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心”写作不仅但是认真的写作态度,更是一种求真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写作”。就是要教育学生敢于说真话,抒真情,表真意。求真是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务,一个求真的教师,会鼓励学生敢于说真话。会指导学生如何说真话,怎么站在公正的立场去审视评价周围的人情世故。郭老师在这方面就为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2.
评语是一种特殊的写作.班主任老师及任课教师要本着客观公正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在师德评价中,教师是被评价对象,是评价的客体,往往很少有主动权。师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规范教师教育言行,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教育品质,鼓励教师自觉修炼师德,完善人格。师德评价要从教师的立场理解教师需求,辩证分析评价结果,在客观公正的评价过程中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师德评价的教师立场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2006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守中立,客观、公正、公开地评价中国大学,是课题组的一贯立场。本评价历年指标体系和权重的变动,都遵从上述立场。  相似文献   

5.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虚构的问题,长期争论不休。症结在“报告文学”的属性上。一贯的理论是,“报告文学”属于文学。其理由是:1、RePortage 翻译成“报告文学”;2、用形象来反映生活;3、运用文学的手法。笔者认为,“报告文学”非文学,并逐一批评了以上理由,提出“报告文学”是一种借鉴文学手法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立的报刊文体,并主张更名为“报告”。这就可建立报告独立的写作原则,解决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繁荣报告的写作。  相似文献   

6.
人民性作为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决定了作家写作时的那种自然而生的平民性。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在关注底层民众、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也以极大的热情对时代大潮中涌现的先进人物、英雄人物进行了平民化的描述,充分地体现了他崇高的人民性道德理想,奠定了他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斯诺的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和《为亚洲而战》在对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进行表达时,把握“客观公正”、“正义”的报道原则以实现其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作品中对尚处旧中国“腹中”的新中国的报道,则是通过对儿童、少年及某些特殊人物的“童年时代”的叙述,鲜明地体现了“客观公正”、“正义”的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赛珍珠一生关注妇女问题,对女性的命运与遭遇始终保持敏感。不寻常的童年经历和在华生活的记忆奠定了她为中国女性写作的基础。在《东风·西风》中,赛珍珠以其特有的双重文化背景和宗教立场,对时代变迁中的中国女性命运做了深刻而细腻的分析。作家通过批判旧礼教下妇女的"无我"婚姻,构建中西融合的新式婚姻,集中表达了自己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对赛珍珠女性主义意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化融合观;有助于我们反省现代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更好地聆听她们内心的真实需求。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赛珍珠一生关注妇女问题,对女性的命运与遭遇始终保持敏感。不寻常的童年经历和在华生活的记忆奠定了她为中国女性写作的基础。在《东风·西风》中,赛珍珠以其特有的双重文化背景和宗教立场,对时代变迁中的中国女性命运做了深刻而细腻的分析。作家通过批判旧礼教下妇女的“无我”婚姻,构建中西融合的新式婚姻,集中表达了自己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对赛珍珠女性主义意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化融合观;有助于我们反省现代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更好地聆听她们内心的真实需求。  相似文献   

10.
尹均生同志为我们献出了一本关于报告文学的专门论著《国际报告文学研究》。读了尹均生同志写的这部论著,最突出的一个感觉,就是独树己见、旗帜鲜明。他为报告文学提出了两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报告文学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是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而兴起的文学体裁;瞿秋白和周恩来同志是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报告文学是跟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红旗前进的,它同样经历了曲折的途程,同样经受了风烟烈火的考验。从周恩来同志和瞿秋白同志高举报告文学的战斗旗帜之后,郭沫若同志的《北伐途次》和方志敏同志的《狱中纪实》都是旗帜鲜明地反映了革命的进程的。再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11.
梅洁是我国转型期坛颇具活力的散和报告学作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她的报告学作品《山苍苍,水茫茫》和《西部和倾诉》先后获奖,掀起广泛而持久的阅读效应。就体品格而言,全景式反映郧阳人民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的《山苍苍,水茫茫》更多地表达了报告学的本性复归,并为90年代的报告学书写提供了鲜活的范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清醒的自主意识和大胆的形式革新;博大的母性情怀和激越的父性言说。这些品格无疑为新世纪报告学的拓进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照。  相似文献   

12.
报告文学独特的纪实性、真实性与文学功能的强大生命力,有着任何一个文学品种所未能具备的品格和力量。2003年岁末至200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攻坚岁月,反映时代主旋律的重大题材是主攻方向,在题材的广泛性、思想性的深层挖掘、艺术手法的新尝试、风格的多样化、新人创作的出现诸方面,均有可喜的突破,成绩骄人。在生活纷繁多变、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更期待着优秀短篇报告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但这常常被视为个体的一种人生观,而未像报告文学家那样把它作为国家民族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学的大部虽也时常将“忧患意识”作为文体功能,但却没有像报告文学那样角色明确和自觉,并且能一以贯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忧患意识”是报告文学主体思想情结的核心和本源,这应当被视为报告文学审美生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习惯上,人们对报告文学的体式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划分。前者有人物报告文学、事件报告文学、全景式报告文学,后者有传记式报告文学、书信(日记)式报告文学、札记式报告文学、访问记式报告文学等。但从创作实践考察,则还有诸如政论体报告文学、调整报告体报告文学、时事评论体报告文学、游记体报告文学等鲜有人论及。本文择其要者,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报告文学创作更加注重题材的深度挖掘和形式的创新拓展,突出表征之一便是对于"三农"题材的重点开掘与认真打理.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形成社会轰动效应的作品当数《我向总理说实话》、《中国农民调查》、《革命百里洲》等.这些作品的面世,不仅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明显有助于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且从整体上优化了转型时期我国报告文学的创作格局.以湖北农业、农村、农民为表现对象的《革命百里洲》,无论在题材开掘还是形式拓展方面都堪称此期"三农"报告文学系列中的精细之作  相似文献   

16.
当代报告文学写作中存在着一种女性主义写作道路:自觉的性别意识,积极的介入姿态,合理的想象,别样的笔致,注重情感真实,关注偶然事件;她们营造“在路上”的现场感,读者会随作者的游走与沉思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这类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人性化、体验型、介入式的报告文学,可称之为“柔性报告文学”,它打破了男性写作的英雄化、灌输型、预言式的“刚性报告文学”的单调模式。“柔性报告文学”与“刚性报告文学”优势互补,并从一个侧面显现出20世纪中国女性解放的道路,因而具有文学史与社会学史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7.
龚举善教授研究报告文学的著作《走过世纪门》日前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谢冕教授和尹均生教授给予了很高评价。该著以文化人类学视角为观察点,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20世纪中外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演进路线,对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及若干重要而敏感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到位的阐释,并就新世纪以报告文学为核心的纪实写作前景作出了令人信服的乐观展望,堪称报告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报告文学创作更加注重题材的深度挖掘和形式的创新拓展,突出表征之一便是对于“三农”题材的重点开掘与认真打理。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形成社会轰动效应的作品当数《我向总理说实话》、《中国农民调查》、《革命百里洲)等。这些作品的面世,不仅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明显有助于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且从整体上优化了转型时期我国报告文学的创作格局。以湖北农业、农村、农民为表现对象的《革命百里洲》,无论在题材开掘还是形式拓展方面都堪称此期“三农”报告文学系列中的精细之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报告学成为坛主流体的辉煌,与报告学作家奉行的体意识密切相关。在本书写与叙说的对象上,坚持以非虚构性为核心的体规范的本位坚守;在探讨写作方式上,不拘一格地进行叙说方式的刨新实验。在这样既矛盾又统一的体意识主导下,一个坚守体本位与锻造体活力的互动之路就生动地呈现在近百年报告学创造的宏伟时空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报告文学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就是中国古代的记实文学。但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文体,它又确实在外国报告文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与"五四"新文学同步而蓬勃发展起来,如今已成为国际报告文学的强盛劲旅。但对于报告文学"文学性"的质疑,至今不绝于耳,笔者认为,许多经典报告文学以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而成为时代的艺术化文献,独立于世界文坛。我们只有从国际报告文学发展的视阈,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报告文学的时代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