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知道,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的相对于人物画和花鸟画的一种分类。而风景画是从西方传来的相对于人物画和静物画的一种分类。在外国的绘画分类中并没有山水画这一概念;中国的传统绘画也没有风景画这一概念。只不过中国称为“山水画”,外国称为“风景画”。人们之所以在概念上混淆,是因为画面的内容大都相同。的确,它们的表现内容都离不开山川、江河、树木、建筑、交通工具和风雪雨雾等自然景色。从绘画内容上讲,山水画与风景画是没有多少差别的,  相似文献   

2.
“双减”政策背景下,为达到“减负”和“提质增效”的理想效果,教育者应十分关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全面规划、审慎思考,确保课堂教学方案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提质增效”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从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强化课后的分层辅导、注重作业的设计优化这三个方面入手,持续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助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文章重点从这三个方面对初中数学“提质增效”的方法与实践进行分析论述,希望可以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转变了评价观念,改进了评价方法,把评价由过去的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了关注学生的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如在教学9+几时,我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出示了数饮料的画面后,我让学生观察画面,根据画面中提供的信息,自己提问题:“饮料共有多少盒?”让学生通过讨论、摆学具等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琳 《宜宾学院学报》2023,(1):11-17+34
双减政策在实践中面临着作业负担从学校向家庭转移,校外培训机构暗中发展的问题。政策与实践的差距,源于家长对学业竞争的担忧。想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必须要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提分”需求。但理论界长久以来将应试教育当作批判对象,“提分”与“提质”被视为对立关系,“提分”的价值和方法得不到讨论。实际上,“提分”不仅符合家长的教育需求,还是学生认知发展、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要把“提分”与“提质”统一起来,在理论上应重视“提分”的价值、探讨“提分”的机制,在实践上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应教尽教”。  相似文献   

5.
王伯敏先生在地编著的《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和《新美术》中先后提及中国山水画观察、透视的方法,他说:“用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把视点‘逐步’往前移,让作者从这座山转到那座山。这样一路看去,一路画去,‘步步看’,‘面面观’,‘前顾后盼’,‘左看右看’,把所画到的景物,集中经营在一个画面上。”这种移动视点来观察、透视和取景的方法即是取移法,它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观察、取景的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媒介,因而是激活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使之得以产生的良方。取移法在中国画画史k的应运而生决非偶然的。…  相似文献   

6.
王伯敏先生在他编的《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和《新美术》中先后提及中国山水画观察、透视的方法.他说:“用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把视点‘逐步’往前移.让作从这座山转到那座山。这样一路看去.一路画去.‘步步看’,‘面面观’,‘前顾后盼’.‘左看右看’.把所画到的景物.集中经营在一个画面七。”这种移动视点来观察、透视和取景的方法即是取移法.它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观察、取景的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媒介.因而是激活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使之得以产生的良方。  相似文献   

7.
刘莉 《小学教学研究》2023,(28):36-37+43
课堂教学的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在“双减”政策全面推进之际,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做到“减负提质”呢?为明晰课堂教学方向,达到“有效教学,提质增效”的目的,教师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着重分析教材,以学生的视角创造性使用教材,以学生发展的眼光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适宜的方式有效展开教学,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力成长,共同演绎“减负提质”“童心圆”。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素来以山水居首,“远”是构成山水画有如此显赫地位的重要因素。自六朝以来,“远”的理论的成熟与发展,本身就影响着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北宋的郭熙强调“远”在中国画中的透视;到了韩拙,强调的则是画面的意境的营造;而元代的黄公望更上一层楼,把“远”的理论深化,追求画外之韵,人与物合的境界。本文将从宋元山水画的发展轨迹中探寻“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卧游”习惯影响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使其拒绝了“焦点透视”对画面透视的影响,从而使 中国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的透视法——“无点透视”。  相似文献   

10.
传统山水画中点苔作为山水画构成的重要组成元素,伴随着山水画的发展而演变。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点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画面中采用不同的方式点于不同的部位可达到不同的画面效果。本文主要从传统山水画点苔的基本方式对其进行了阐述,在传统山水画作品中点苔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根据画面风格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笔法、不同形态的点法,多此一点便多一分生机、多一分韵味,使画面形成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漫笔点丹青     
《北国风光》李德纯 这是一幅表现北国风光的冰雪山水画.冰雪山水,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常用技法之一,一般以表现北方冬季山川风光为主,又是中国传统绘画基本技法之一,但没有单独列出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或体系.作者是采用胶、矾等辅助材料,加上重叠法、雪丘画法的表现方法共同来加以表现的.可将雪的留白更多一些,以增加雪的洁白与厚重感,同时能丰富整幅画面的笔墨层次.多注意一下画冰雪山水画的方法,即“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及时调整画面.  相似文献   

12.
单纯以自然景物如山林、烟云、水瀑……组成画面的作品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方面,但更多的则是以人和人的生活活动和自然景色结合起来,布景有人作品才会有生活气息和时代风采。所以,点景在山水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点景物左山水画中虽不是主景,但在点景上的任何不当或草率,都会破坏画而的协调,减弱作品的感染力。 中国画最基本的追求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体“境”合而生成的意境。对山水画意境的追求,是一种以人的创作为主,并集中体现人同自然审美关系的阶段和方式。李可染先生认为:“画山水最重要的是意境,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双减”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双减”,才能更好地落实“双减”,达成“双减”的根本目的。“双减”背景下,减负是手段,目标是提质,增效是实现从减负到提质的策略、措施和方法,必须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统一。要采取有效对策,破解如何“双减”、如何提质、如何增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学生爱提问题.有些问题无意之中“考”了老师一把;有些问题则是学生故意出难题.想试探老师的智力、学问等。无论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考”问。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机敏地巧答,否则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形象,降低在学生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有力推动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基于生态学视角提出的“生态课堂”是符合“双减”政策要求的一种开放、自然、和谐的课堂形态。本文通过减负、提质、增效等一系列具体策略,构建一个低负担、高质量、高效率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从而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16.
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怎样做到“提质增效”,已成为数学教育教学的新问题.“双减”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的效率.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战场,唯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构建高效课堂.因此,文章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一课为例,从前测分析、提炼核心问题、设计学习任务、设计题组练习几方面谈一谈“双减”政策下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旨在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实现“提质增效”目标.  相似文献   

17.
吴永忠 《福建教育》2023,(31):15-16
“双减”政策是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减负提质的重要部署,学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精神,科学全面认识“减负”和“提质”的关系并一体化设计策略体系。文章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强调通过抓好教学管理、教研管理、作业管理,提升教师对教学常规的理解水平,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方法优化,有效落实“双减”精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十四五”期间,教师培训“提质增效”是推进“国培计划”的重点工作。培训者队伍体系化建设尚不完善,可通过优化甄选、强化培养、内化提升三个阶段严把“入口关”,加强“管理关”,增强“素质关”,实施五段循环,打造高质量的培训者队伍,从而推动教师培训“提质增效”,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Why don’t you…?是口语中用来提建议的一种方式。其省略形式是Why not 动词原形。含义为“为什么不……呢?”或“何不……呢?”  相似文献   

20.
人们通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好的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所谓“凤头”,言下之意,是说开关应该短小精悍,亲切动人。同样,语文课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创设情趣,巧提问题,前后联系,而后最终成功地完成教学,而不是机械地照抄教案中的“专家答案”,拾人牙慧。概括地说,导语的设计应该追求一种形象化,美感化,诗意化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