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它对封建社会政治的稳定、人才的选拔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到了近代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就上海地区,舆论即不一致:认为科举当废者有之;不必废者有之;科举当废、但不必骤废者有之;甚有主张科举与学堂合二而一者;等等。它折射了当时人们对科举制度不同的价值观,这些对今天的教育、考试制度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学记》指出:"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意思是说,君子既要知道教学取得成功的原因,又要明白导致教学失败的原故,这样就可以称得上一位好教师了。那么,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名优秀教师,怎样才能"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我认为,单靠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教育科研的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百年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举制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是如此之强,周而复始贯串各朝。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其后果既可惊又可骇,既可喜又可忧。在科举制度废止百年的今天,无论从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方面说,还是从为现实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方面说,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反思废科举的利弊得失,都有必要且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新教育在废科举后发展取向的偏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新教育虽然在废科举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却又存在着种种问题,新教育的发展取向也由是出现偏差。这是由于人们心目中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未泯以及近代社会的特殊情景所致。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力量办学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体系以及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充分显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溯世界教育发展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于三五百年前的社会力量办学已从数量、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占教育市场的绝对优势,很多的世界名牌大专院校都属于社会办学类,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发展。当历史车轮即将驶入20世纪之际,中国教育提出了‘废科举、立学校”的主张,培养其使人为完全之人物,并付诸实践。及至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神州大…  相似文献   

6.
语文独立设科,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的。鉴于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贫弱,1899年资产阶级改食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皇帝,痛陈科举之弊。其弊端连光绪帝都喟叹“西人皆曰为有用之学,我氏独曰为无用之学”,而后下诏废科举、兴学堂。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又恢复了原样。1901年,张之洞、刘坤、袁世凯等纷纷上书,详陈科举制度的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7.
晚清科举制废除以后,束缚新教育发展的枷锁打破了,新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教育开始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但是,废科举在给新教育开路的同时,也使新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时代难题,体现了当时作为社会改革一个重要方面的教育改革的复杂与艰难.  相似文献   

8.
中国成为文明礼义之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育受到重视并得到繁荣发展.中国文化中政教合一和尊师重道的历史传统,与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认识密切相关.孔子的仁学思想及仁学教育,始终把立足点放在社会和人生层面上,从而使教育与宗教绝缘.而社会之需要与发展,同人的需要与发展的平衡协调一致性,又自始至终都是仁学教育的目标.这样,一种特定的教育导致了一种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反之,民族文化一经产生定型,又赋予此特定教育以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历史使命.在一个经过重新设计的社会文化结构中,包含着教育与文化传承关系的认识和教育对文化结构的构建作用的认识.孔子教化为本的决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9.
未来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与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合理知识结构是人才的必备条件“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它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既反映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又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指教育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参与世界的经济、科技竞争、为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现代化建设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既是我国当前之大业,更是我国未来发展之所需.因此,教育要为未来培养人才,这是邓小平“三个面向”的基本精神,它既体现了教育的基本特征,又揭示了社会发展赋  相似文献   

10.
一民权之说——戊戌时代新旧思想斗争的一个焦点在十九世纪末叶的戊戌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曾经提出过各色各样改良中国社会的政治方案。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一项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社会习俗的改革,似乎都是促使中国富强的“根本之根本”。当他们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时,好像八股一废,就可人才辈出,中国也就可以立臻富强了,所以他们说,政治的改革“莫亟于废八股”;当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时,又好像工厂一开,就可外御强敌,内兴民利,国家的贫弱也就能立即走向它的反面了,所以他们又说,政治的改革“舍此无以  相似文献   

11.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宣布废止科举,兴办学堂。一纸诏书,宣告了已实行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从此永远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严复曾说:废科举是中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其重要性“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认为:1905年废科举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其意义大致相当于1861沙俄废奴和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不久的废藩。确实,废科举是一个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2.
陈晴 《教学与管理》2012,(24):58-60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华部分,它源于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但又把杜威的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为近现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今日之教育,怎么冲出"围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必要从陶行知的生活教  相似文献   

13.
去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规格之高,影响之大,社会关注之广泛,会后出台的教育方面的法律和政策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这次会议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中国教育跨世纪的一次动员大会。一年过去,全教会精神已结出丰硕成果。我国的教育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全教会提出的一系列目标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全教会对九十年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正在产生重大影响。 借东风,国家教委积极采取配套措施,推动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14.
教师赋     
伟乎大哉,教育!开天辟地,人类步入文明社会,读书不可一朝废于天下,学校不可一日缺于州邑,教师不可一时少于教坛。放眼世界,何来人才辈出,社会繁荣,文明相传?教育乃社会之基、国运之肇、为政之本、成才之道也。教育兴则人才盛,人才盛则百业旺。教育之功大焉!教育大计,重在教师。古往今来,代代教师胸怀天下矢志报  相似文献   

15.
全国自学考试从开考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数百万人才,这不能不说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甚至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为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分布面之广,影响面之大,参与人数之众,几乎是尽人皆知,而其文凭的社会认可度又得到了世人的公认。欲参加自学考试并取得自学考试文凭的人仍然是数以千万计。在这  相似文献   

16.
"生活教育理论"是基于中国教育现实和陶行知对教育之社会功用与促进人的发展之功用的理解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理论体系,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及促进教育功效的最优化配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我们可以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吸取其教育思想之精华并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相似文献   

17.
人类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社会才会持续发展。当前,中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技术装备业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先行部队,正活跃在各个建设领域,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大国、经济强国而努力。正视技术装备业现状,发展速度之迅速,地位与作用之重要,受学校师生之欢迎,确实是进入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时代。同时,技术装备业中领军企业极少,产品层次不高,无标生产的劣质教育用品大量进入教育采购市场,又给这个好时代抹上了厚重的阴影。  相似文献   

18.
文化滋养文学,文学反映文化。楚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淀与传递,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新质、融入新品。废名——有人说他是文坛寂寞的代名词,这位京派文学领军人虽不及后继同道沈从文的名气和影响,但身为湖北人的废名也以其罕有的文学风格与审美趣味独步文坛。纵观废名的文学之路,对生长之地湖北黄梅的眷念印记清晰可见,荆楚文化关注当下与浪漫诗意的特质一如既往地在同为湖北作家的废名身上呈现。  相似文献   

19.
韩愈在《师说》中曾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教师就要不断地谋“道”。这个“道”应该是教师自身思想品德的升华,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科知识的丰富和教学技能的提高,而且更主要的应是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学记》提出“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之也”和“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观点,对于每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受“西医东渐”思想的影响,以余云岫为首的“废医派”错误地认为中医的存在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因而对中医进行了系统批判,主张废止中医。面对余云岫等人的咄咄逼人之势,中医人士为维护自身利益,更为捍卫中国传统医学,一方面围绕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应被加入教育系统以及是否应被废除等问题积极与“废医派”进行辩论,阐明了中医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在论争中进行深刻自我反省,通过汲取西医之长,对中医部分缺陷进行了相应改正,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医的近代化。这段时期中西医间的数次论战展现了近代中国转型时期中西异质文明在医学层面的碰撞、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