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舜崩何年     
张介立 《寻根》2000,(5):78-80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诸多纪年,研究舜帝生平者不乏其人。但因理解各异,干支推算间或有误,因之说法不一。笔者在肯定《五帝本纪》权威纪年的前提下,利用新的史料,采用新的方法,对舜崩之年作一探讨。一、舜享年百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这与《五帝本纪》记载的尧的纪年相同:“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相似文献   

2.
河姆渡遗址为姚墟说史树青在中国历史上,关于虞舜的事迹,《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许多记载,虽然其中有不少是古代的传说,但反映了许多历史的影子。《史记·五帝本纪》张宁节《正义》引《括地志》云:“越州余姚县,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县...  相似文献   

3.
舜葬九疑释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九疑 《寻根》2000,(5):75-77
中国上古五帝,是国史公认的中华民族始祖。在《史记·五帝本纪》篇中,指实“五帝”葬所的,惟有舜帝。但对于舜帝的死葬,因历史上一些典籍的记载相左,古今人对一位杰出“帝王”葬在远离“帝都”的“江南九疑”,均有一些持疑者。本文试以史料、历史文物作依据,为舜葬九疑辨疑。一、舜葬之地《尚书》缺载其详,引来众说纷纭《尚书》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史籍之一,其对舜帝的记载极为简洁。在《尧典》篇中,仅记为“陟方乃死”。缺乏详细具体的记载。按“陟方”的词义解释,即巡狩方国的意思,这里可以认定的是,舜死于巡狩途中。正因为…  相似文献   

4.
陈慰中 《寻根》2003,(4):10-14
中国最早的社会,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三皇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人们通过渔牧、采集和狩猎谋生。五帝为神农、黄帝、尧、舜、禹,他们先后出现,奠定了中国农业的根基。在此以后,中国就开始称农  相似文献   

5.
《史记·五帝本纪》以《大戴礼·五帝德》为基础,对三皇五帝传说进行改造,有选择地记录黄帝与舜的事迹。黄帝本传将黄帝放置于战胜炎帝、中华文明初启的坐标轴中,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共祖,阐释中华民族人文历史的渐进过程;舜本传中特别安排的舜象斗争的神话故事,阐释了家庭私有制的产生。司马迁将关于黄帝的"其文不雅驯"的的神怪材料摒除于本传,而关于"舜象斗争"的神话故事却纳入舜本传,其中可见司马迁处理神话材料时,判断史料"雅驯"的标准为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司马迁将人的历史从荒怪的神话中剥离出来,但同时对神话化历史中的历史本质的真实性有深邃的洞察。因此,司马迁对黄帝与舜神话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已超越历史事实层面的真实,到达对历史本质真实的把握,这是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更高层次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余冰 《寻根》2000,(5):86-87
九月九日,中央有关部委和湖南省直有关部门领导,美国、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舜裔宗亲会的代表等三千多海内外各界人士及上万名群众,在湖南宁远县九疑山隆重集会,公祭舜帝陵。舜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五帝之一。九疑山舜帝陵自夏朝始建,四千多年来,一直为祭祖朝圣之所。到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帝陵建筑面积已达两万一千平方米。但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一九三五年的一场大火更将本已墙倾瓦漏的陵庙毁于一旦,只剩下“石老碑文古,庭荒蚁穴深”的废墟供后人凭吊了。新中国建立后,一九五六年湖南省政府即将舜帝陵列为…  相似文献   

7.
堯舜禪讓是中國人十分熟悉的故事,幾千年來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但《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卻說:《括地志》云:“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里。《竹書》云,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縣西北十五里。《竹書》云,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相似文献   

8.
正黄帝是中国上古史上少数几个创世纪的先祖之一。在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黄帝开启了中国历史的"五帝时代",由于"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都是黄帝后裔,俱出于黄帝血缘谱系,这也意味着黄帝同时开启了华夏民族抟铸与形成的时代。降至两千年后,黄帝又被抬出来,使其参与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辨识与认同工程。1902年梁启超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3年刘师培提出了黄帝纪年说,随后短短  相似文献   

9.
《周易》象数与道教神秘张志哲从中国文化渊源讲,道家早于儒家。道家传承夏、商、周三代以上的《周易》文化学系,儒家传承三代以下的《书》文化学系,即所谓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传统。这二个文化学系虽然有相互融合之处,但毕竟不一样。道家偏重于自然科...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李世民既已实现了贞观之治,萦绕心头的最大愿望当是如何使业已建立起来的繁荣和秩序长治久安并且臻于至境,其志上则欲攀五帝,下则不让三代。“吾欲富贵吾民”道出了李世民超越历史的志向,而不是仅仅让老百姓充当腹饱体壮的奴隶。《中子中说》后附的《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记叙了李世民的这种政治志向。  相似文献   

11.
一祝融八姓是上古时期活动在北方地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部族,也是楚人的祖先。祝融集团自颛顼、帝喾之世迅速壮大,至尧、舜、禹之世,已发展分化为多个部族集团,并在华夏部落联盟中担任职务。《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益、彭祖自尧时皆举用,未有分职。"  相似文献   

12.
张人元 《寻根》2004,(6):109-113
张姓的起源与黄帝部族有着直接的关系,张氏始祖挥公就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胞弟。河南濮阳古称帝丘,是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濮阳是颛顼的都城所在地。颛顼帝和帝喾均葬在“顿丘城南台阴中”(今河南内黄县境内),称为“二帝陵”。1987年8  相似文献   

13.
欢毛泽东作有《七律·答友人》一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若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此诗点出了九嶷山及舜帝的传说。九嶷山位于湖南省南部,在宁远县境内,素以独特的风光,奇异的溶洞,古老的文物,动人的传说,驰名中外,令人神往。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水经注》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传说舜帝死后,二妃娥皇、女英千里迢迢…  相似文献   

14.
舜·舜迹·文化交流邵九华舜的籍贯历史上有司马迁的冀州人和孟子的东夷人之说。孟子、司马迁都是世纪前的人物,但是距舜的时代也有二千多年之远,他们的笔下舜的事迹亦采自民间传说,可见舜的传说在那个时候已经非常的广泛。余姚也有“舜生于诸冯”的传说。余姚市长丰乡...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果仅就先秦时期孔子所编纂的《尚书》看,中国历史在尧、舜之后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关于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文化,孔子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几个问题徐麟一、命题的由来及其涵义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武帝三次诏制提出了三个重大问题(见《汉书·董仲舒传》),其大意分别是:1、五帝三王之道,据说是他们通过改制作乐来为后世帝王所继承的,但它在夏禹...  相似文献   

17.
中古时期的郊祀礼说与礼制,是作为一套整体性的知识,在诠释与重构中不断发展的。郑玄、王肃的郊祀理论,为五帝的身份提供了儒学学理上的说明,建立了天—五帝—众神的三级神祇结构。魏晋隋唐君臣对郑、王天说的理解与取用是片面化的。在南朝的郊祀礼制中,郑说与王说被化约为将五帝等同于昊天的“六天说”与将五帝等同于众神的“一天说”,分别应用于明堂、迎气、雩祀之礼与南郊祭天礼之中,但这一做法难以处理郊坛上的五帝神位。隋唐的郊祀制度吸收北朝的郊丘分立之制以及南朝的五精帝祭祀体系,有意识地调整五帝的祭祀地位。最终《开元礼》折衷前代礼说与礼制,确认了五帝作为天佐与帝君的两重身份,建立起昊天—五帝—众神的祭祀结构。这一祭祀体系虽然与郑玄、王肃的理论十分接近,但其本身并不直接来源于郑、王礼说,而是礼学与礼制经过反复的诠释与重构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21,(4)
正帝挚是五帝时代的古帝之一。由于文献记载太过简略,真赝杂糅,致使学者对帝挚族属与政治身份的认识颇多歧义。为了深化对五帝时代文明历史的认识,推进五帝年代学研究,本文拟就帝挚与少昊氏的族属关系、帝挚可否纳入五帝古史系统等问题略加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舜的出生地在马渚茅冥家舜的出生地只有孟子说的最真切。他在《离娄下》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他似乎认为历山只能算是舜耕渔之地而不是出生之地。然则要弄清楚这几个地名可太困难了。鸣条曾见于《殷本纪》汤代桀处和《吕览》《尸子》《淮南...  相似文献   

20.
采诗 《寻根》2013,(3):130-133
缘起台湾史学家潘英在讨论中国人名最初产生的情形及人名成熟时代时,曾说过:传说中五帝后期的尧舜时代,人才鼎盛,夏祖——鲧及禹、殷祖——契、周祖——弃据说都同时在这一时代出现,所谓高辛氏八才子的伯奋、仲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