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探索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主题之一:逃避。通过分析《一朵浮云》、《悲痛的往事》和《死者》中主人公的逃避、逃避的方式以及逃避的失败,揭示造成他们精神瘫痪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都柏林人》呈现出了个体、社会和景观三个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文本中的空间描述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实体,表达了乔伊斯对城市的深刻理解,揭露了都柏林令人窒息、毫无生气的社会现状。这三种空间成为了小说中的一种指涉系统,共同展现了都柏林这座瘫痪城市的全景。  相似文献   

3.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以爱尔兰首都为背景,反映弥漫于社会生活中的瘫痪状态。作品运用精神顿悟手法,使这一主题得以充分展现。乔伊斯在爱尔兰精神解放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4.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作为《都柏林人》的第一个故事,《姐妹》包含了瘫痪、腐败、死亡这三个后来在全书中不断重现的主题。正是这些主题把这15个短篇故事贯穿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姐妹》就是《都柏林人》的一篇导言。  相似文献   

5.
段晓丹 《海外英语》2012,(22):203-204
自从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于1914年出版以来,文学界对其作品的评论有很多。早期的评论家认为它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真实的描述了20世纪转折时期都柏林城内人们的生活。现代评论家倾向于认为除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之外该作品在象征主义以及顿悟等手法的使用上有独特的创新。该作品不仅用精美的语言展现了平凡都市人的生活,更是通过詹姆斯·乔伊斯的创作揭露了巨大的主题—城市瘫痪。该作品是多种写作技巧的融合,其中象征和象征主义的使用显示了詹姆斯·乔伊斯与传统技巧决裂的倾向,以下将深入剖析《都柏林人》中的各种象征主义手法的使用以及作用。  相似文献   

6.
曹霞 《考试周刊》2014,(80):24-25
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均以都柏林为背景,空间书写中将自己在都柏林的人生经历及民族主义情感融入作品中。在文本的交互中,乔伊斯与都柏林相互塑造,刻画了都柏林这一大都市镜像,勾勒出了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大都市原型。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文坛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创作以"一种处心积虑的刻薄的语体"著称.他在小说创作中,独创性地运用了各种叙事手法,包括"精神顿悟"--强化短篇小说的结尾;"作者引退"和"淡化情节"--让事实本身来讲故事,以及"内心独白"--忠实记录小说人物意识流以展现其内心世界.尤其是对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在作品<都柏林人>中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8.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第一部实验作品,它充分反映了乔伊斯对生活和艺术的哲学思考。为揭示都柏林瘫痪的精神面貌,在这本小说集中他实验并很好地运用了大量的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包括象征主义和他独创的手法——“顿悟”。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还发现了其中一些音乐和美术方面的技巧和更多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死者》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都柏林人》以爱尔兰首都为背景,描绘了20世纪初都柏林市井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瘫痪"状态,试图揭示爱尔兰社会的精神症结,唤起民族意识."精神瘫痪"在《都柏林人》一书中贯穿始终.本文探讨"精神瘫痪"这一主题在《死者》中的体现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乔伊斯的这个短篇小说集,以不同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描绘了本世纪初都柏林人麻木不仁、死气沉沉、处于瘫痪状态的社会生活,表现了现代人的空虚、寂寞、失落和困惑。有序排列的线型结构、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以及对比与象征结合和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这部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创新意义,开了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都柏林人》中的各色婚姻几乎均为悲剧式,其中充斥着酗酒家暴、寄生剥削、鄙视与怨恨等问题,书中还有许多终生未走进婚姻的女人。结合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对婚姻传统的否定与反叛,以及他对政治领袖巴涅尔因通奸罪被爱尔兰人民赶下台这一历史事件的忿忿不平,可揭示作者描绘都柏林人婚姻惨状的意图——对都柏林人婚姻生活的瘫痪做出诊断并为巴涅尔向虚伪的叛徒发起反击。  相似文献   

12.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集,小说集中的故事围绕着都柏林的角角落落展开形形色色人物的人生。本文通过分析小说集中几个故事的空间设置,发现在都柏林这座城市的大背景下,教堂、海边,以及节日庆典场所正逐渐被世俗化,宗教信仰逐渐失落,人们生活在精神瘫痪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
经典叙事学认为,《都柏林人》的叙事在故事层面,如人物、环境、情节的设置都具有传统小说特点。但在传统叙事结构掩藏下,它还存在着叙事逻辑层面断裂特点,构成了双重叙事结构。双重叙事结构的对比衍生出强烈的现实矛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和《米格尔街》,采用回望故乡的叙述视角,通过对故土人琐碎生活的记述,表现了对有限生存环境中小市民生存困境的关注。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又内蕴着作家的创作个性。因此,结合两位作家的生活经历,阐明抒写相同主题时两部小说集呈现的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都柏林人》这部短篇小说集自问世以来大多被评论者划入现实主义一类,但作品中使用的叙事策略:第一及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大量使用,不同视角间的频繁转换,以及对于叙述声音的控制,证明作品中的叙述主体有悖于现实主义小说传统,是一个退居幕后的、现代性的叙述者。  相似文献   

16.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为了表达"精神瘫痪"的这一主题,乔伊斯采用几乎贯穿小说中的每个句子和情节,准确地反映出小说的主题,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内涵。而在小说众多的意象中,"逃离"意象则贯穿小说中所描绘的童年、青少年和成年阶段。本文着重解析了"逃离"意象在小说中的体现及成因。  相似文献   

17.
《都柏林人》见证了个体主体性的蜕变和现代主义文学特质的萌芽。现代个体主体性的僵死消解了现实主义文学形式,它的复苏决定了现代主义的乌托邦特性。乔伊斯揭示了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尴尬和心灵废墟的悲怆,展现了理想的灿烂和复活的壮丽,阐释了西方人的主体性情节和上下求索精神。  相似文献   

18.
《都柏林人》作为乔伊斯的重要作品,在其中呈现出了现代主体的心灵世界.文本为每一人物都创设了一个生活世界,在此意义上,人物被理解为生存主体;并且,主体会自发地寻求幸福,但当幸福不可达成时,主体就渴望于获得救赎.由此,各个在表面上离散的主体,融贯为了一幅关于救赎幻愿的图景.在图景中,主体陷入了麻痹自我的肃穆.但在自然的...  相似文献   

19.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伯林人》始于第一个故事的垂死状态,止于最后一个故事的接近重生状态,建立了一个死亡-重生的生命循环。其中的各个故事不仅互为反映而且都是全作总体母题,即追寻母题从不同角度的再现。通过对神话本身以及乔伊斯对原神话暗喻的变形,如渔王与宗教信仰,荒原与都柏林的物质上精神上的荒芜,圣杯骑士,圣杯少女的关系与都柏林人的两性关系,圣杯与爱尔兰本土文化.土地的重生和水源的解放与小说集结尾处对重生希望的象征等比较,本文试图寻求一种对于《都柏林人》的双重理解:既作为一种对当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的自然思考.同时也作为人类对一种更广大的刺激状况,即伟大的生命循环的一种共通的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空间理论视域为引导,分析了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对主体所处的外部城市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的个性化书写和建构,以及这种独特的空间建构对处在该空间的都柏林人主体身份的影响,认为正是受都柏林这种混乱、黑暗、失衡的物质和文化空间的影响和挤压,才使得都柏林人呈现出焦虑、孤独、迷惘的主体体验,集体迷失在混乱的都柏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