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诗歌争奇斗艳,流派纷呈,其中的山水诗派(或称田园诗派)的掌门人,就是王维与孟浩然。世称“王孟”。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被后人尊称为“孟襄阳”。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研究》是王辉斌教授继《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之后出版的第三部唐代诗人研究专著。此书动笔于2000年4月,杀青于2001年5月,并于2001年11月在“全国首届孟浩然学术研讨会”上隆重推出。王教授从1985年开始涉足于孟浩然研究这一领地,在此书出版之前,撰写了《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孟浩然年谱》、《孟浩然入京新考》、《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等有份量的学术论文,因此可以说,这部《孟浩然研究》专著实乃王教授十多年心血的结晶,是水到渠成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集中所涉及交游人物约200人左右。对其中部分以行第,职官代人名的交游人物进行了重点考察,弄清楚了他们的大致生平概况,以及其与孟浩然的交往史等,有助于对孟浩然其人其作的研究与认识。  相似文献   

5.
按传统的记载,孟浩然去过长安两次,一次是《旧唐书·文苑列传》所载“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这是开元十六年(728)的事情。另一次是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所说与采访使韩朝宗一道入京,此事在开元二十一年(733),说详陈铁民《关于孟浩然生平事迹的几个问题》(《文史》第15辑)。可是从孟诗看,在开元十六年(728)诗人四十岁之前,浩然已经去过一次长安了。《新唐书·文苑列传》记载他四十岁到长安时的一件轶事:(王)维私要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  相似文献   

6.
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将盛唐时期优秀的诗歌著作大多都纳入其中,他选取诗人孟浩然诗歌共六首。他品评了诗人孟浩然的诗风和生平,摘取了诗中的句子进行赏析。故文章以殷璠选取的几首孟浩然诗歌为蓝本,以小见大,探讨孟浩然诗歌的审美内涵及产生原因,并探讨孟诗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象图式是人们的个体经验所得,给予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人们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转换和映射进行预测和推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多种意象图示的运用是它的一艺术特色,将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与其他的文学样式相比,有着更为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更多的作家、作品。要从这众多的诗词中领略精华,汲取知识,必须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曾静  谢芳 《贵州教育》2010,(7):32-33
一、激情导入,感受离别1.播放歌曲《送别》。2.教师话离别:同学们,你们听到的这首歌的名字叫《送别》。每当我听到这优美的旋律,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我仿佛看见,夕阳西下,长亭古道边,一对老朋友,执手话别;又仿佛看见,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在长长的站台上,向着列车远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十有八九堪称精品。本文试图从形成精品的文化背景及外在因素入手,通过唐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阐释解读,进而李白诗特有的离别世界,探究司空 图所推崇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真谛。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诗歌的基本风格虽“清淡”,这种风格的形成,就诗作的表现手法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浓景淡写,二是浓情淡出,浓景淡写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清词淡语”写浓景,“舍艳取淡”写浓景,“淡笔轻点”写浓景,浓情淡出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即:用缓出的形式言激情,用浅出的形式言深情。  相似文献   

12.
孟浩然是一个政治上不得志而又洁身自好的封建人,只是一个钟情于山水田园而且独标风韵的大诗人。他的思想行为上不忘仕进而又偏爱隐逸,他的心境虽有仕与隐的矛盾痛苦,但又以平和闲静为主。他以简净自然的笔墨把大自然的美景摄入诗中,形成了以清幽寂静、高远空间为特征的诗歌歌意境,给人以清淡之美。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是李白最尊崇的盛唐诗人之一。孟浩然与李白二人一生交往四次,其地分别为维扬、长安、襄阳、江夏。李白集中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二人最后的一次交往期间。  相似文献   

14.
重新品悟,有理由对唐朝诗人孟浩然千古名诗《春晓》的传统理解提出质疑。它抒发的实际上是诗人亲历的一个春日不眠之夜的思春、惜春、恋春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滞洛”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代的“东都”洛阳 ,是孟浩然一生中往来最多的所在之一。文章不仅对孟浩然至洛阳的时次进行了具体勾勒 ,而且对其“年年白社客”的“滞洛”生活进行了详细考察 ,认为其“滞洛”的时间乃在开元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的三入长安期间。之后 ,孟浩然便“自洛之越” ,与洛阳进行了永久性诀别  相似文献   

16.
论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极为复杂,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宗教的影响,包括儒教的无道则隐、佛教的超脱尘世苦、道教的逍遥人生的影响;二是历史上消极遁世者的影响;三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外,孟浩然游访寺庙、道观的活动对他隐逸思想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群,其中主要有表现流水、时间、音响、光辉等色调的“清”的意象群和以广角镜型、中景型、聚焦型、点染型的方式表现青的、绿的、翠的等景物的“淡”的意象群,这些意象群在景物描写方面共同构成了他诗歌的“清淡”风格。  相似文献   

18.
三游湖湘是孟浩然生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直接影响着有关孟诗的系年等问题。章就孟浩然“三游湖湘”的历史真实进行了翔实考察,认为其时间分别在开元四年前后、开元九年岁末、开元二十七年秋日。此外,还订正了若干旧说之误。  相似文献   

19.
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因此历代士无不受其影响。孟浩然受儒、道思想影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孟浩然所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诗歌作品中所用的儒、道典故,所表现出来的儒、道思想观念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心性情趣上。就儒道两家思想对孟浩然思想的影响力而言,儒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道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家居附近有北涧,即今之南渠,蔡洲即老营村,景空寺即在今谷隐寺遗址,洞湖为洄湖之误,今为余家湖,以此为参照,有利于确定涧南园的大致方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