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则谜语的谜面是“耳到、眼到、口到、心到”,要求打一字,其谜底是“聪”,即“聪明”的聪。细细玩味这个谜语,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刻道理。“聪”的确是由“耳”、“眼”、“口”、“心”四个部件构成的,使人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在学习时,只有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发音、思维各个器官的作用,全方位投入,才会变得思维敏捷而“聪”,也才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要求学生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耳到”,即课堂上要专心听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只有认…  相似文献   

2.
有则谜语的谜面是“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其谜底是“聪”。细细玩味这个谜语,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刻道理。“聪”的确是由“耳”、“眼”、“口”、“心”四个部件构成的。由此我想到,一个聪明的班主任也必须要具备“长长”的耳朵、“亮亮”的眼睛、“会说”的嘴巴和“善思”的心灵,因为只有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语言、思维各个器官的作用,全方位投入,才会耳聪目明,才能极大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3.
有则谜语的谜面是“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其谜底是:“聪”。细细玩味这个谜语,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刻道理。“聪”的确是由“耳”、“眼”、“口”、“心”四个部件构成的。由此我想到,一个聪明的班主任也必须要具备“长长”的耳朵、“亮亮”的眼睛、“会说”的嘴巴和“善思”的心灵,因为只有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语言、思维各个器官的作用,全方位投入,才会耳聪目明,才能极大的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汉字中以“耳”命名的偏旁有:“耳”字旁、左抱耳、右抱耳、硬抱耳,真正与耳朵有关的只有“耳”字旁,其它几种与耳朵真是风马牛不相及。“耳”,原是人的耳朵的象形:外像耳轮,中像外耳道。耳是人的听觉、平衡器官,从耳的字,一般与耳朵(听觉)有关。聪(听觉灵敏)、聆(细听)、闻(听  相似文献   

5.
现行语文课本高中第四册《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下边的句子里,用了“勿”、“弗”、“不”、“非”、“莫”、“无”、“未”等否定词。这些否定词在句子中各作什么成分?这些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 ①贤者能无丧耳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③九(?)之师,逡巡而不敢进④非我莫能为也⑤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⑥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⑦不如无行⑧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相似文献   

6.
根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听力语言残疾居残疾之首位。更令人吃惊的是每年除了有6万先天性聋儿出生,还有很大比例的孩子因疾病或防护不当导致听力障碍。这些患儿如未及时发现,常面临语言发育落后、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的问题。孩子耳“聪”目“明”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减少失“聪”,保护幼儿  相似文献   

7.
曾在不同场合听两位老师教学“聪明”这一词语 ,听后颇有感触 ,现将教学过程简录如下 :A师 :聪明是什么意思?生 :聪明就是会动脑筋。师 :对。那我们怎么来记住“聪明”这两个字呢?生 :“聪”字左边是个“耳” ,右边是个“总” ,合起来是个“聪” ,聪 ,聪 ,聪明的“聪”。生 :“明”字左边是个“日” ,右边是个“月” ,合起来是个“明” ,明 ,明 ,聪明的“明”。师 :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一起照他们的方法来记一记。(学生齐声说。)B师 :你们知道 ,历史上哪些小朋友很聪明?生 :司马光很聪明。一个小朋友掉到大水缸里 ,司马光举起一…  相似文献   

8.
女儿正在读小学,她们的同学中现在流行一首叫做《我的“自白书”》的歌,歌是这样唱的:“任老爸拿着炸药,任老妈拿着刀,我还是不想读书,哪怕只剩下一块面包。在老爸的威胁下我放声大哭,老妈在我的哭声中动摇,高唱着流行歌曲埋葬小学王朝。”  相似文献   

9.
有一次,我给学生讲授《屈原列传》,当讲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段话时,作了不同于注释的解释,于是引起了随堂听课的同科教师的异议。现在,我认为有必要将我的看法公诸同好,并阐述由此而想到的阅读文言文说解疑难的一种方法,以期明见者教正。当时说到,一这段话的头四句应当合而为一义来解释,认为:聪,指听觉聪慧:明,指视觉敏锐;“不聪”与“蔽明”连解,意谓“遮蔽了视听”,因而所听不聪,所见不明,不能分辨是非,弄清黑白。谗谄:言“进谗言谄媚”;邪曲:指邪曲小人;  相似文献   

10.
<正>从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开始,世代教人读书,历朝历代无数先哲都有谈读书之要:“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并有谆谆告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可谓读书精道箴言比比。所以,盛名之下再谈读书,着实犯难。可是,环顾当今世界,摆在面前的却是令人极其尴尬的局面——尽管我们独具五千年文明史、两三千年读书史,但是,“通过读书(而不是耳听)学习知识的比率”和“养成读书习惯的比率”竟然位居众多发展中国家之后,为“存书之首、读书之末”状!显然,  相似文献   

11.
植结崧 《班主任》2013,(5):39-39
语文课上。孩子们正在做习题。一向乖巧可爱的小菲突然举手,我走到她身旁,轻声问:“怎么啦,小菲?”小菲抬头看着我,委屈地说:“老师,小聪写了一张纸条给我……”“哦。”我不动声色,继续听着。“纸务上写着‘我爱你’……”“是吗?”我瞥了一眼耷拉着头的小聪,安慰小菲说:“没关系,我也爱你,这说明你非常可爱呀!”“可……可是我不爱他啊!”她已经有点抽噎了,看起来难过极了。我只能转个方向,对小聪说:“小聪,你爱我吗?”“爱。”他小声说。“你爱爸爸妈妈吗?”他想都不想就说:“爱!”“你爱我们班每一位同学吗?”“当然爱!”他肯定地说。“那你这个‘我爱你’到底是对谁说的呢?”  相似文献   

12.
“不幸”中的幸运,让我梦想成真1955年,我出生在河南省浚县一个乡下小村里。“贫下中农”的身份让我成了村里第一个被推荐到高中读书的学生。1973年元月,高中毕业后,村支书让我任村里新成立的“青年突击队”队长。我白天带领大家搞义务劳动,夜晚  相似文献   

13.
畅想     
我在花园里读书,书籍——就像百合散发着幽香;我在花园里学习,知识——就像茉莉洋溢着芬芳。我在大海边读书,书籍——就像大海任我们远航;我在大海边学习,知识——就像蓝天任我们翱翔。书籍,如果没有了你,宛若鸟儿失去了翅膀,怎能在美妙的书海里展翅飞翔?啊!我们品读,品读成人的饱经风霜,品读成材的神采飞扬,品读成功的灿烂辉煌。星亮点:比喻真是神奇,不仅能抒发内心的感受,还能让他人也感同身受。你看,第一、二节把“书籍”比做“百合”“大海”,把“知识”比做“茉莉”“蓝天”,这是多么富有自然气息的比喻,读着这些句子,我们都能从中闻到…  相似文献   

14.
从教七载,为“官”七“任”(班主任)。个中滋味,就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读书三境界。而正当我“蓦然回首”时,觅得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悟读之,真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这本书是2003年9月第3版第5次印刷,已印289000册,除去作者因时代背景所限制而带有的一点“应试教育”痕迹外,我觉得这本书所表露出来的作者的一种忘我精神和创新精神,对现在的教学、班主任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魏书生,中国教育界的杰出代表、教育改革家。他从1986年起任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1995年起…  相似文献   

15.
按我出生的环境,我本应该终生成为一个贫农。但是造化小儿却偏偏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一个知识分子,从小知识分子播弄成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又从中年知识分子播弄成一个老知识分子。现在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耳虽不太聪,目虽不太明,但毕竟还是“难得糊涂”,仍然能写能读,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仿佛有什么力量在背后鞭策自  相似文献   

16.
有则谜语的谜面是“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其谜底是:“聪”。一个聪明的班主任也必须要具备“长长”的耳朵、“亮亮”的眼睛、“会说”的嘴巴和“善思”的心灵,因为只有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语言、思维的作用,全方位投入,才会耳聪目明,才能极大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7.
你为谁读书?     
上初二的儿子刚学完一篇《为中华崛起读书》的课文,教师依葫芦画瓢,要求同学们也写一篇《我为XX读书》的作文。儿子告诉我,班里同学的读书观五花八门:有写为家长读书者,有写为将来找个漂亮女孩读书者,有为考大学读书者……儿子写的是《我为生存而读书》。我认可了儿子的读书观,也未贬低他的同学那些并不“高尚”的读书观。作文者,实话实说也,何必“低俗”时却伪装“崇高”?几天后,儿子大呼上当,说老爸的话不可轻信,原因是凡庸俗的读书观,不论行文如何入情入理,一律给了不及格。教师要求大家写成“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  相似文献   

18.
从我记事开始,身边就充斥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观念,还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激励人读书的诗句,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我开始读书,是从《十万个为什么》开始的。  相似文献   

19.
三境界     
方鸿懦 《中文自修》2006,(10):45-45
据说坐禅有“三境界”,是谓“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复是山,水还是水。”化而用之于“读书”,是否亦有“三层次”宁初入门者是:读书是读书,不读书是不读书,我是我,书是书,分得清清爽爽,毫不含糊,是为一层。而在“知入知出”者,则读书是为着“不读书”,而“不读书”其实亦在读书,已知将书读薄读化,懂得“学问皆在书外”,是为二层。  相似文献   

20.
我的乐于藏书,来自我的乐于读书,而我的乐于读书,又来自我的必须用书。在我来说,藏书是手段,读书是过程,而用书,则是目的。书何以用?用于修养,用于事业,用于研究,用于写作。用传统的观念来看,这或许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了。此时读书,浑然不知书之为用。五、六岁时,父亲在家课我以“三、百、千”,因我生性思钝,死记硬背,颇以为苦。由小学而中学,自己会读“闲书”之后,才渐知读书的乐趣。当时所读之书,仅止随缘涉猎,漫无目的。直到自己当了教师,才有了“书到用时方很少”的感哨.才悟出读书主要是为了用书。后来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