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诗经》作为中国诗歌文学的滥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学和思想内涵。班固所撰《汉书》,不仅有其重要的史学价值,其中引用了丰富的《诗经》资料,也是我们研究先秦与西汉《诗经》学的重要文献。本文试从引用次数统计,引用的方式、特点及引用的意图、形成原因等不同角度浅析《汉书》引《诗》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广韵》既为韵书同时又是一部字书,因此在解释字义时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作为例证。对引《诗》的情况从引用形式、释义、字形及内容等方面与《毛传》作比较研究,可为《广韵》和《诗经》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先秦原典文献《左传》存有大量用诗记录,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其用诗目的也呈现知志、观风、言事、述理的多样化特征,是《左传》区别于其他先秦文献而独具自身文本特征的重要表现。从《左传》“君子曰”类史评用诗可以看出,《左传》频繁引诗用诗实际是先秦儒家“以诗论政”思想的结果。若进一步追溯《左传》这一儒家用诗思想倾向的根由,实际是《诗》具有理论价值与阐释弹性的特点而担负着政治语言功能使然,是周代“立言不朽”的礼乐文化传统对各级贵族政治场合用语的现实需求所致。  相似文献   

4.
曹操作品中对《诗经》的引用主要有借用意象,直引原句、篇目,整合概括句子入诗入文等形式。与前代文人引用《诗经》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前者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对原文直接引用和概括式的引用,表现在内容上就是突出引用的实用目的。后者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对原文直接引用的形式减少,概括引用的形式增多;与先秦文人的引诗、赋诗必须有一特定的时间场景不同,曹操作品中的引诗主要讲究的是文中的语境;曹操作品中的引诗与前人引诗的情感参与方式、程度不同,前人的引诗多以政治伦理色彩为主,曹操多是以主观情感色彩为主。  相似文献   

5.
“善引用”是《世说新语》的重要特点,其引《诗》用《诗》的部分尤其值得关注。或正取《诗》义,或反取《诗》义,剪裁舍取,化为己用。魏晋士人引《诗》,是由中国士人的知识结构和对《诗经》的特殊偏爱,魏晋时期文学自觉、尚清谈等时代特色及整个民族文化谱系中引《诗》用《诗》的传统等文化心理因素共同导致的。这对研究《诗经》经学地位的解构、文学审美的突破及其在文学史、传播史层面的影响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子》一书中引用、论说《诗经》多达38处,主要目的在于借以充当立论依据。孟子在对《诗经》的论说中,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说《诗》观点,但是,受其引《诗》功利性目的的影响,孟子对所引诗句的具体阐释带有脱离文本而迁就应用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孟子说《诗》理论和用《诗》实践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孟子》一书中引用、论说《诗经》多达38处,主要目的在于借以充当立论依据。孟子在对《诗经》的论说中,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说《诗》观点,但是,受其引《诗》功利性目的的影响,孟子对所引诗句的具体阐释带有脱离文本而迁就应用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孟子说《诗》理论和用《诗》实践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在《左传》描述的庞杂的社会政治生活场景中,由于人们的言语行为被根植于意识中的崇礼观念所约束,《诗》成为与人往来时委婉曲辞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诗》现象成为研究的《左传》一个关注点。宏观来看,从场合、目的以及形式三个方面可以对《左传》引《诗》的特点进行概括。《左传》引《诗》也经历了一个流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汉代对《诗经》的研究继承了先秦研究《诗经》的成果,同时也注入了汉儒对于《诗经》的独特思想和汉代的时代特色。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出土,使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先秦与汉代在说《诗》态度、对《诗经》社会作用认识、对《诗经》政治作用认识、对《诗经》历史性认识等各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刘向的《列女传》每一篇故事的结尾都引用了《诗经》的句子作结。这些故事所引用《诗经》的句子 ,有的与其内容相符 ,有的相近 ,有的则不是用其本义 ,而是借用诗中的形象与语句表达自己的感情 ,借诗以言其志。《列女传》在引用《诗经》的观点及欣赏《诗经》的心态方面取得了某种和谐和统一  相似文献   

11.
代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本论文对《左传》庄公元年至庄公三十二年的所有代词做一个研究,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辅助代词四类,并概括这些代词在句中所起的作用,以期对先秦代词、战国词汇有个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春秋晚期大夫家史的兴起,是先秦史学发展和史著形成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现象.以《左传》所记载的一些春秋人物传说为切入点,考察《左传》对家史的取材,可知既有直接取材也有间接取材.这不仅可以说明家史是先秦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还能提示我们先秦史著复杂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虽然《左传》叙事的文学性与历史真实性是一种彼此互构的关系,对于《左传》成书有至为重要的作用,但《左传》的这种文学性对历史真实性的消解,使《左传》叙事游离于文学与历史真实之间,使得《左传》虽有史之用,而非史之体,使得《左传》既不属于纯粹的文学著作,也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14.
《左传》、《论语》分别可以看作春秋时期书面语和口语的代表,通过对两部书中“莫”字用法的比较,探讨“莫”在先秦的用法,尤其是争议颇多的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15.
《左传》叙事与解经语不相协和是一个关系到《左传》是否传《春秋》的重要问题,故争论双方都对这种不合的原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无法达成共识。绕开《左传》是否传《春秋》的问题,从比较中立的立场出发,《左传》叙事与解经语不合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左传》叙事既有解释经义的功能,又有表达叙事者自身历史认识与评价的功能,超出了“春秋大义”的限定,从而导致《左传》叙事与解经语之间存在张力与不合,并使得《左传》叙事在后世义理的标准下遭到严厉批评和质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史家有分叙史实与言论的传统,《左传》是一部把史实与言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编年史,不仅记载了春秋年间各诸侯国兴亡衰变中的重大事件,而且收录大量有价值的人物言论。这些人物言论采取了多种论述方式,但其中主导方式是引证法。引证法在《左传》人物言论中表现出独立性(独立作为论据)、频繁性(使用较多)、多样性(方式多样),是一种发展比较成熟的论证方法。由于引证法的频繁使用,使得《左传》人物言论呈现出普遍的以古论今的倾向。这样的论述方式,很典型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某些思维特点,是和当时的社会形态及当时人们的思维水平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7.
诗谶者,关乎诗之神秘预验之事也。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完全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其中,又以《左传》所记尤为典型和特别。《左传》中的诗谶,大致可分为三类:繇辞之谶、歌谣之谶、赋诗之谶。诗谶与原始巫术、宗教思维有关,这三类谶的演化,基本上反映了春秋时期诗谶由宗教世界向人文时代嬗变的痕迹。《左传》中的诗谶,本质上当被看作一种文化叙述策略,其所依据和反映的,正是彼时业已强盛的人文精神。故其诸多之诗谶现象,实为基于礼义德信、民本等思想所作的预验,亦即社会历史经验之显现。  相似文献   

18.
《左传》是一部儒家的史传和经典,思想倾向与《春秋》有一致性,但不尽相同。在尊奉王权、维护礼制和敬天保民等方面与《春秋》基本一致,而进步的历史观却与《春秋》存在着重大的区别。这就是《左传》承认历史的发展变化,肯定和赞扬霸主的事业,倾力描述诸侯争霸的成败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经”史”之别是王闿运《春秋》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并形成了他治《春秋》的整体思维意向。他认定《春秋》及《公羊传》、《榖梁传》是“经”不是“史”,在“义”不在“事”,而《左传》为记事之书。在此前提下,王阎运展开了对《春秋》学的研究,沿袭公羊家之“义例”解经风格,阐释经典之微言大义,以达通经致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刘知几《史通》的问世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对已往史书进行了总结,并且为后人撰写史书提供了指导原则,表现出了卓越的史识。在行文中,刘知几对《左传》颇为重视,每每将《左传》视为其史学理论的根据,不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左传》的史学价值,而且涉及其文学价值,虽然在当时没有被普遍认同,但客观上是对唐代《左传》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在《左传》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