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格即格式、标准。人们常常把语言学习的格分为“入格”和“出格”。所谓“入格”就是学习语言必须学习其语言的运用标准。“出格”就是突破语言运用的常规、标准,对语言有所创新。对于大学生语言学习的格,目前众说纷纭:“语言求个性,宜出格”、“语言有法,入格为贵”。我以为大学生学习语言的格并不能武断地以“入格”和“出格”为评判标准。“入格”和“出格”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代表,“入格”是学生语言“出格”的基础,“出格”是学生语言“入格”的结果。一、大学生的语言还必须入格语言有法是被众人公认的。一个大学生必…  相似文献   

2.
要让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运用语言,体会汉语言的无穷魅力,热爱语言、陶醉语言并亲近语言,让学生品出“语言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语言味”主要体现在严谨准确的“理”味、生动传神的“趣”味、意蕴丰富的“情”味上。探寻“语言味”,可从以下三个途径去作尝试:删、改、换,对比中求“味”;知人论世,“同情”中求“味”;联想想象,“同境”中求“味”。  相似文献   

3.
一、语文课为什么要上成语言训练课?第一,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什么是“语文”?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文”中的“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指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本文所说的“语言训练课”中“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这就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可见,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语文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习有两种方式,即“语言——语言”与“言语——语言——言语”。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习采取的基本就是“语言——语言”的学习方式,古代文学家学习语言都是如此。吕叔湘和朱德熙先生曾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谈到这两种方式。他们认为“语言——语言”这种方式在古代有点“效验”,在今天就不行了,而“言语——语言——言语”这种方式在今天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曾艳山 《文教资料》2006,(29):152-153
目前,“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存在着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把“非言辞性语言(nonverbal language)”与“非语言(non-linguistic)”混为一谈;一是“非语言交际”和语用学研究各自为政。本文认为①我们之所谓“非语言交际”应称之为“非言辞性语言交际”为宜,②非言辞性语言的语用研究意义重大。nonverbalcommunication宜译为“非言辞性语言交际”,“非语言(nonlinguistic)”需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6.
作为语言学科同大观念有机结合的产物,语言大观念的提出回应了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和英语学科的整合问题。基于“过程的结构”模型对英语学科语言大观念的学理基础进行了阐释,并结合案例依次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分析了语言大观念的内在结构。语言大观念对新时代基础英语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与启示,主要体现在桥接“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的链条缺失,统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辩证关系,以及推动“语言知识”向“语言观念”的知识形态转化。  相似文献   

7.
语言变动涉及到文学命运、思想解放、社会解放等复杂问题,其走向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本文从“五四”的语言实验入手,将“新文学运动”视为“能指”的革命,即一场变化语言形式的实验运动。“五四”打破“文”与“言”的界限,倡导“文学语言”与“现实语言”的合一,在动机上着眼于大众的社会权利。然而,这场语言形式的大解放难以避免“走向”的现实困境,最终不断俗化,文学语言降低为现实语言,“意义”消解了语言形式。在对近百年语言理念的变化轮廓梳理了之后,本文最后部分分析了走出“俗化”的三次语言新实验,指出“新时期”以来面临着从“所指”向“能指”移动的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空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其实包含了两个不同的视角,一是关注“语言叙述的空间”,一是关注“语言存在的空间”。所谓“语言叙述的空间”是指人怎样通过语言认知空间;所谓“语言存在的空间”是指人怎样在空间中组织语言。“对举空间”是“语言存在的空间”重要课题之一。在“对举空间”中,由于格式塔效应,语言符号的呈现方式、结构关系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促使“非法句”合法化。  相似文献   

9.
一、“语文课”就是“语言课”目前,对“语文”的解释众说纷纭。我认为,语文就是语言,中国语文就是指“汉语”。语言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谓之“语”,书面语言谓之“文”。因此,应该把中国语文课上成“汉语课”。这和英文指“英语”(English),俄文指“俄语”是一样道理。现在的苏联俄语课、本通称为“祖国语言”,日本课本称为“国语读本”,这和我国解放前的“国语”的称呼是一样的。总之应突出“语言”的学科性质。既然如此,语文课应上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小说的本体”,是汪曾祺小说语言观对传统的小说语言工具论的突破。“小说语言是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小说语言就是小说语言”,从口头语言、一般书面语言、一般文学语言的各个角度,分辨出小说语言的个性特征。“小说语言是在语言运用中实现的”,凸现了汪曾祺小说语言观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目前语感训练的一个明显倾向是厚“读感”薄“写感”,违背了学习语言的规律。语言实践的完整过程是“语言———内容———语言”,这个过程把形成语感的感性直觉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了,即“语言———内容”是解决“表达了什么”;“内容———语言”是解决“怎样表达”...  相似文献   

12.
作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所谓“个性化语言”,是指区别于大众言语方式,“话一出口”即有“某人所说”特点的语言。“语言”是“某人属性”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是人的另一种形式的“身份证”:  相似文献   

13.
文本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应做到“言”与“意”合。所谓“言”,就是语言;“意”是指情感、思想、精神、智慧。语文教学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  相似文献   

14.
走向后现代的语文课程与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后现代语言观与语文教育后现代语言观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影响巨大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主客统一的“语言观”后现代语言观的核心是“主客统一”。哲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必须而且只能用“语言”去理解“世界”和自己的“意识”,并用“语言”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所说“私人语言”不是“独白”或其他的对日常语言的转换性使用,而是一种个人自己的约定。维特根斯坦批判了“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不存在绝对不可交流的“私人感觉”;个人的约定离开了公共语言无从实现。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表明了语言与“生活形式”的一体性,语言永远先于和超出个人。  相似文献   

16.
语言服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可以创新语言服务的模式,拓宽语言服务的外延,增强语言服务能力,丰富“国家语言服务”体系的构想。在资源整合、空间拓展、技术跨界融合等方面可以促进语言服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促进“互联网+语言服务”创新融通,是满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实施的迫切需要,是把中国打造成融通世界的枢纽和桥梁,以及构建“中国+”特色“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李素琴 《考试周刊》2011,(36):40-40
语言文字符号的价值在于“义”,即理解“义”,运用“义”。这个“义”也就是语言符号所指代的事物与现象,言语交流实际上是人们借语言来反映事实,沟通思想。从阅读教学来看,理解语言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全部活动范围都离不开理解语言,如教学目标——设定理解语言的要求;教学过程——展现理解语言的活动;教学方法——保证理解语言的有效;教学评价——分析理解语言的得失利弊。阅读教学也有语言运用,但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运用主要在使用中确认语言的“义”,提供运用的案例,其用意并不在于专门的语言运用训练。在阅读教学确立“语言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权且提出“优值理解”的评价标准,这一标准相对来说比“好课”、“有效教学”等更贴近语文性质。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谋划     
语言不是人类的工具,相反,语言是人类的主人。语言的本质就是它自身,语言“说”,语言才敞开,世界也才能敞开,语言不“说”,世界混沌一片。语言开启了理性的世界。我们所有的思考都存在于语言的“说”中。语言“说”出它的存在,语言敞开,显示。语言“说”,语言在谋划,逻辑思维是语言的谋划,文明也是语言的谋划。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家对“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多有论述,其观点既有统一,又有分歧。结合我国的现实教育,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中强调“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和“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都离不开语言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学习,但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于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以及语言运用机会的获得。  相似文献   

20.
突破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困境,需阐释话语与现代性的概念来源,在“精神世界”“社会世界”以及“客观世界”中总结出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三重困境,即技术语言、政治语言以及科学语言,并基于“天地人神”的四元世界以及“欲技道”共生游戏的理论基础,以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3种创新方式——“艺术”语言、“存在”语言以及“游戏”语言作为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