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开 《教师博览》2014,(10):10-11
课本最重要是人道主义 民国老课本被认为编写透着“仁义礼智信”和“情趣”,我们应该从民国老课本里学习的最重要的就是人道主义教育,我们首先要强调,教育就是面向人服务的,是人道主义。你要培养活生生的、有个性思想的人才,就必须围绕着这个角度来进行教材的编写。  相似文献   

2.
将“北京教育”改称为“首都教育”意味着什么?它们都是同一地区的教育。称谓的更改只是“异名而同义”呢?还是另有深意在?在新词汇蜂起的时代,笔者愿以学习的态度,试图品味一下“首都教育”这个新概念。笔者认为,将“北京教育”明确标示为“首都教育”,恐怕不能认为本来北京即首都,称之也无妨吧,这种想法未免过于简单。实际上,只有当“北京教育”向着“首都教育”的基本特质迈进时,才有必要进行更名。一般而言,“首都教育”应该有这样一些重要的特征:1.该教育应当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典型体现。北京,是一个地区性的概念;首都,虽然也是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3.
李怡于2009年提出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在命名方面,“民国机制”实际指的是民国文学机制,它所作用的对象依旧是中国现代文学,实质未能跳出“现代”意义的内涵。同时,研讨还包括“民国机制”划分边界的依据和时空影响。李怡把酝酿“民国机制”的时间定在1912年清王朝覆灭后,依旧未能跳出以“国体和政体”作为文学史划分依据的桎梏。虽然中华民国曾作为一个政权符号存在,但“民国机制”并未能在当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李怡并没有对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标准作出一个完整的解析,所以学界对民国机制“能包容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这个命题仍需质疑并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4.
学校作为一个专门教育机构,既有“正教育”,也有“反教育”。“反教育”现象是教育负功能的表现。复杂多样的“反教育”现象有负榜样性、隐蔽性、相对性及影响的深刻性、长久性、消极性等特点,且形成原因复杂,危害严重、广泛。学校必须通过提高教职工素质、加强学校管理、建构教育网络等几个方面来消除“反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5.
冯卫东 《江苏教育》2013,(11):30-33
“积极教育”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后蔓延于西方,如今影响到我国并逐渐成为一种热潮的教育理念、教育范式和教育运动,它关注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体验,旨在促成其幸福感受、幸福人生。“消极教育”则是卢梭首先提出的,是其倡导的自然教育的一个专门名词。这两者不是相互悖反,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本文辨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主张用“消极教育”来为“积极教育”的实施和实现扩大空间,创造空间,从而给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相似文献   

6.
笔者耳闻目睹并亲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次教育改革,对什么是教育改革,真个是越来越糊涂了。但有一点却十分清楚,这就是每每伴随一场教育改革,都必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造词或造句运动。且不说“大炼钢铁”时期、“文革”时期的“教育改革”以及造出来的诸如“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是政治的晴雨表”、“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等一大批政治口号及时尚句子,已经随历史浮云化为尘埃,以致于多少年之后,人们再提起它,觉得那么不可思议和荒唐可笑。就说改革开放以来的若干次教育改革,一大批新词儿如潮涨潮落,汹涌而来,悄然而退。给…  相似文献   

7.
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进入”历史的实际操作中,有三点值得省思并与李怡等学者商榷。第一,商定使该历史阶段的文学资源有效整合在同一个层面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李怡目前关注的是有“现代”性质的文学样式,这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同时,“民国机制”更多还是在做文本以外的研究。第二,社会各界依旧未能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问题未作进一步探讨。第三,探索有效“书写”历史的途经。这一方面需要端正“写史”的态度。另一方面需要在“叙述历史和建构历史”的方式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对许多从事“新教育”实验的民国教师来说,1923年都是个调整时期。这一年,“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执意走“风光”路线的胡适因为觉察到了要想在京城学界出人头地,还是得依靠文史“考证”,于是在《国学季刊》上发表了著名的宣言,试图掀起“整理国故”运动,以求能在继推出“新文化”和“新教育”运动之后,再造一番引导潮流的伟业。  相似文献   

9.
“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民主教育”的对立面是“专制教育”。当今,虽然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但“专制教育”现象还依然存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警惕,保持头脑清醒,坚决对各种“专制教育”现象说“不”。  相似文献   

10.
教育写作与教育科研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真实的教育科研不但能为教育写作提供着笔方向、文本内容,而且能为教育写作提供充实、惬意、富有品质的表达。坚持在“研”中“写”,以“研”促“写”,就能不断发掘教育写作的真实意义,寻找教育写作的尊严,最终取得教育科研与教育写作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是时代的呼唤。在研究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解决“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是和应试教育、博雅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成人”的教育,“和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的时代要求,也是未来“概论”课教学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走访调研等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三方面剖析了“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深层动因。文章指出“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制定“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整体规划,明确“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重点任务,“概论”课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助力“四史”教育,提升“概论”课教师“四史”教育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四个方面的举措。  相似文献   

13.
"理解教育"的实质、步骤与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教育”把转化“后进生”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同时关注师生各方面的发展,是相对完整的教育实验。其基本特征有:师生同益,感情先行,强德富智,笃行不懈。其步骤主要有:理解氛围的营造;理解观念的促成;“理解教育”的课程实施;理解型道德教育场建设。“理解教育”的基本发现在于理解是教育的资源与质量。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要处理好高职院校“专才”教育和“博才”教育的相互关系,应以“专才”教育为主,“博才”教育为辅,在狠抓“专才”教育的同时,兼顾“博才”教育,采用两种教学方式培育技能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开民智”、“作新民”是我国近代发展社会教育的主题。自民国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以来,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就受到教育家群体的关注,陶行知、俞庆棠、傅葆琛、雷沛鸿、陈礼江等对社会教育都有过深刻的论述,形成了创造的社会教育、扩大的社会教育、丰富的社会教育、制度化的社会教育、消极与积极的社会教育等各具特色的社会教育理论。这些社会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社会对策性和教育对策性,总结他们的社会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民智”的开启、“新民”的养成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江市实验小学在认真梳理学校发展历史、深入探究学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办“生动.大气的教育”,这一教育主张是对“求真”精神的生动践行。基于对“真”的哲学思考,认为教育“求真”应求规律之真,求现实之真,求可能之真;生动的教育是对现实之真的适度尊重,大气的教育是对规律之真的自觉皈依,“生动·大气”的教育是对可能之真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读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你读经了吗?——时下,中国许多地方掀起了“读经”热,“读经”俨然成为了当前的“时尚词汇”。其实中国有两千年的“官方”读经史,“读经”也和中国传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辛亥革命之前,读经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读经是个人通过科举仕途之路,跻身士大夫阶层的必要条件。直到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之时。才下命令废除了小学读经科。然而读经并未从此走下历史舞台。民国成立后,又先后掀起了三次“读经”运动,其主导者分别是袁世凯、章士钊和何健等人。这三次“读经”运动“寿命”都很短,不久就陷入侵旗息鼓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隔离”与“留置”是中小学较为常见的惩戒方式。“隔离”与“留置”具有空间属性和教育价值。但在教师的教育惩戒实践中,出现了诸如“非教育化”与“反教育化”的趋向。因此,亟需回归“隔离”与“留置”的教育本位:尊重主体,生成共识;承担责任,积极筹划;慎用惩戒,注重关怀。  相似文献   

19.
论学校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作为一个专门教育机构,既有“正教育”.也有“反教育”。“反教育”现象是教育负功能的表现。复杂多样的‘‘反教育”现象有负榜样性、隐蔽性、相对性及影响的深刻性、长久性、消极性等特点,且形成原因复杂,危害严重、广泛。学校必须通过提高教职工素质、加强学校管理、建构教育网络等几个方面来消除“反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20.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积极开展订单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订单教育”是由职业教育基本规律所决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联姻是发展“订单教育”的基础。组建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教育设备现代化是搞好“订单教育”的基本保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推动“订单教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