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在乒乓球的世界中,有一群人叫“菊迷”、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喜爱李菊,菊迷在乒乓球迷中也许不是人数最庞大的一个,但绝对是最执著最令人感动的一群,“当我不再属于乒乓这个例子,已经不是一名职业运动员了,他们还一如断往地做着网站,那份热情感染了我”李菊说。菊迷始终是她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
提起我国乒坛的风云人物──陆元盛、何智丽、唐该依、冯 等优秀运动员,你也许并不陌生。但是昔日给他们播下希望的种子,指引他们走上乒坛之路的人,你知道吗?他,就是上海市卢湾区巨鹿路一小体育教师兼乒乓球教练员柯元炘。 我选择,我喜欢 自从1964年上海市巨鹿路一小被命名为乒乓球重点学校以来,柯老师就担任起了指导乒乓活动的重任。这一干就是38个年头。在这被世人誉为“乒乓运动的摇篮”里,柯老师手把手地培养出的学生,输送往国家队的共有9人,上海市队的有40人,其他省队的也有18人之多,市体校的多达百余人。看见…  相似文献   

3.
一雷 《乒乓世界》2003,(4):60-61
在英文中,乒乓运动是 “TABLE TENNIS”或“PINGPONG”,而乒乓球则是“TABLETENNIS BALL”。西方人在事物的辨别上向来是理性大于混沌,球是球,球台是球台。而中国人把乒乓运动叫“乒乓球”,一个“乒乓球”就可以覆盖乒乓运动的整个概念。说来也是,在中国,不论是长条课桌、水泥球台或国际比赛用台,也不论是手握专业球拍或以书刊代替之,恐怕还没有人想过用别的什么“Ball”来代替乒乓球,所以乒乓球的“球”是这项运动中最核心的元素。  相似文献   

4.
尽管目前中国乒乓球队(特别是男队)已不如当年全盛时那么威风八面,但在41届世乒大赛上,人们依然感觉到“乒乓玉国”中国的强烈存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以各种途径出国的乒乓球选手已约二百人,他们组成了一支声名显赫的乒乓球“世界军团”。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近代报刊中有关乒乓球运动的报道进行系统梳理,从乒乓组织、女子乒乓、乒乓赛事、乒乓规则四个方面具体考察近代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程.体育组织和体育竞赛对近代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中日乒乓球的交流与互动对近代中国女子乒乓运动的发展及乒乓球运动的推广与规范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林强 《乒乓世界》2006,(B11):14-14
10月6日正值国庆黄金周,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在海淀区蓟门球馆云集众多乒乓高手参加“红双喜”杯2006国庆北京乒乓球公开赛。本次比赛由红双喜公司与《乒乓世界》杂志联合主办,全乒乓、中国乒乓网负责赛事推广。主办单位上海红双喜公司——做为全球知名乒乓器材商,一直致力于推动业余乒乓球运动,无论专业、业余乒乓赛事都离不开红双喜器材的全力支持。中国唯一专业乒乓杂志一《乒乓世界》成为本次大赛的主办媒体,给于了赛事全情支持,赛事成功举办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全乒乓、中国乒乓网荣幸地成为本次赛事的协办单位及赛事推广。  相似文献   

7.
张娴  赵晖 《乒乓世界》2006,(3):0014-I0015
整整六天的大循环,你也许感受到了运动员的辛苦,平均每天要打七八场比赛;也许感受到了记者的辛苦,轰炸的报道令人眼花缭乱, 预测、分析、专访、花絮等等抢占各种版面; 也许感受到了电视转播的辛苦,近三十个小时的直播,牢牢控制手中的遥控器。但谁又能感受到他们——裁判们的辛苦呢?可能在画面中他们只是一个背景,可能你把精力全部集中在精彩的比赛,从未听清他们叫什么名字,什么模样……特别报道主角是这次大循环的裁判组——用公平在诠释乒乓球的人。他们以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对乒乓球的热爱,以严谨、公正的态度捍卫着乒乓国度中最高的那片天。  相似文献   

8.
一百零八将,是中国50年乒乓伟业的奠基人,为乒乓球,他们付出的是青春和灵魂,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9.
《乒乓世界》2014,(7):124-125
容国团:第1位世界冠军中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所研究出来的快速抽击,打破了当时主导欧洲和日本的花巧式打球方法。并于1959年4月,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 “乒乓球是国球,乒乓球是祖国的骄傲,乒乓健儿曾无数次为国争光,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激励着中国人,我更被激励了一辈子。”有着亲身经历的邓蓉蓉这样表达自己对乒乓的无限热忱。今年已经70岁的邓蓉蓉,曾经是贵州省乒乓球队运动员,并于1964年转型担任省队教练。56年的乒乓生涯,使她退休后,仍旧割舍不下对国球的这份情怀。所以,还想为乒乓做点事情的邓蓉蓉,就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将中国的乒乓球世界冠军裁剪成剪影(以下作品为节选),以这种特殊形式继续表达对乒乓的热爱。  相似文献   

10.
张晓蓬,1965年出生,曾是辽宁省乒乓球队运动员,中国第一位乒乓球博士研究生。1990-1999年在体科所从事乒乓球科研工作。现任乒羽中心乒乓球一部刑部长,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11.
他是第一代中国乒乓人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乒乓走向世界巅峰的重要力量;他是中国直拍两面攻打法的开创者;他是新中国乒乓球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2.
日本看球记     
在日本看乒乓球,不由得想起松崎、星野、获村……一大批曾经叱咤风云的名将。日本,曾经是乒乓强国,雄踞世界乒坛一个时代。 如今,日本乒乓球已经衰败。虽然,他们的乒乓球俱乐部依然多如星斗,而且十分活跃,所组织的比赛也比我国多一些,到场的热情观众也比我们多一些;虽然,他们视乒乓球依然骄傲,依然重视,世界上所用的乒乓器材,百分之七十是出自他们日本…… 然而,他们无可奈何地走着颓势难挽的下坡路。 一个乒乓昔日帝国的殒落,对我们不无启示。 任何事情终有潮起潮落。处于巅峰状态时的辉煌,很可能就是滑  相似文献   

13.
责任与感情     
每个人生下来就肩负着很多责任,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等。而细分到工作中,责任感就变成了衡量一个人品质的标准之一。《乒乓世界》作为中国乒协旗下的唯一一本专业的乒乓球杂志,身在其中赐予我们的又何止是简单的责任。这里是中国乒乓球整体优势中的一环,也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乒乓球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1997年是韩国著名乒乓球手李哲承的“双喜年”,这一年他不但事业进入全盛期,还与心爱的女人一齐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的李哲承以实力派选手兼模范丈夫的形象成为韩国乒乓界的楷模。转眼5年过去了,今年,李哲承、朴在淑夫妇不但迎来了结婚5周年纪念日,2月中旬,他们还为儿子泳胤举办了一周岁生日庆典。也许是儿子的天真顽皮给了李哲承无穷的动力,虽然身处规则不断变化、球员频繁转会的乒乓球界,他从未改变自己坚定的男儿本色。  相似文献   

15.
tinanl 《乒乓世界》2004,(4):i021-i021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乒乓赛事转播在中国有着庞大的观众群。中国有一流的球员,一流的赛事转播,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一流的解说:部分解说员乒乓球理论水平有限.对乒乓规则理解不深,对乒乓球运动发展情况掌握不清晰,致使“比赛之中没话讲,说完出台说下网,技术战术全不说,比分报的呱呱响”。针对这些问题,我想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相似文献   

16.
赵晖  石坤 《乒乓世界》2005,(4):i024-i025
中国乒乓器材厂商的老总们会打球吗?他们的球打得怎么样?他们自己又用什么器材?首届“联盟杯”乒乓球邀请赛为我们提供了部分答案。  相似文献   

17.
亲爱的中国乒乓界的朋友们、《乒乓世界》的读者: 在中国传统新年——春节来临之际,我谨向全中国的乒乓球迷表示我衷心的祝愿:祝大家新春快乐!对于运动员,我为他们曾经获得的成功表示祝贺;对于教练员,我对他们出色的工作表示钦佩;对于伟大的中国乒协的领导人和官员们,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并且希望他们继续进步,为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过去几年里,在前任国际乒联主席徐寅生先生的悉心指导和密切关注下,世界乒乓球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他的领导下,国际乒联对许多新建议进行了尝试并举办了一些精彩的比赛。199…  相似文献   

18.
每个在《乒乓世界》实习或者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本通讯录,上面记载着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乒乓球选手的联系方式。每次大赛前.编辑部会通过这些方式联系到他们。获取当地的一些备战信息.然后整理成文.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备战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9.
国球之魂     
黄伟 《新体育》2014,(4):78-81
采访嘉宾:王鼎华。《乒乓中国梦》一书作者之一,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前司长,曾任《体育报》记者,采访乒乓球多年,担任过参加世界锦标赛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副秘书长,对乒乓文化有较深研究,个人独著有《品读国球》等。采访背景:《乒乓中国梦——走进蔡振华团队》一书去年8月问世以来,受到不少读者,特别是体育界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20.
李克非  闲云 《乒乓世界》2008,(4):126-127
2008年,当乒乓的中国风一路向南,吹到广州,这片中国乒乓最早的热土时,双鱼也在自己的故乡迎来了与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又一次握手。展翅纷呈的赛场边,《乒乓世界》专访了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侯元昂,听这位老双鱼人讲述一个本土品牌的起飞与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