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校长职业道德和谐一是指校长在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诉求的协调共进;二是指校长在管理校内外事务中各种道德的最优共在。其特征包括公德与私德、底线道德与高尚道德、集团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和谐。校长职业道德和谐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的自律,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职业道德的建设。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和谐需要提高校长职业道德认识,提升道德修养;培养校长职业道德情感,确立道德理想;磨砺校长职业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规范校长职业道德行为,促进校长职业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校长在管理学校、管理教师中讲究领导艺术,能促进教师精诚团结,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使学校各项工作都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不作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规范的缺失、社会转型对校长道德认识的冲击以及校长自身角色的模糊是造成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不作为”的重要原因。解决问题的出路主要有两个:一是将校长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二是在此基础上加强校长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校长在管理学校、管理教师中讲究领导艺术,能促进教师精诚团结,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使学校各项工作都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我国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 ,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在自己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 ,应该遵循的思想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方面。校长的职业道德是校长在学校领导工作中 ,应该遵循的思想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包括依法治教、民主管理、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尊重其他教育者及家…  相似文献   

6.
读了贵刊《中小学校长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调查》一文,颇有感触。正如文中所指出的,目前中小学校长与教师之间的不协调关系是比较普遍的。许多校长也觉察了这一问题。但苦于找不到解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是汇聚了大量知识信息和人类经验的宝库。只有营造和谐的环境,才能在温馨的氛围中使读者检索和利用文献资源,有效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本文从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馆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之间的和谐关系及馆员的业务素质与时代要求之间保持和谐等几个方面论述和谐关系对图书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强调了图书馆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能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辽宁省沈阳、大连、丹东、锦州等地224名中小学校长进行调查,从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行为四个维度,以及育人之德、治学之德、用人之德、理财之德和交往之德五个子维度,揭示了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成因;着眼于选拔、使用、培养和监督等环节,提出了制定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规范标准、规范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采用校长职业道德跟踪培养方式、落实校长岗位交流制度、推行校长问责制等改进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校长道德的失落表现为校长与家长成为一种利益关系,与教师成为一种压制关系,与学生成为一种侵害关系。这是因为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小学校长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中小学校长的道德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各界对校长施加的压力比较大;校长自身的道德修养较低。因此,要通过提升中小学校长的社会地位,弱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的道德评价体系;合理缓解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校长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重拾中小学校长的道德,还教育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0.
道德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中“做人、做事”的基本规范。职业道德教育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至少体现为五方面:有利于建立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和谐关系;有利于促进职业活动与从业者之间的和谐;有利于促进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和谐;有利于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与自然界的和谐;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巩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结合职业特点和行业要求知荣知耻的过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具体、可操作、可训练的。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关怀,在于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切实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环境需要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在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下,兼顾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呼吁环境伦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理与物理的冲突,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理论障碍;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阻断了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伦理关系的通路;生命同根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确立伦理关系的价值基础。要确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就必须彻底超越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和西方现代伦理学的思维框架,回归前理性的、前逻辑的、前概念的、前科学的古代自然观和建立在体悟的、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主义的伦理学。新伦理学是一种建立在人对自然的崇敬、感激、同情、关爱等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的伦理学,是一种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亲密相依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一项重要问题。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统一对立的整体,同时也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相对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从而确立对当代生态环境伦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探究生态伦理发展轨迹,其价值维度经历了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其实质是建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的建立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尤其具有现实性,它既是当今时代的生态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并不具有伦理意义 ,它只是人与人伦理关系的表现和中介 ;“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作为评价和判断一切行为活动的标准的一种价值观 ,它并不必然导致人类沙文主义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反 ,由此出发同样可以提出保护环境的任务和责任 ;一个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或“感觉能力”不是它们是否应享有道德关怀的依据 ,而主要取决于道德主体对他与这些存在物的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为了保护全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人类理应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做出贡献 ,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然而高职院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环境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培养大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视阈下对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的复合型自然伦理体系的探索已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因而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自然伦理观,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权利与价值,科学、合理地界定复合型自然伦理观.在此基础上对复合型自然伦理体系进行现代建构,一方面要从本体论、价值论及人性论等方面对其进行合理阐发,另一方面需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诠释,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伦理保障.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哲学思维范式下的自然权利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权利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自然权利论者认为生命和自然界有一定的权利,但在阐释或论证自然何以有权利时却存在欠缺之处。对自然权利观念建立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应当从权利概念的本质性含义着手,并且立足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世界来加以探讨。自然权利主要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它又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紧密相联。自然权利观念在实践中的贯彻有赖于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生态经济伦理是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相结合的产物。重视生态经济伦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