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景再现:第一次质疑:针对课题的质疑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块儿学习17课——生(全体学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1:地震是怎么回事?课文写的是哪里的地震?生2:课文写了父与子的什么事?生3:这对父与子最后怎么样了?这是一对怎样的父  相似文献   

2.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地震,父亲安顿好妻子后,便急忙奔向儿子所在的学校,可是太晚了,那里早已变成一片废墟。父亲十分伤心,在快要绝望时,突然想起了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你在一起!于是他坚定地搬走  相似文献   

3.
片段一 :层层剥笋探究悟理(生读钓鱼、放鱼的段落)师 :“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鲈鱼 ,爸爸却让放掉 ,他是不喜欢这条鱼吗?生 :不是 ,我觉得爸爸很喜欢。师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1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生2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生3 :我觉得这两句话中的“欣赏”“盯” ,既写出了父亲看鱼 ,又写出了他的心情很高兴。生4 :如果父亲不喜欢他就不会看了又看。师 :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父亲既然这么喜欢这条鱼 ,却非要让“我”将鱼放掉 ,你觉得父亲的做法对吗?(生读书 ,分小组讨论 ;师抽生回答)生1 :我觉得父亲做得对 ,…  相似文献   

4.
二00五年全国小语会在黄山成功举办了二十五周年的庆祝大会,在本次大会中,我有幸听取了浙江特级教师卢雁红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她带领学生潜入文本,删繁就简,感悟如山的父爱,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一、选择重点段句的反复诵读,让学生在心中树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师:请同学们读读第十二自然段(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师:生自读前几句,说说你听出什么?生:(我听出)父亲挖土堆时间很长;父亲挖土堆时很焦急;生:我知道了36小时就是2160分钟,50节课。(这是第一层面老师引导学生从读中去知道时间的漫长,感受父爱的执着)师:“没人…  相似文献   

5.
没有用的事     
父亲很忙,但再忙也没忘了教育儿子。自己的儿子嘛,和自己的老婆要区别对待。老婆是别人家的好,儿子呢,是自己家的好。谁的儿子谁不爱呢?儿子拿起一本故事书,刚要看,父亲说,不许看,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干没有用的事,你为什么不听呢?儿子嘴里嘟囔一句,把书放下!父亲说,你刚才说什么?没说什么。没说什么你说了什么?是不是不服气?对我的话有抵触情绪?儿子转身走开,把电视按亮,调到动画片节目。父亲说,不许看,这也是没有用的事。把电视关掉。另外,你还没回答我的话,你刚才说了什么?儿子不动。父亲走过去关掉了电视。正在电视里舞着乾坤圈的哪…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读了一篇歌颂伟大父爱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令我非常感动: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就跑到儿子的学校,那间学校已成了废墟,他走向儿子的教室的位置,他挖呀挖,从8小时挖到36小时,没有停止过,没有气馁过,当他挖到38小时的时候,他听到儿子的声音,有14个孩子和儿子在瓦砾下面,父亲叫人们来帮忙,终于救出了儿子和14个孩子。儿子和父亲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这位父亲那么无私,那么伟大,他完全不顾自己的生死,奋力要救出自己的儿子。  相似文献   

7.
我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后,内心被深深地震动了。文中的这对父与子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这篇文章主要写1989年,美国发生了大地震,当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忙去找他七岁的儿子时,  相似文献   

8.
实录呈现:(课前5分钟)指导学生读书。师:读完之后你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这篇课文的题目为"台阶"而不是"父亲"?师:你呀,把老师问住了,等你深入理解完课文后自会明白。初读课文,文中出现了几个台阶?生:旧台阶和新台阶,师:旧台阶共有几阶?生:3阶,新台阶共有9阶。师:父亲对两个台阶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父亲总说我们家的台阶低.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讲究详略,注意疏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主要讲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过后,一个父亲为了心中那个爱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一片废墟中,冒死不懈,历尽艰辛地施救,孩子在黑暗与危险中鼓励小伙伴们等候生命的转机.父与子用真诚的承诺书写了一曲生命的传奇!文章重点写了父亲坚持长达38小时的寻找救助.这一部分的语言描写有电影画面般的质感,权作文本一"密",但"密"中有"疏".孩子在漆黑的瓦砾堆下,38小时无水、无食物,在恐惧和危险中等待救援中所发生的一切,只是通过父与子的对话一带而过,可谓文本的一"疏".我们的教学应抓住文本的"密"与"疏",通过学生读、思、说、写等相关的语言文字训练,感悟父子间的深情,体会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10.
【片断一】师: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这“尖叫”,是在述说什么?生:(着急地)不要伤害我的孩子!不要!生:(绝望地)啊,这是我亲爱的孩子啊!别伤害它好吗?求求你,别伤害它!生:(视死如归)你冲着我来好了!要伤害我的孩子,我和你拼了!师:在这危急关头,老麻雀明明知道自己无法救出小麻雀,但它不计后果、不顾一切也要拼死去保护。同学们想想,一般情况下,只有谁,才能面对危难如此奋不顾身?这种强大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力量?生:我觉得应该是妈妈,只有妈妈才会这样做,这应该是一种母爱的力量。生: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也会这样做…  相似文献   

11.
正(课前讲"罗斯福保守秘密"和"周总理妙答外国官员"的机智故事)一揭题释题师:今天,宋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很会说话的小孩,愿意一同前往吗?——(出示课题"杨氏之子")他是谁?(生齐答"杨氏之子")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杨氏的儿子。生:姓杨的女人的儿子。不对,应该是姓杨人家的儿子。师:对的,在这里"氏"是姓氏的意思。杨氏之子就是杨家的儿子,杨家的儿子就是杨氏之子。师:(指名两个男同学)你是——(生:李氏  相似文献   

12.
一导入课题 积累语言 师:我上课提的第一个问题特别难.我要看看你们会不会答,敢不敢答.请举手.好的,有一位,你先站起来.上课举手发言是锻炼自己的机会,但这个机会需要你自己积极争取,你不争取,机会就从身边溜走了.这位同学今天第一个举手,我不为难你.你告诉大家,今天我们上课的课题是什么? 生:草原上的花. 师:刚才没举手的同学后悔没有? 生:后悔. 生:不后悔. 师:我再给你们一个机会,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这回可没那么容易了.(生笑)现在想退回去还 可以,回不回去? 生:不回去. 师:好,请到讲台前来.你把课题写在黑板上.从文题中,能不能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相似文献   

13.
<正>课前谈话:师:小朋友们,你们现在已经学到哪一课了?生:(齐)我们学到《我要的是葫芦》。师:那之前的课文你们都熟悉吗?生:(齐)熟悉。师:要不测试一下?生:好啊。你来吧。师:(出示: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对红领巾、一片欢笑)孩子们,看到这几个词语,你们联想到哪篇课文?这四个词语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生:小朋友到郊外去游玩。  相似文献   

14.
写在开栏     
儿子对父亲进行了一次“心理测验”。 忙完一天工作的父亲,疲惫地回到家里,十岁的儿子抬头望着父亲说:“我爱你,爸爸。”父亲不知该说什么。 好一会儿,父亲只是站着,看着儿子,终于似有所悟地问:“你想要什么?” 儿子笑了,说这是老师让我们对父亲做的心理测验。  相似文献   

15.
书痴     
正6月6日晴今天,我在家看漫画书《父与子》,里面有一组漫画叫《书痴》。说的是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有个共同的爱好——读书。星期天,这对父子俩来图书馆借书,图书馆老板向他们介绍了一本书,父子俩很高兴,因为这本书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父子俩如愿以偿地借到了这本书。在回家的路上,儿子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如痴如醉地边走边读。父亲背着手、弯着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紧跟着儿子,眼睛一直盯着书。父亲想吸一口烟,可他忘记了烟斗就  相似文献   

16.
共情疗法     
儿子:我真想打麦克一巴掌!父亲:为什么?怎么了?儿子:他把我的笔记本扔到垃圾箱里了!父亲:你是不是先招惹他了?儿子:没有!父亲:真没有?儿子:我发誓!我根本没碰他!父亲:那好,麦克是你的好朋友。听我的,别计较这件事,再说了,你自己也有毛病,有时候,你也欺负弟弟,然后还责怪别人。  相似文献   

17.
小说《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位父亲冒着余震的危险营救掩埋在废墟中爱子的故事。文章以凸现人世间的真爱为主题,以演绎真情为泼墨点,给读者献上了一份撞心灵的人生厚礼。读罢《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读者一定会被父亲、儿子以及芸芸众生的崇高言行深深震撼,灵魂上亦会得到一次庄重的洗礼。  相似文献   

18.
刘六良先生的小说《富商与乞丐》,看似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贫富差别——父亲是富商,儿子是乞丐,实则反映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父与子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父亲曾经是乞丐,通过个人奋斗,在商海里几经搏杀,才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人生天空;儿子在贫困潦倒中始终记得自己有一个富商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不辞艰辛,从农村到城市,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父亲。曾经贫穷的父亲一阔脸就变,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在农村的发妻与幼子,正应了流行的那句俗语——男人有钱就变坏;儿子找到了自己有钱的爸爸,接下来顺理成章地应该继承父亲的遗产。…  相似文献   

19.
刘六良先生的小说《富商与乞丐》,看似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贫富差别,父亲是富商,儿子是乞丐;实则是反映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父与子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父亲曾经是乞丐,儿子今后可能是富翁。父亲是通过个人奋斗,在商海里几经搏杀,才打拼出来一片属于自己的人生天空。儿子在贫困潦倒中始终记得自己有一个富商的  相似文献   

20.
最美的风景     
这次重登黄山,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是奇石、怪松,而是一对父子。登山途中,父亲对儿子说:“再苦再累也要自己上,我一定不帮你!”稚声稚气的儿子则挺挺胸脯说:“再苦再累也不许你帮我——咱们说好的。”于是,这庄严的对话也就深深地迷住了我。在即将登临天都峰顶的那段最困难的登攀途中,我目睹了这对父子的壮举。先是儿子摔倒了,父亲刚要扶他,满头大汗的儿子摆摆手,拒绝了。可是儿子毕竟摔得挺重,摇摇晃晃刚站起来又要摔倒,父亲伸手要扶他,然而又毅然地把那只手收了回来。我怦然心动,分明看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一道用父亲的理智与儿子的坚毅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