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中师范大学杨道麟博士的新著《语文教育美学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版),是一本推陈出新、切合时宜的书。作者按照"美的规律"对"语文教育美学"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美的建构"。一、美的语文教育理念:继承、扬弃、更新的"三级跳"彰显了美学探寻的创新美本书在理论上的一大亮点是著者囊括中外,融贯古今,对东方美学的真善美合一的理念、西方美学的真善美统一的理念和马克思美学的真善美同一的理念等作了准确的提炼;并  相似文献   

2.
儒家美学作为华夏美学宫殿的坚固基石,从孔子到宋明理学,有其完整的发展历程。它的思想学说,有其保守的方面,常常过分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的独立特性,重善轻美,重“理”轻“文”。然而,儒家美学也有刚健、进取的一面,它与道家美学的自然无为的超脱态度成为互补关系,与禅宗美学的顿悟直感观念成为对抗和对立,从而对中国的艺术和社会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比德说”、“美刺说”、“中和之美说”以及“文以载道说”等,都直接是儒家美学的体现或从根本上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劲凤 《考试周刊》2011,(89):27-28
语文的审美教育就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元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美学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美学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美学精神是一种和谐精神,美学精神是一种独立精神。中学语文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把握审美精神的特征,以审美教育为纽带,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在于使学生一般掌握美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感情,陶冶高尚情愫。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根本所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改革当前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诸多的实践和实验中,实施美育,或者用美学指导语文教育,是一个根本性的措施。语  相似文献   

5.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美育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很早就重视对学生的美学教育,近代的教育家更是对美育高度重视.美育已成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我们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语文教材和资源都是很好的美育载体,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训练,这是实现“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情趣”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文学自古就是一种美的化身,而初中语文是这种美学的一种载体,但实践证明,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是无关紧要的,甚至认为语文是极其枯燥、没有技术性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创新语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美好和真切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美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它们文质兼美,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符建科 《现代语文》2008,(10):99-101
语文教育是一种美的教学。有人说语文是“诗意的栖息”,“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的优美意境。语文教育应以人的素质为其主要目标。”(其中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里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表现美。语文教师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用美学的观点,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和内容着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发现白然美、认识人物美、  相似文献   

9.
<正>陈钟梁语文教育思想中对美育的诠释是通过美的教学启发学生追求美的生活。其语文美育观大致可分为明晰美的观点、明确美的内容和明了美的方法三个部分。启示我国当下构建中学语文美育教学机制时,要注意合理渗透美学元素,系统培养美学思维以及综合提炼美学策略。一、明晰美的观点,合理渗透美学元素随着当今"美学热"的逐渐升温,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体现教学内容美和教学过程美,这就关涉到对美的观点的认识。美的观点的首要内容,就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基于教学在美育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0.
侯艳 《教育与职业》2006,(36):106-107
道家在艺术美、人格美与自然美领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具有自由性的特征,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主张自然无为,尊重个性,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文章从道家美学的视角出发,提出当代语文教育应当追求学科自身的自由创造精神,这样,语文教育才能够在创新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