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学教学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现今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是脱轨的,缺少生活化的趋势,不够贴近学生生活,这就造成了教学封闭化的问题,而思想品德教育一旦脱离了生活实际,那这种教育就没有进行的合理性,因此这就要求一线思想品德教师需要掌握将思想品德生活化的能力。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本人将就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多年教学实际,探究如何将思想品德课堂进行合理地生活化教学。  相似文献   

2.
<正>一、什么是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努力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找到与教材相契合的生活情境,力求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材料要以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之  相似文献   

3.
陈玉兵 《广西教育》2014,(25):116-116
正如何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优化教学,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创设生活情境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思想品德课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放在课程教学首位,把握思想品德与生活的实际关系,促使教学活动积极有效。以浙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为例,谈教学生活案例化,评教学结果有效化。  相似文献   

5.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生活的真谛,运用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指导生活。教师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改变初中生学习上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促进他们发挥并传递正能量。本文具体阐述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希望为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设计生活化的初中课堂教学模式,激励初中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理解思想品德知识,运用学到的知识,让初中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思想品德和自己生活的关联。本文将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出发,探究其有效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提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而且思想品德知识与现实生活相悖离,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体验不到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价值,而且不能将道德认知、情感态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学生的道德修养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建构。所以,让课程学习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联系,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和获取道德知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目前应重点研究和探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刘凯 《中国教师》2013,(24):27-28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知识传授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应注重将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与知识教学相结合,使学生真正领悟思想品德教学的内涵,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本文旨在从四方面探讨以案例为依托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即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要求借助社会性、教育性的案例进行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四个意义:一是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二是突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  相似文献   

9.
聚焦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杏霞 《成才之路》2012,(11):19-19
生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源泉,而脱离生活实践的思想品德教学必将成为无源之水,难以成为指导学生正确生活与生存的内在动力。为了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文章就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展开分析,让思想品德走进生活,以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并对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学有所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性质有清晰的认识。本文试图从感悟和例析等两方面探讨这一问题。一、感悟《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可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也就是说,教师应将教材中的相关材料转变为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材料。具体有  相似文献   

12.
刘娜 《广西教育》2014,(29):122-122
正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使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思想品德教学。一、丰富教学内容思想品德课程的时政性很强,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时政变化,与时俱进,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时事热点是瞬息万变的,生活教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师可以将时事热点或生活案例引入课堂,丰富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增强教材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进而通过实践深化课堂知识,并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值得广大思想品德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有效利用思想品德课后道德实践作业,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生活,凸显探究"是我校"三六"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之一,我们要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让学生体验生活气息,树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智慧课堂需要回归生活,在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将学  相似文献   

15.
薛小平 《广西教育》2013,(46):28-29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即教育,只有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实施生活化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与生活相脱节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丧失兴趣。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改变以“课本为本”的教学观念,实施生活化教学,以优化思想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6.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但是以照本宣科为主的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只能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应对考试,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思想品德课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所学到的高、大、上的理论内容毫无用武之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来应对生活,对此,教师需要利用生活化的手段来开展思想品德课,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学到有价值的思想品德内容,并借助所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来应对生活。  相似文献   

17.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思想品德课不仅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而且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更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新课标实施后,思想品德学科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很多教材内容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给思想品德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让现实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说教,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思想品德课程开展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学生灌输更多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借助这些知识来应付考试,而是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借助丰富的思想品德内容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掌握为人处世和生存的方法。除此之外,思想品德课程还涉及了国家的政策方针、经济、文化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在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借助生活化的手段来丰富课堂,将生活与思想品德联系起来,为学生以后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的思想品德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吹响。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思想品德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课程标准中这一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描述,道出了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性,体现了"思想品德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因此,用生活的观点重新审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