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元洛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3,(7):72-73
唐代诗歌争奇斗艳,流派纷呈,其中的山水诗派(或称田园诗派)的掌门人,就是王维与孟浩然。世称“王孟”。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被后人尊称为“孟襄阳”。 相似文献
2.
文师华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9(1):45-46
《孟浩然研究》是王辉斌教授继《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之后出版的第三部唐代诗人研究专著。此书动笔于2000年4月,杀青于2001年5月,并于2001年11月在“全国首届孟浩然学术研讨会”上隆重推出。王教授从1985年开始涉足于孟浩然研究这一领地,在此书出版之前,撰写了《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孟浩然年谱》、《孟浩然入京新考》、《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等有份量的学术论文,因此可以说,这部《孟浩然研究》专著实乃王教授十多年心血的结晶,是水到渠成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3.
4.
5.
顾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1):60-60
按传统的记载,孟浩然去过长安两次,一次是《旧唐书·文苑列传》所载“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这是开元十六年(728)的事情。另一次是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所说与采访使韩朝宗一道入京,此事在开元二十一年(733),说详陈铁民《关于孟浩然生平事迹的几个问题》(《文史》第15辑)。可是从孟诗看,在开元十六年(728)诗人四十岁之前,浩然已经去过一次长安了。《新唐书·文苑列传》记载他四十岁到长安时的一件轶事:(王)维私要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 相似文献
6.
陈慧敏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75-77
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将盛唐时期优秀的诗歌著作大多都纳入其中,他选取诗人孟浩然诗歌共六首。他品评了诗人孟浩然的诗风和生平,摘取了诗中的句子进行赏析。故文章以殷璠选取的几首孟浩然诗歌为蓝本,以小见大,探讨孟浩然诗歌的审美内涵及产生原因,并探讨孟诗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象图式是人们的个体经验所得,给予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人们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转换和映射进行预测和推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多种意象图示的运用是它的一艺术特色,将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与其他的文学样式相比,有着更为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更多的作家、作品。要从这众多的诗词中领略精华,汲取知识,必须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激情导入,感受离别1.播放歌曲《送别》。2.教师话离别:同学们,你们听到的这首歌的名字叫《送别》。每当我听到这优美的旋律,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我仿佛看见,夕阳西下,长亭古道边,一对老朋友,执手话别;又仿佛看见,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在长长的站台上,向着列车远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十有八九堪称精品。本文试图从形成精品的文化背景及外在因素入手,通过唐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阐释解读,进而李白诗特有的离别世界,探究司空 图所推崇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真谛。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诗歌的基本风格虽“清淡”,这种风格的形成,就诗作的表现手法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浓景淡写,二是浓情淡出,浓景淡写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清词淡语”写浓景,“舍艳取淡”写浓景,“淡笔轻点”写浓景,浓情淡出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即:用缓出的形式言激情,用浅出的形式言深情。 相似文献
12.
13.
孟浩然是李白最尊崇的盛唐诗人之一。孟浩然与李白二人一生交往四次,其地分别为维扬、长安、襄阳、江夏。李白集中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二人最后的一次交往期间。 相似文献
14.
周立雷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7(1):14-15
重新品悟,有理由对唐朝诗人孟浩然千古名诗《春晓》的传统理解提出质疑。它抒发的实际上是诗人亲历的一个春日不眠之夜的思春、惜春、恋春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16.
论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极为复杂,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宗教的影响,包括儒教的无道则隐、佛教的超脱尘世苦、道教的逍遥人生的影响;二是历史上消极遁世者的影响;三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外,孟浩然游访寺庙、道观的活动对他隐逸思想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群,其中主要有表现流水、时间、音响、光辉等色调的“清”的意象群和以广角镜型、中景型、聚焦型、点染型的方式表现青的、绿的、翠的等景物的“淡”的意象群,这些意象群在景物描写方面共同构成了他诗歌的“清淡”风格。 相似文献
18.
三游湖湘是孟浩然生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直接影响着有关孟诗的系年等问题。章就孟浩然“三游湖湘”的历史真实进行了翔实考察,认为其时间分别在开元四年前后、开元九年岁末、开元二十七年秋日。此外,还订正了若干旧说之误。 相似文献
19.
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因此历代士无不受其影响。孟浩然受儒、道思想影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孟浩然所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诗歌作品中所用的儒、道典故,所表现出来的儒、道思想观念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心性情趣上。就儒道两家思想对孟浩然思想的影响力而言,儒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道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