保障和探索转制的针对性模式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张云昊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601-1607
随着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的转型,科学共同体与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形塑了一种以结盟、嵌套和公众缺场为主要特征的"漏斗"形治理结构。这一结构尽管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但却导致了社会风险的扩大和社会问题的增加,加剧了科学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是嵌入于社会的。因此,科学技术只有与社会保持均衡的张力,才能既造福社会又不危及社会。而要保持这种均衡的张力,就必须建构科学技术的对称性治理结构。立基于此,论文从科学治理已有的研究进路和实践历程出发,在对"漏斗"形结构进行建模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对称均衡的"菱形"治理新结构,认为建立分布式的"科学共和国"、重塑公众的功能与结构位置、确定四大主体的系统边界、发展边界间的中介组织和"科学掮客"、以及设置主体间的民主协商平台等是建构"菱形"治理结构的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16.
事物运变中相对稳态的客观存在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概念的抽象由此而确立,人天科学体系与精密科学体系遵循上述法则提取概念,元极学中的三元三极是从本原稳态上抽象出来的,它可通过不同的具体生化运变过程类比,测量是建立于一定时空及其生化稳态之上的专门化类比,该时空稳态对应三元生化过程中的一个相对的客观存在,反映了作为观察测量体系的本质特征,相应的测量不能超越这一稳态,时间是自然事物生化节律的内在类比,空间是具体物质存在的特征,时空一体运化构成时空境界,这一整体性观点是整体性学科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科技人才安全指的是关系到一个主权国家利益与安全的科技人才资源和发展系统具有免于遭受外部势力侵害与威胁的状态。其实现与"以用为本"人才观存在重要价值关联。"用"是科技人才的固有属性与本质内涵;是促进科技人才发展与安全的目的和动力;是科技人才安全实现的根本保证。纵观我国科技人才现状,科技人才实力不足,安全免疫力不强;人才流失严重,安全乏力。究其根本原因,是人才偏离"以用为本"。要规避问题,需要尊重科技人才"用"的本质属性,树立"以用为本"的人才观,建立健全"以用为本"的人才制度。  相似文献   

18.
技术使用是技术哲学中与技术设计相对应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使用者对蕴涵着自然规律的技术进行符合预定功能或不符合预定功能的操作、利用和发挥的活动,这不仅是"已经在此"的技术的功能在生活世界里实现的过程,也是使用者与技术的双向建构过程。对技术使用进行哲学反思,具有多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有其理论基础。陕西理工学院坚持走特色办学道路,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特色化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要进一步提高特色办学的认识,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地方高校要认清形势,扬长避短,找准切入点,才能提高竞争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Policy》2022,51(1):104397
This essay is an interpretative survey that explores the post-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EE&fSU) from a neo-Schumpeterian perspective. It argues that we cannot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of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of the post-socialist region if we only adopt the lens of what can be termed transition economics. Instead, the post-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is an open-ended process whose outcomes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as a disequilibriating evolutionary process involving the misalignment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parts of innovation systems. We develop a multi-level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outline several major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involving dynamic interactive capabilities as the core precondition for technology catching up. Technology accumulation and innovation systems are hybrid systems whose dynamism rests on various governing principles. The swing from one pure mode of coordination (plan) to other (market) explains limited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in both periods. Dynamic innovation systems are quintessentially hybrid systems. Crucial to this i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which the state plays, both as a contributor and as an obstacle to the transformation towards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