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其就业意向对其毕业求职有着重大意义.基于影响学生就业意向的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设计指标体系,以所选取的江西八所高校的2016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资料数据,结合各院校学生之间的对比,分析江西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形势,明确学生、家庭、学校、用人单位、政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构建出就业责任分担机制,从毕业生、家庭、学校、用人单位、政府五大维度促进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而技术学校的高级技工班却呈现招生、就业两旺的势头。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又走进技校学习。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回炉"上技校正在由个体变为群体,成为一种现象、一股热潮。如何面对大学毕业生"回炉"现象?对于处在发展中的技校来说,这是一个不得不正视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新途径——"毕业生回炉"制度构建做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3.
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新阶段,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每年到毕业前夕,都有不少学生感到彷徨、迷茫,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对未来信心不足,学生一股脑的都扎进进机关、进事业单位的大潮,而进私人企业却无人问津,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处于竞争不利地位,在毕业时不能及时或无法就业。笔者研究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从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一般构成以及如何提高这种竞争力等方面论述,为高职院校培育和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5.
就业压力不断向高学历毕业群体推进已成为当前就业的一大新特点。文章以高校招生、就业,以及人们追求高学历的心理为切入点,来透视我国当前高学历毕业群体的就业问题,由此引发我们对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各种现象所带来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以往,“失业人员”、“失业群体”一般被认为是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下岗工人的代名词,然而,一个日渐壮大的群体却被人们忽视.在全国高校扩招的今天,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没有保障的现象比比皆是,即大学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失业群体.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失业群体的焦躁,愤世嫉俗等心理问题都会对其自身和社会产生危害.本文讨论了造成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并探讨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引导毕业生顺利度过毕业前心理关键期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业生群体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引导毕业生顺利渡过毕业前的心理关键期不仅关系着学生本人的成长与发展,还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稳定,也是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伴随着大学生群体的扩大、大学生就业人群的相应增多,大学生就业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激烈的竞争下,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话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培养者,大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就业方面却面临着种种难题,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更是由于这一专业自身的限制,使得这一类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小,导致了就业的难度增加。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的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必要对之加强研究,进而促进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促使体育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  相似文献   

9.
浅谈学分制下新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全国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中出现提前毕业、延期毕业、结业、肄业的毕业生群体。本文针对延期毕业、结业、肄业三种新毕业生群体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这些毕业生群体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在多年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当中,笔者发现在长期传统教育背景下,学生普遍创业意识淡薄,胡杜泽等[1]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学生表示毕业后会选择到企事业单位就业,其所占比例为64.26%,仅9.09%的受访学生表示毕业后会自主创业;同时表示有过创业想法但认为自身不适合创业的受访学生占到29.13%。在我国大学毕业生每年净增60-65万人的巨大就业压力下,却鲜有毕业生会选择主动减轻  相似文献   

11.
职业指导是高校毕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的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在就业过程中仍存在就业困难群体。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指导,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促进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对于就业公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人数不断递增,该群体的就业和发展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针对该群体呈现出思想认识消极、心理脆弱等特点,以及居住地分散、活动地域不定、人员流动频繁等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工作的新思路,即把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母校"(高校)做为其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场域,创新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渠道,解决其因未就业产生的自身问题进而为社会消除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多,每年毕业的学生人数大幅上升,但职位的数量有限,导致部分的毕业生长期处于待业状态。笔者结合自身工作,谈谈如何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指导和帮助。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这种发展势头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开阔了他们就业、择业的视野,让毕业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就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高职电子类专业毕业实习全程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勇  冯明发 《职教论坛》2005,(21):35-37
毕业实习是学生认识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实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求职和就业。由于毕业实习是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的学习活动,不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如何让学生既能脱离学校,培养独自面对社会的能力,又能保证学校监控整个实习过程,不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电子技术专业在多年开展毕业实习所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对毕业实习工作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部推行扩招政策以来,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都是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社会却难以承载这样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所以企业在招聘时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法学相对而言是一个较难就业的学科,有许多法学毕业生在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在这些毕业生中,高职高专类的法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作为教育者,为了高职高专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需要对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理念进行创新和突破,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每年的六月份是各类大中专学校学生毕业的时间,除了一部分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外,其余的人毕业即面临就业.我就是1986年6月师专毕业去一所乡镇中学报到工作的,又于2000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去一所大学报到工作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政府包分配,不管你愿不愿意,毕业了总有一个工作岗位等着你,那个时候人们关注的不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而是怎样才能去一个更中意的单位工作.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报考中职学校。与此同时,却有很多家长为上职校孩子的前途担忧。“孩子毕业能找到工作吗?”“学历太低以后怎么走向社会啊?”“职业教育的本质还是就业教育”。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的“含金量”?如何让学生就业后有发展后劲?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的探索或许能为中职学校提供一个成功样板。  相似文献   

18.
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形势下做好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主要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离校前夕是指高校那些临近毕业的学生即将离校的那段时间,具体指在论文答辩结束到离开学校这个时间段.在校园内,即将离校的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学校、家长及社会各个方面对他们的关注主要在就业方面,把一切目光都集中在了就业问题,而往往忽视了他们尚未走出校门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日益开放,大学生们不再高枕无忧,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高毕业生市场竞争力,改变临近毕业就业时毕业生才"临渴掘井"的被动现状,自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进行全程化职业指导,在低年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身就业动机,进而在毕业时的就业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做好入职准备,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各高校有限的几位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面对日益庞大的求职群体,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政府、高校及相关部门的专家们对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探索,但如何整合全员资源将职业指导体系化,针对大学低年级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不同特点分步实施,并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以体验为核心的"全程化职业指导成为一种新的必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