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书名是刘勰文学观点的集中体现,它强调的是精妙的艺术构思与精美的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而《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是萧统文学观点的典型反映,其“沉思”之想与“文心”之思,“翰藻”之文与“雕龙”之采,名异而实同,都体现了他们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文学观点。《文心》所论文体34种,《文选》39种,两书基本相同的文体选目近20种,其渊源有自,一目有然。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新乐府序》中的“首句标其目”是指“新乐府”这种新诗歌体裁,首句标举了诗歌的标题,并无“主张开头就揭示主题”之意。李景隆先生以“首句标其目”为论据,证明文章“开头要揭示主题”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新乐府序》中的“首句标其目”是指“新乐府”这种新诗歌体栽,首句标举了诗歌的标题,并无“主张开头就揭示主题”之意,李景隆先生以“首句标其目”为论据,证明章“开头要揭示主题”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拙作《“良”字古读考》刊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84年第1期,那是从古音上探索上古音没有“来”纽,“来”纽跟其他声系的字构成复辅音,即以代表字“来”字为例,本象“麦”形,是“周所受瑞麦”,古读声母是麦来(ml)。至于“良”字,本是“目”的象形,本义不是“善”,而是“目”,引伸为“明”,等等。 本文就据“目”释义,余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84年第1期。  相似文献   

5.
“侧目”怎解等三则———与杨宝生、玉荣杰等商榷浙江/张圣春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口技》)杨宝生先生《〈口技〉注释献疑五则》(《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12期)一文认为:从“侧目”的语法结构来看,“侧”是修饰“目”的;...  相似文献   

6.
刘咸忻是近代蜀中著名学者,在方志学研究方面造诣非凡,独树一帜。他认为地方志应“自有其精神与体例”,指出“方志者一国之史”,明确提出秉笔直书的编纂原则和广搜材、慎择材、重考材的选材主张。在方志的编纂体例方面,刘咸忻指出:应在方志中新建《事纪》一目;方志中的《地域志》应“图表”兼备;应对方志各目进行整合,并他目于《地域志》中;将方志中的《政略》改为《治者略》。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智道德观论略沈继成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智”古代作“知”,《说文解字·矢部》说:“知,识词也,从口从矢。”徐颢《说文解字注笺》解释说:“知,智慧及知识之引申,故古只作知。”由上可知,“智”有二义,一是聪明...  相似文献   

8.
俞晓红 《学语文》2006,(1):48-48
“处”是敦煌变文中的一个高频词。钛目乾连冥问救母变文》中18段韵文,有15段用“……处”句式作为引导,如“吸着和尚化为灰烬处”:《降魔变文》有16个“处”字句,如“舍利弗共长者商度处,若为——”。另如《王昭君变文》:“乃哭明妃处,若为陈说。”《李陵变文》:“李陵共兵士别处,若为陈说。”《张义潮》:“汉将雄豪百当千处。”《张淮深》:“不觉流涕处,若为陈说。”《汉将王陵变》:“二将斫营处,谨为陈说。”  相似文献   

9.
《中国修辞学》(天津南开英华书局1926年),其书以“移觉”指称“通感叶旨出:将甲种感官的作用,移道乙感官上,使文词别生一种美丽。如《史记》:“此与以耳食无异。”《唐书》:“道路目语。”《史记》:“十九人相与目笑。”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子君之死是鲁迅的小说《伤逝》情节发展的关键,即《伤逝》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死”字展开的,而这也正好体现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相似文献   

11.
笔者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痛感近年来不良的社会语文环境对学生语文学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清除电视传媒、报刊杂志、教学辅导书、复习资料中的纰漏与谬误,净化语文教学的外部环境实在是刻不容缓 !  一、电视传媒:笔误甚多,口误不少   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唐僧谓大徒弟悟空曰:“暗施亏心,神目辱殿。”此一句听之无妨,视之则大谬不然 !这句话引自明代范受益的《寻亲记·托梦》,本应为“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荧屏上竟错得如此面目全非 !看《极地苍狼》,荧屏上居然把“通融”写成“通容”;看《难得有情人》,剧中人将…  相似文献   

12.
《云笈七签》卷十二《三洞经教部·经·推诵〈黄庭内景经〉法》 :“读竟礼祝毕 ,正坐向东 ,临目内想身神形色、长短大小 ,呼其名字 ,还填本宫。”卷二十三《日月星辰部·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 :“如此良久 ,临目存自见心胃中分明 ,乃吐气、漱液、服液三十九过 ,止。”卷二十五《日月星辰部·太上招五辰于洞房飞仙秘道》 :“安体静心 ,慢气调神 ,临目内视。”按 :“临目”犹现在说的“眯着眼”。这是道教修炼时的一种重要方法 ,卷四十五《秘要诀法部·临目诀第十四》 :“临目 ,目欲闭而不闭 ,欲开而不开 ,令幽显相关 ,存注审谛。今人入靖及呈…  相似文献   

13.
<正>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昌炳兰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正_在我省部分大专院校中文系全日制学生和函授生中广为使用.然而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汉代”和“魏晋南北朝”作品的注释和简析存在一些问题,特择出一二与诸同行试加探讨.一(一)160页“须臾,梁(目旬)籍曰:‘可行矣!’”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166页(注释)[24]瞬(xu(?) n):以目示意即使眼色.《辞海》1980年版(下同1666页“(目旬)”为:x(?)n,即以目示意.《汉书·项籍传》:“梁(项梁)目(目旬)籍曰:‘可矣’!籍遂击斩守.”颜师古注:“(目旬),动目也,音舜,动目而使之也.”“瞬”读为xu(?)n通“眩”,释为“目摇”.故可知“瞬”注意“xu(?)n”为误,应读为sh(?)n.(二)16O页“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166页(注释)[28]慑(zhe折)伏:是说吓得拜伏在地,表示服从.慑:惧怕,惊惧.  相似文献   

14.
袁枚《祭妹文》中“四肢犹温,一日本瞑”,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教参》译作“四肢还温热,一只眼睛还没有闭”。于祥龙老师认为“如果把‘一目本瞑’理解为‘一只眼晴还没有闭上’,就意味着‘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这种现象显然有浮于事理,不符合生活实际”;实际上“‘一目本瞑’在数词与名词之间省去了一个量词”,这个量词“是‘双’更合理”。(《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4期)这种看法与语言实际、生活实际都不相符。大量语言材料说明,文言中表示成双的器物方法有二。其一是名词前直书“双”“两”。例如:“其所凭之…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中的经济伦理思想初探卢金荣王长征《大学》提出了所谓“三纲”、“八目”等封建统治阶级道德原则,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此,本文欲作一初步探讨,请大方之家指正。在《大学》中,讨论货币财富问题都是围绕着个人道德修养这个中心展开的,...  相似文献   

16.
意境让分歧走开黄山市黄山区乌石小学孙志强唐诗《逢雪宿芙蓉山人》在刘长卿的“五言长城”中的确是一块惹眼的墙砖,而对于诗中“旧人”二字的冥体理解,无论是人民教鲁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还是高等教育目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又学作品选》,都保持着两种并列的...  相似文献   

17.
《开放与交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北师大版,朱汉国主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六课内容。本课介绍的是唐朝的对外关系,通过“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国际性大都会长安”这三目内容勾勒出了唐朝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全貌。  相似文献   

18.
鲁华峰  胡岚 《学语文》2006,(5):47-47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千古传诵的骈文名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也选入了该文。笔者发现,对于文中“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一句中的“吴会”的音义,多种常用的注本及教材都有不同的注释。清人蒋清翊所撰《王子安集注》引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释曰:“吴会,谓吴、会稽二郡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被传统视为“圣人之学”、“帝王之学”的《大学》实质上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纲,其中“三纲领”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纲目,“八条目”则为具体措施和主要内容,而“修身”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20.
庆元党禁与开禧北伐王忠雄韩胄(tuoZhou)与秦桧、史弥远、贾似道同为南宋著名的权相。韩胄因拥立宁宗有功,“用事十四年,威行宫省,权震寓内”。[1]《宋史》列韩于《奸臣传》中。长期以来,韩被目为“④逆”、“奸恶”、“祸首”,背了一世恶名。其实,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