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正>两汉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选拔政府官员的两种重要制度。一、察举征辟制1.含义察举征辟制是两汉时期朝廷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由察举、征辟两个不同部分组成。所谓察举,就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吏,在他们各自所管辖的地区内,将他们认为有才干、品行好的优秀人才推荐给中央政府委任官职的一种制度。察举制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是两汉时期选拔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察举制不  相似文献   

2.
察举作为两汉时期出现的新型选举方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的破坏,早已失去了它的积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新的选举形式.但察举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它的一些特点不仅为新的选举方式所继承,而且在人才选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察举作为两汉时期出现的新型选举方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门阀世族的破坏 ,早已失去了它的积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 ,隋唐时期出现了新的选举形式。但察举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它的一些特点不仅为新的选举方式所继承 ,而且在人才选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考试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经过历史演变,从周代选士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最后到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士制.考试制度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是逐步走向科学化的适应历史发展的制度,为我国古代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在长达七八百年的选官过程中,察举制曾经有:“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等等因素作用其间,结果则是“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发展成为科举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秦黎 《文教资料》2009,(28):105-106
两汉时期.选拔或委任官吏以“尚贤”为基础,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察举选官制度。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办法,主要是根据人的“德行”,通过举荐和策问,在经过一定的考试后.授以相应官职。通过察举制度,两汉选出了很多贤良之才,对巩固两汉统治、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两汉察举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北朝都实行曹魏开创的九品中正制。但是通过具体的研究却发现,北周政权并没有继续沿用九品中正制,而是恢复了汉代的察举制度。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大概与九品中正制已经走向没落,北周权力核心的组成人员出身不高,生活在该地区的士族实力较弱、地位不太显赫有关;也与该地区文化相对落后,统治核心成员实在想不出更好的选官制度不无关系。不过,察举制度也并非北周政权选官的主要途径,而且在实施中也存在着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8.
贪污腐败问题与选官制度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度;春秋战国,客卿制度;秦,皇帝直接任免;两汉,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至清,科举制.虽然这些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而且,它们也没有解决腐败问题.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对当代廉政文化的建设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是古代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历程,形成了特有的发展轨迹。研究分析其发展规律将有利于把握历史,并为完善现有的公务员选聘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刘毅论"九品有八损疏"看九品中正制的流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西晋以后,随着门阀世族的兴起,九品中正制遂成为统治阶级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由于中正权力过大、品状不当及产生方法不好等原因,造成了选举时只重门弟,不重才能,徇私舞弊,定品失实等诸多弊端.这些弊病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堕落的体现,也是西晋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典子的话】 将品德与人才选拔考试相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早有先例。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即各地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荐孝子和廉士。察举之后.是否选用其人,还要经过考试,而后才能量德、量才录用,史称“公府复试”。  相似文献   

12.
先看这样一道选择题:下列对汉朝选官察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而建立的B.内容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C.察举制是两汉选官的重要途径之一D.西汉选官的主要依据是门第族望众所周知,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益 《新高考》2010,(3):33-34
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才选举制度(即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相似文献   

14.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的察举制开始子文帝,真正形成选官制度则是在汉武帝时期。汉王朝通过察举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及地方封建统治机构,而且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汉代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以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这个时期人才辈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弄清察举制形成的原因、内容以及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对我们研究汉代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吏选举制,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客观上,诸侯纷争,天下离崩,出于需求,诸侯们迫切招挽士人;主观上,士人们掌控了文化的生产与销售,处于主动地位,因此他们的人格精神能够得到尽情彰显。两汉以降,天下一统,君主们相继推出三种取士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控制了士人们的出仕之途,士人们逐渐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他们的人格精神也受到压抑,逐渐走向萎缩。  相似文献   

16.
汉代的人才选拔以察举制为主.在大一统的王朝,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着文人的仕宦命运,了解文人的仕宦命运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人的创作与思想构成.汉代辞赋家张衡以察举制中的举孝廉步入仕途,身处汉魏文学承变的过程中,上承儒道诗骚传统,下启建安文学,在整个汉魏文学薪火相传的过程中,是枢纽式的人物.汉代是一个文化融通的时代,儒道互补、诗...  相似文献   

17.
王雪 《考试周刊》2009,(21):219-220
汉代的察举制即依据乡里的清议来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期始创立“九品官人法”后,中正就根据清议为被品者拟定乡品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西晋时期清议发生变化,不再主要针对被评品者优点的褒扬,而是专指对其违犯儒家伦理道德的言行的揭发,清议也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威力的道德惩罚手段,并对士人的品第升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清议品评士人以步入仕途的作用日渐式微,且在门阀世族操纵下,地方选举按门第取士,加剧了政治的黑暗和不公。  相似文献   

18.
陈才训 《天中学刊》2005,20(4):70-72
汉代产生了大量歌谣,它们的兴盛与汉代的社会现实、“举谣言”的官吏考核制度、察举制举荐人才的措施、贵名节的社会风尚及“清议”品评风气、乐府机关的设置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六朝最具代表性的世族琅邪王氏婚姻状态的研究,探讨了几个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视的问题.世族婚姻的内部特征是累世与一些固定的家族通婚,致使异辈婚、中表婚盛行,所以婚姻之家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并且对遗传和寿命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政权,和秦汉一样,同是封建地主政权,不过已不是一般的地主政权,而是世族地主政权.魏晋南北朝的世族地主政权,渊源于两汉世族地主,曹魏时,施行九品中正制,世族地主政权正式建立,西晋时,推行全国,东晋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南朝时已转入腐朽衰亡阶段,北朝则继续发展,到隋唐五代时,才最后消灭.西晋亡后,北方陷入了胡人统治者手中,这些胡人统治者,由于其自身在经济上文化上的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