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衡 《新闻三昧》2005,(7):53-53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一些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两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并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2.
梁衡 《今传媒》2005,(8X):57-57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些文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2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文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3.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4.
一人老了常沉缅于回忆往事。最近,新闻界的朋友们欣喜地庆祝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我不禁又想起了把我引上新闻工作之路的长辈之一范长江。在战争年代,我曾经在他领导下工作过一段时间,他的教诲,使我永远难忘。1940年6月,我从浙江上虞来到金华,进入了国际新闻社金华通讯站工作。国新社是党领导下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新闻通讯社,社长就是范长江。只是当时总社设在桂林,离金华很远,我只能从来往的信函和文件中,聆受长江同志的教益。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东南地区的国民党当局掀起了又一个反共高潮,我与通讯站的负责人计惜…  相似文献   

5.
艾风 《新闻界》2001,(1):35-36
许川离开我们已有 10年了,但他的形象仍活在川报老报人心中。大家平时有一句口头禅:“以后我要到许川那里报到 !”可见他很得人心。   我与许川相识相知已几十年了,但真正在新闻业务上有交往的,还是只有 80年代初几年。我在 1979年平反重返川报后,许川就我的工作安排,找我谈了两次话。他说:你离开新闻岗位已有 20多年,新闻业务不太熟悉了,是否先在编辑部当一段时间编辑,这样,熟悉政策、熟悉业务要快一些。我坚持要当记者,并且要到自贡去,我说: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第二次谈话,他同意我当记者,但劝我不要到自贡…  相似文献   

6.
金城同志将他的新闻作品集《共城春秋》的清样送到我的案头,嘱我为序,使我先睹为快,领略了金城同志近十年来新闻报道工作的成就,披阅了共城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开拓进取,让辉县这片热土变得更加繁荣昌盛的画面。 金城同志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新闻作品的。那时,他还不到20岁;靠着勤奋和聪敏,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媒体上刊登稿件1000多篇。出色的工作,引起伯乐们的注意。因此被调入辉县市委宣传部,成了一名新闻专干。十年来,他先后任新闻科科长、宣传部副部长。在大量日常工作和川流不息的接待、应酬之余,深…  相似文献   

7.
认识《新闻爱好者》是很偶然的。那时我还在河南老家读中学,一次陆父亲进了他的办公室——父亲是搞文秘工作的,兼搞宣传工作,在他办公室里众多的报刊中我认识了她——《新闻爱好者》。父亲告诉我,他就是靠  相似文献   

8.
作者简介:沈世纬,新华社上海分社党组书记、社长,高级记者。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一直在新华社分社工作,采写并组织了大量产生重大影响的报道和言论,近几年共发表了50多万字的新闻理论与业务的研究文章。1995年获全国第二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 我认识沈世纬同志的时间不长,但知道他的名字却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沈世纬同志长期从事国内新闻报道,我从参加工作开始一直在国际新闻报道的领域工作。虽然我们工作的领域不同,但对新闻理论都有兴趣,加之世纬同志的理论功底比较深厚,因此常常拜读他的文章。前不久,《新闻战线》的…  相似文献   

9.
钟何 《军事记者》2002,(8):57-58
2002年4月13日,军事新闻战线的老战友丛乐天同志走完了79年的人生旅程。我把他比作苍鹰,因为在战争年代任军事记时,他勤奋、勇敢、机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我把他比作犁牛,因为在和平时期,他踏实工作,鞠躬尽瘁.为党的事业积极献出力量。  相似文献   

10.
陆恂 《军事记者》2003,(6):46-46
梁必业同志任总政副主任期间,对宣传新闻工作是很关心的。我记得在总政宣传部工作时,有一次和周岩、麻振铎同志到广州军区了解宣传新闻工作情况,梁副主任正在广州视察工作。1981年11月27日,我们去看望他,向他汇报了军区宣传新闻工作改革的情况,他听了很高兴,同我们谈了如何加强宣传新闻工作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邱海理是我多年前的战友,已经有十多年没见面了。不久前的一天,他来找我,说他现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并送我一本地编写的《新闻美学》,算是阔别十多年的见面礼。他走后,我翻阅着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的《新闻美学》,书中新鲜的立意、独到的见解,使我看到了他从略知新闻ABC的报道员到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进步历程;书中某些童节、具体事例,又使我陷入了久久的回忆之中。对问记者:这报上登的都是消息吧?十多年前,我俩都在某坦克师当新闻干事。起初,他在团里当电影放映员,后来领导见他总爱写写画面,文化基础又好,就让他当…  相似文献   

12.
我与《新闻界》不分离9月中旬,本刊编辑部收到湖南一位农村读者的来信,深为他渴求新闻业务知识、立志服务党的新闻事业的精神所感动,现将来信摘编于后:“结识《新闻界》是我增长新闻业务知识,服务新闻工作的一大幸事,我要把她当作我的老师,指导我更好地从事党的新...  相似文献   

13.
我的新闻缘     
我的新闻缘丁法章我干新闻这一行,如果从1966年大学毕业时算起,已有31个年头了。再过三四年,就到了我该退休的年龄,看样子,是要“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了”。联系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从涉足新闻岗位到以后面临的几次变化,说明我同新闻还真有点缘分哩!我出生...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新闻联姻──读邱沛篁的《新闻采写与研究》刘耀辉我与四川联合大学新闻系主任邱沛重教授,可以说是老相识了。1959年秋我被分配至四川日报编辑部文艺组工作时,他在四川大学中文系读书,常写文艺评论,常来本报文艺组与老编辑们切磋,并与我初识。之后,尽管双...  相似文献   

15.
1995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立40周年。看到它成长壮大,我自然首先想起我们的第一任系主任安岗同志,想起他当年率领全系师生艰难创业的种种情景,想起1955年秋我随他在河北邢台那次短暂但印象深刻的采访。提起安岗,我国新闻界对他都很熟悉。他是一位资深的著名记者、总编辑、新闻教育家。抗战前夕,他就喜欢新闻工作,为天津《益世报》撰稿。1938年他20岁的时候,便成为中共晋冀特区机关报《胜利报》的总编辑。我开始知道安岗的大名大约在1952年或1953年,是读了他以人民日报记者身份写的一系列东北通讯之后。那时,我在重庆《新华日…  相似文献   

16.
1988年,我在军招待所当公务员,竟做起记者梦,悄悄报名参加了军区报社的新闻函授。一天工作之余,和几个战友聊天,其中一个战友说:“咱们炊事班的袁班长,1965年入伍时授的是列兵军衔,如今实行新的军衔制只能评个专业军士,但他不计个人得失,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他的带动下,管理处这个志愿兵较多的单位评街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我一听不觉服前一亮,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吗?眼下全军正进行评衔接街工作,这样的事报道出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可我又一想,我一个初学新闻写作者,又不认识报社编辑,写的稿子能用吗?如…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我刚到电视台工作时,有一位要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是这位前辈退休的前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  相似文献   

18.
新闻工作是一个引人注目、令人向往的职业,新华社记更是令中国记们心驰神往的称谓,这是一份殊荣,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然而,当你认识了李锦,知道了他的新闻经历,你很可能就不会有这种向往了,他的新闻实践与你想象的记生活有着一落千丈的反差,这样的心理落差使我始料未及、感慨良多。因为记之于他,就意味着持续、艰苦的基层调研、苦闷的长夜求索、甚至在理论创新中可能要做独步前沿的殉道……  相似文献   

19.
陆莹 《新闻界》2002,(5):50-51
新华社原社长、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穆青,不仅是我国新闻界著名的领导人,还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家。10多年前穆青在新华社的新闻摄影工作会上曾经讲到:“从年龄上讲,我是一个真正的‘过期胶卷’,但我愿意加大一级光圈,调整快门速度,发出鲜艳的色彩,反映我们时代的灿烂风姿。”穆老这番动人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他对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一片深情,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和摄影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他博大的胸襟和对新闻摄影事业的执著追求。1993年,穆老从新华社社长岗位上…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圈内,大凡熟悉冯英子先生的,都尊称他冯英老。冯英老是我的老师,因为建国前他曾任教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建国后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而我是1947届民治新专的学生。虽然冯英老没有授过我的课,但称他老师是名正言顺的。然而,作为师生辈,在长期的交往中,我发现他大半是把我当作他的老朋友,而并没有认真地把我视为他的学生的。我认为这或许不是我的凭空忆想,比如,我如果隔了较长时间没有去看望他,一旦去了,相见之下,他会脱口而出:“喔。老兄您来了。”我之所以写下我的这种感觉,因为它可以充分说明,冯英老的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